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专业从这里生长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的主要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师生都具有个体的生命价值。热爱课堂、研究课堂、扎根课堂,能帮助教师发现教育的真谛,理解课堂的意义,促进教学反思及课堂重构,形成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9-0077-04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时空,是属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成课程的目标,也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价值。叶澜老师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关注教师成长,就要激发教师从日常课堂中生成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学会创造,提升教育智慧。
  课堂,让我们找到教育的根
  1987年,我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十八岁的年纪,长得像个孩子,却爱上了当老师的感觉。我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狡猾的狐狸、凶狠的大灰狼、可怜的小山羊,边读边演,惟妙惟肖。他们总是兴奋地跟着我读,模仿我的语调,学着我的表情,一节课常常就是在“怎么能读得更像”的讨论与展示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我会带着学生做很多小游戏:玩玩“拼音扑克”,当一回邮递员“送生字宝宝回家”,摆开擂台“点兵点将你问我答”,我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最拿手的就是编故事,永远没有结尾,到了精彩的地方就戛然而止,要想再听,就得先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每每看到孩子们极其专注,不住地问“后来呢,后来呢”,或是高兴地欢呼“我们今天表现好,可以听故事”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很满足。孩子们喜欢语文课,喜欢我。
  3年后,我参加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并被选中为南京代表队的一员,第一次进入省里的比赛。印象最深的是比赛间隙,同去的老师指着不远处,对我说:“那边都是评委。中间那位女老师,就是李吉林!”我睁大了眼睛,激动极了,终于见到久仰大名的李老师了。我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上出最精彩的课,能成为像李老师那样了不起的专家,该是多幸福啊。年轻的日子是有偶像的,我小小的心被憧憬撑得鼓鼓的,满是力量。
  1994年,我被评为第一届市优秀青年教师,观摩课、竞赛课越发的多了,只要学校或者市区有重要的展示活动,必然能看到我的身影。1998年,我成为第二届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00年,我当上了教导处副主任。按照学校惯例,当上主任后的我,卸去了主学科的教学及班主任,只需教几节思想品德。我一下子感觉轻松了很多。当“官”了,再不用那么辛苦地上语文课、改作业了。可伴随着如释重负而来的,是我的愕然和愧疚。这么久以来,我是真的喜爱语文课堂吗?我煞费苦心地研究教法,模仿、学习别人的课堂,一节节地磨课、开课,要把课上精彩,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取得了这样或那样的荣誉、称号,就能证明我的专业在发展吗?原来,对于我耕耘了十几年的课堂,我并未真正地懂她、恋她。
  逃离语文课堂,给我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当我第一次有机会评选特级教师时,“不在一线”,让我未能当选;二是我丢掉了自己。那个语文课上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讲童话,被他们喜欢、需要的“小刘老师”不见了;那个怀揣着梦想,要成为像李吉林老师一样的热血青年不见了;那个不怕压力,敢于尝试,对教改有着敏锐直觉的语文教师不见了。担负着市学科带头人的名声,我偶尔也会开课,但离开课堂久了,我渐渐地丧失了“课感”,变得紧张、怯弱,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迷茫:语文课堂是什么?她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还有未来吗?
  必须重回一线,我要站立在课堂,寻找课堂的意义,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2003年9月,我向学校提出申请,给我一个班,我可以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也可以上好语文课。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过课堂。2005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2006年,我做了副校长;2009年,我成为首届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2年,我被评为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和我一路相伴的,是我的几个毕业班和一个大循环班,每周10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相约在课堂,成长于课堂,一直到今天。
  课堂,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师生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平凡而又伟大。当我静下来,慢下来,带着对课堂的虔诚与渴望,用心去观察课堂上孩子们的细微表情,去聆听他们发出的或尚未发出的声音,去触摸他们柔软、敏感而又丰富的内心时,我发现,自己的心境渐渐地明朗起来,我终于在课堂中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在课堂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是人,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情感;学生是人,有自由有灵性,纯真而独特。教师和学生彼此了解、尊重、满足,互相学习、激励、帮助。儿童成为了儿童,教师则是长大的儿童,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天使。这就是课堂的意义,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生命活动;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建立于知识并最终酿造出人生的智慧,使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从最初本性使然下的稚嫩课堂,到随后作秀的、平庸的课堂,再到今天心中有儿童的课堂,我庆幸,在拐角处我没有耽搁太久。对课堂的热爱与坚守,让我逐渐找到教育之根,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的专业成长坚实而温暖。
  课堂,让我们学会思考
  一直以来,我的课堂受到赞誉比较多,但一节参评特级教师的课,却成为压在我心头的伤痛。那时,我三十出头,为荣誉而战,想要展示出最高的教学水平,上一节大家都认同的好课。从选课题,到安排教学流程,设计导语、过渡语,预设好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一一想好对策等,可以说是步步精心。   提前两天借班上课,学生很优秀,课堂行云流水,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议课环节,出现几种不同的声音:“学生是因为什么而感动?语文课不仅仅是读一个故事吧?”“这节课是很精彩,但总觉得过于精致了,好像缺少了点什么。”“这堂课的出彩应该感谢学生,真会说!要在我们那儿,肯定上不出这个效果。”当时的我陶醉在成功中,“精致”一些又有何妨,这“精致”的设计正是我得意的地方呀。这样的课还少些什么呢,我似乎已经不能把它改进得再好。年轻气盛的我,当时并没有去理会这些不同的声音。
