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都不能忽视的教学目标,并且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不朗读,学生就不能感悟文章;不朗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一、初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一直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一是在升学的压力下,为了提高升学质量,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重难点的分析,考什么讲什么,而中考明确不考朗读,朗读理所当然被不同程度地“挤出”课堂,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花时间朗读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对于短小文章,学生尚能勉强应对;对于数量较多的长篇幅的文章,学生缺少朗读。面对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满篇胡乱找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谈何有效?
  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文本阅读,看图片、听音乐,听名家朗读取代了学生自身的朗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是懒得读,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少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部分教师比较重视朗读教学,但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口无心地读。典型的表现是,自始至终,一读到底,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既没有朗读基本要求的指导,又没有对课文理解、感情上的指导,只是千篇一律地读,不因文章而异,不因文体而异,不因语言特点而异。如此为读而读,除了有读的形式,还有读的意义吗?
  第二,漫无目标地读。一味地让学生机械朗读,令人生厌。有的教师在读的对象上下工夫:朗读时代背景,朗读作者简介,只追求教学表面的精彩热闹,忽略了课堂目标的实现,致使语文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朗读课。
  二、语文课堂中呼唤琅琅书声
  1.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的创造性体现在朗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作用于人的视觉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声音符号。这种转换不是从文字到声音的简单对应,而是朗读者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活动。
  它不仅要求朗读者流利、准确地朗读,更重要的是朗读者真正进入作品的精神世界,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进行联想想象,既听到声音,看到形象,又触及情感;在理解、感悟和体验作品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文字作品的言外之意,忠实、准确地表现作品的精神实质,鲜明、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可见早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朗读。古今才华横溢之士,也无不是从诵读起步的。欧阳修少时读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白居易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今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仅在培养语感上,还在提高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试想学生若能有前人这样的读书境界,教师又何需过多地对课文条分缕析呢?学生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如何实现课堂中书声琅琅
  1.发挥教师范读的影响力
  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听过一节课《土地的誓言》,这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写作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这位教师配乐示范朗读了全文,在场的听课老师全都被感染,甚至有的老师听得泪水盈眶。尽管学生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有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这位老师在朗读时,让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不可否认,好的范读不仅起到示范榜样作用,更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中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愫,与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对语文的感受力。因此,范读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教师在范读时不要过于拘泥时间限制。阅读前的范读是激发兴趣,是感知文章;阅读中的范读,是对文章的感悟,是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阅读后的范读,是对课文的赏析,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升华。在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范读,是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地“启”。因此,适时范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何时范读,因文因人而异,即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定,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而定。
  2.明确朗读目标和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例如读第一遍时,一定要读准字音,不要出错。读第二遍时,一定要读顺节奏,品出语气。读第三遍时,一定要读好感情,感知文章内容。按照“读准—读顺—读好”的步骤,循序渐进,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我在教《〈论语〉十则》时,就是采取这样的步骤,但在最后又加了一个环节:背下你所感兴趣的格言和警句,和大家交流。一节课,读读—品品—背背—再品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预期要求。
  读书时,我们要注意做到“读”和“思”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莫怀戚的《散步》时,学生初读觉得故事简单,语言平淡;再读那些朗朗上口的对称句子,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集中反复朗读这些语句,学生在朗读中研究、理解、感悟,更容易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美有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带着目标和要求读书远比漫无目的读书更能让学生找到方向,唯有这样,书读百遍,“其义”方能“自见”。
  3.注重朗读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的单调重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倦怠。传统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单个读、自由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等。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种朗读形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内心世界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单个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手段。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教师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应给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齐读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教师明确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很有效。它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想象,更利于促使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和景,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没有过多地渲染爱国情感,而是让学生朗读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及韩麦尔老师异常举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小弗朗士,将会怎样想、怎样做,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他们对这种爱国情感深有体会。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分别使用,而且可以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教师要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显著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的意义就在于满足逐字逐句理解意义的同时,还有心灵的“感受”与“体会”。把朗读请回课堂,让这把金钥匙带着学生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其他文献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途。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项必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作反思。  一、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
摘 要: 教师在开展说明文教学前,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内涵,划清外延,把握标高。紧扣课程目标和文体特点解读教材,研究学情,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免走进盲目低效、忽高忽低或剑走偏锋的泥潭。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说明文 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一定的篇目。这表明说明文在教学中的突出位置,它与记叙文、议论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创新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必须进行改革
1998年的基建投资和建设大盘如何?建设部权威人士称,固定资产投资除重大工程以外,普通住宅建设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一比例将逐年加大。 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摘 要: 文章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对课外阅读量提出要求:二年级的课内外阅读总量达到五万字。一年级学生刚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张志公先生也说:“需要有足够的语文读、说、听、写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他参加任何一方面的社会
喹喏酮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全身感染性疾病,在国内临床用药中其使用量位居第2位,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细菌对此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且已出现了同时耐其他药物
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若要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喜爱文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让阅读走向多元,让欣赏型的阅读陪伴学生一生。那么,阅读的“多元”体现在哪里呢?  一、阅读时间多元化  学校课程设置是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这节阅读课我都按计划严格地指导阅读。有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及其作品,让学生因为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从而爱上阅读;有时
新时期,语文学科承担起了新的使命,即担负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材必然包含情、意、道的内容,教师需要就文本对学
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情境课堂教学中展现“真我的风采”。下面我就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优化情境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一、实际、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它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而不疏漏,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模糊。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时,我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