  正式上课了,刚接手的新班,我担心学生不会读也不会说。看着正襟危坐的评委,我有些紧张。真是越怕什么就越是会来什么,我的学生承受不住我的教学设计,他们说不出太多我想听到的东西,我只能碎碎地问。课上了一半,实物投影仪突然又坏了,电教老师进进出出忙着检修,学生更是分神了。那一刻,我慌张、懊恼,教学程序被彻底打乱。同一个设计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认定参评课是失败的,并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学生语文能力低,配合得不够好;自己运气太差,实物投影仪又惹祸。
  果真是这样吗?我庆幸,没有在武断地得出结论后就放弃思考。那年暑假,我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高研班,聆听专家讲座,研读教学理论专著,学会了一种成长方式——“反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尤其是批判性反思,运用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抽象方法,把看似常规的现象“问题化”,把朦胧的感觉清晰化,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碎的体验系统化,把内在的感悟外化为反思日记、案例、论文等。这能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掌握教学规律,生成教育智慧。
  参评课后,我以8000字的叙事,记述了前后经历,并追问自己“我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吗?”在这样的追问中,我认识了“失败”是因为课堂上“人的缺位…‘学习的虚假”,我想着做“加法”,企图通过一节课将所有的新理念精雕细刻地渗透进去,却没有考虑到我的学生希望学什么,怎样去学。我“过于精致”的课堂让学生只有“必须”“确定”,没有“也许”“可能”,他们只能在教师为他们预定的轨道上前行,收获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全方位地反思。具体来说,一是做好教前反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备课)。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结合实际的学情,再一次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使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反馈调整设计的主要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状况调整教学的目标;尝试运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调整教学的某个环节;发现了教材的另类价值而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调整等等。二是教后深刻反思。这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教学经验,尤其是问题性经验做深刻地批判性地分析,主动地将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重审自己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后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教后随笔,细致地记录自己教学中的点滴感受,生动地表述自己的教学观;可以是课堂记实,真实地再现教学的场景,并使用批判事件的方法,思考让自己感到特别高兴、紧张或困惑的问题;可以是同伴或专家的观察与讨论,请他们走进自己的课堂,倾听他们的意见与看法,获取有帮助的信息;可以是第三次备课,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以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更可以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日志,让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每一节课,我都会这样问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与审视中,我走近了儿童,领悟了语文,点亮了课堂,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课堂,让我们成为自己
  2009年,我参加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工程对我们的教育思想凝练和教学风格形成提出了鲜明的要求:“认同素质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对教育实践问题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教育立场。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原创性的教育思想,能用清晰的概念加以表达。”“有自觉的教育风格意识,对自己的风格形成有深度思考和适切的规划。在语言、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模式建构等方面初步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实践表征。”教学主张与风格,是教育家“教育自觉”的关键标识,也是名师思想底蕴与文化品质的重要象征。
  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我应该如何阐释我对教学的理解?在培养工程里,我有幸得到李吉林老师、袁浩老师、朱小蔓教授、刘坚教授、朱晓进教授、汪霞教授、崔允漷教授、成尚荣先生等一批学者、大师的真切关爱与悉心点拨。李吉林老师亲切地对我说:“刘老师,我们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语系统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我们的话语来自课堂,来自学生。你坚持在课堂实践,你的教学主张就会有生命力!”朱小曼教授也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审视当下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做鲜活的、实事求是的建构,而不要一味地去追求那种学院式的概念。”成尚荣先生在讲座中反复强调:“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验,应该关注用课题来凝练、提升;从问题出发来研究;让案例和故事说话;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教学风格。”导师们的启迪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一定要扎根课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深刻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以逐步形成自觉的、系统的、有创见的教学主张,提升实践智慧,进而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我开始更加广泛地读书。不仅深读语文教学专著,时刻关注它的前沿发展,还全面阅读教育经典、教育家传记、文史类书籍等。特别是加强了哲学类书籍的阅读,站在哲学反映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去体察、考量教育的问题,多一些“我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本源性追问。我更加用心地教学,我把自己的家常课、公开课录制下来,反复地看,也请同行、导师走进我的课堂,观察、评议,帮助我发掘亮点、发现问题。我写教学日志、教学随笔,20多万字的小故事、小案例,不为发表,只为剖析课堂,叩问教学的得失。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在他们的课堂表情、语文作业、调查问卷、交流便笺中,去思考他们对我的表扬或是建议,也常常任由他们搂着、围着,告诉我喜欢学什么、怎么学。我更加着力于课题研究,带领着我的团队,以国家级重点课题及个人课题为抓手,发现问题,系统规划,扎实攻坚。   就这样,我带着课题,边读书边实践边反思,两年多的时间,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痛且快乐着。2011年,我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视角,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现状出发,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从价值诉求、内涵解读、基本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等八个方面做了理性概括和提炼,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通,初步建构起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现代追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2012年,我带着对教学主张的思考参加培养工程答辩,接受国内顶尖教育专家的提问,获得他们考核“优秀”的评议。我参加省内外举办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报告会,将自己“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理论和实践,分享给更多的同仁,以寻求理解、支持与建议。我的关于教学主张的系列论文、案例在《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特别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班,我的四十六个孩子,他们每天在“乐学课堂”里亲历、探索、合作、成功,感受着我“扎实、灵动、快乐”的教学风格,有尊严有个性有惊喜地走在学习语文、丰盈生命的童年之路上。他们和我一道幸福地成长。
  2014年5月,由中国教育学会、青岛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国教育家成长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育家成长报告会在青岛隆重开幕。在大会的“特别访谈”中,我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的教师代表,与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青岛的中小学教师代表,成为了访谈嘉宾。此次访谈的主题就是“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访谈的主持人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先生。他说,这个主题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来的。于老师说:“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那么多老教师,一辈子在课堂里摸爬滚打……”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也说过类似的话:“课堂里走出教育家”。在访谈现场,当刘会长提问:“上课是一种实践,教育家还应该有理论建构,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联?”我说:“实践和理论是有密切关联的。当我们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再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就能把实践提升到新的理论层面。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张力,保持反思性教育实践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的动态平衡,建构理论并使理论成为鲜活的行动。有实践,有理论,我们才是真正的自己。”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独特而富有个性,充满着审美的意义。一个又一个教学场景中的我们,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幽默风趣,或是和蔼可亲,或是粗犷豪放;有的善诱,有的会聊,有的重练,有的求实……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固步自封,而能拒绝重复,拒绝平庸,坚持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以独一无二的“我在”做“这一个教师”的时候,我们便享有了创造与自由的快乐。
  课堂,教师职业生活最主要的内容,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热爱课堂、反思课堂、研究课堂、重构课堂,我们就能成就学生的精彩,闪亮自己的人生。
其他文献
在无规范可依的情况下,通过切实可行的检验方案对船体外观,气密试验,耐压试验及动力装置和船舶设备进行检验,确保橡皮艇的安全航行。
本文针对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断桩、钢筋笼上浮、桩长不够,桩底沉淀厚度超标等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动员令,吹响了改革、开放、搞活的进军号。35年的改革发展,使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正当我国经济社会由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挺进的重要关头,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世情、国情和党情,再一次全面部署,全方位推进改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初学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感使命光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央、省委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改进作风的具体规定,对我们改进教育行政机关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扬州市教育局在改进机关作风工作中,认真实践“一切围绕质量转,一切围绕学校转,一切围绕学生转”,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一切围绕质量转  教育之所以是最长远、最根本、最重要的民生,就在于它既关乎学生个人的命运,又关乎家庭未来的福祉,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
阐述了造价控制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理论意义,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实现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具体方法,指出应加强对设计的审查,准确编制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
以弹性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横撑刚度、桥面刚度、吊杆非保向力等因素,运用能量驻值原理建立了系杆拱桥侧向稳定性分析的实用分析方法,并对各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分析了公路土石方造价编制过程中土石方数量的计算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设计,保持线形的连续性,一般来讲,各项技术指标均 道路线莆,不但可节省工程费,而且还可以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使乘客在重理和心理上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的工艺特殊,预制数量大,多采用集中预制,本文介绍了如何对预制场进行规化,投入,怎样对板梁施工工序进行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