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阜阳市一位年轻的银行副主任挪用80多万元税款用于“博彩”,事发后,他抛妻弃子潜逃外地。
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犯罪嫌疑人最终投案自首。但是,他所挪用的80多万元公款,只追回了近20万元。当此之下,有关办案人员在审视这起案件时,既为年轻有为的银行副主任自毁前程而扼腕叹息,同时更为银行监管出现漏洞而深刻反思。
彩票的魔力缘何让银行副主任如此疯狂?严密监管之下的金融系统缘何仍然有空子可钻?
银行副主任神秘失踪
2005年12月1日早8时,阜阳市某银行颍州支行颍河东路分理处(以下简称颍河东路分理处)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分理处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海的父亲和妻子。张父一进门便问:“张海来上班了吗,他昨晚一夜未归!”
营业员们都说没有见到。管内勤的副主任王东连忙拨打了张海的小灵通和手机,结果发现都是关机。想到上午9点行里有会议,他又把电话打到行里,行里称张海并没有去开会。
这时,王东联想到前几日地税部门电话询问上个月税款为何没到库(金库)的情况,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刻给支行打了电话。不一会儿,支行派人全面清点了张海办公室的税收缴款书,惊讶地发现,从2005年10月19日到11月30日张海经手收取的79万余元税款竟然没有入库。
2005年12月2日,该银行颍州区支行向阜阳市颍东区人民检察院报了案。
据张海家人和同事反映,张海出走前没有任何异常迹象。出走前一天的中午,他还和朋友一起吃饭,下午正常上班,只是比平时早走了一会。据另一位同事反映,11月30日晚8点多钟看到张海拎着一个袋子从分理处办公室出来。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31岁的张海出身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银行退休干部,哥哥、姐姐都在金融部门工作。1998年退伍后,张海被安排在银行工作,先后担任柜台出纳、会计等职务。由于他工作突出,25岁便担任颍河东路分理处副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
1999年,张海所在的颍河东路分理处与阜阳市某区地税局(以下简称地税局)达成协议,由地税局在其征税大厅专设一节代收款柜台。每月1日至10日为纳税申报期,颍河东路分理处工作人员与大厅开票员同时办公,上门代收税款,之后上划人民银行入国库。几年来,两家一直合作很好。因为有了地税局这个存款大户,颍河东路分理处的业务量在支行年年领先,张海也因此受到各种表彰。
为什么一个年纪轻轻、很有前途的主任会突然出逃,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是有备而逃,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办案人员决定从外围寻找答案。
挪用税款真相大白
随后的调查表明,张海正是造成79万税款不翼而飞的幕后“黑手”。
张海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负责收取、划解税款工作。因为人员少,他常常是一人上门代收税款。在征税期,地税局大厅开票员用电脑开出完税证以后交给纳税人,纳税人到银行代收款柜台交纳税款。同时,地税局开票员还要开出与完税证相对应的通用税收缴款书,将其中的三联交给张海,一联在收款时盖上颍河东路分理处的现金收讫章后退给开票员,一联在税款上划到支行时加盖颍河东路分理处的业务公章,再由支行加盖业务公章后通过同城票据交换将款划到阜阳市人民银行金库,同时该票据留做人民银行记账用,余下的一联则随同上一联一起报送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盖章后作为回执退还地税局,地税局凭回执联与开票员手里的那一联相核对,以完成对税款入库情况的监控。当此之下,只有在第一个环节代收款上有现金出入,其余的环节只是票据业务的转换,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看似无懈可击。
可是,张海渐渐地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地税局开票员手里的一联与划解到人民银行的那一联通用税收缴款书只要不碰面,收款与上划无人监管,那么收多少款、上划多少款都由自已掌握,只要延长上划时间,就可以占用部分税款。对于地税局而言,只要保证当月税款当月划走,至于早一天晚一天划,他完全可以用主任的身份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按照规定,税款要在当日或次日上划,代收行不设税款账户。但是为了用款方便,张海违反规定,先后以其本人及其家属的名义,开设个人账户以存放其所占用的税款。同时,他利用主任的身份,把营业员的现金收讫章盖在税收缴款书上,从而把人人皆知不能动用的税款“活用”了起来。
查清这些事实后,专案组经批准立即对张海立案侦查并上网通缉。同时,专案组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进驻银行,全面清查张海经手收取的税款和入库情况;一组做其家人及亲友的思想工作,宣传法律政策;一组运用科技信息,收集外围线索,摸排其可能的落脚点。
专案组人员调取了2005年1月至11月地税局开出的9000多份税收缴款书,将税收缴款书上的现金收讫时间与代收行的上划税款时间及人民银行税款入库时间进行核查,逐笔勾对。通过对账,专案组查出,张海收款不及时入库,压票压款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再以后款抵前款的办法实现占用部分公款。
至此,银行副主任挪用税款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沉迷 “博彩”妄想发财
2006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部署了追捕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专案组加大排查力度,并且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2月底,办案人员把信息逐步汇拢,渐渐地缩小范围,锁定目标。
高压态势下,东躲西藏的张海也是惶惶不可终日。被无形的恐惧包裹着的他深感无路可逃。想到年近七旬的父亲和年幼的儿子,张海思考再三,于2006年3月3日带着仅剩的4万多元投案。
据张海供述,2000年,阜阳市刚开始有彩票。最初,张海花10元、8元买彩票,偶尔也小有收获,这让他沾沾自喜,同时也让他更加迷恋上了彩票。每次中奖后,张海都感到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发财的捷径。
苦于资金的限制,张海一直小打小闹,始终没有通过“博彩”实现快速致富。他做梦都想着能够获得大笔资金去买彩票、中大奖。
直到去地税局上门代收税款后,张海觉得改变人生的机会来了。他很快打起了税款的主意。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张海认为可以在彩票上好好地搏一把了。
在尝试了几次占用税款的甜头后,张海的胆子越来越大。2005年3月,当福利彩票3D玩法出台后,在十天之内,张海用手中的税款在彩票投注点合计购买15万多元彩票,平均每天要买一万余元,他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彩票上。也从一次几元到几百元到上万元,投入越来越大,想翻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原本不低的薪水已经不能满足他。为了筹集资金,张海向做生意的朋友借款10万元,结果仅一个月的时间,10万元又全部落空。面对失败他不甘心,2005年5月,他以工资卡抵押贷款2万元,购买体彩结果又是血本无归。
面对彩票的诱惑,原本有所收敛的张海,再次把黑手伸向了自己收取的税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一次购买彩票超过6万元。2005年10月底至11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海购买福彩3D玩法彩票40余万元,不到一年时间累计购买彩票70余万元。期间,他也有所收获:在2005年10月中了一次20万元的大奖,但是这远不能填补他的亏空。
为了防止东窗事发,张海用后款抵前款的方法企图蒙混过关,同时,他还梦想有朝一日能中500万元大奖,不仅可以还上欠款,而且自己挪用公款的事也会神不知鬼不觉。
令张海没有想到的是,没等到他的美梦成真,地税局便电话催问为何税款仍未入库。此时,张海意识到事情就要败露了,填平近80万元的税款漏洞,对于年薪不足2万元的他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
想到这些,张海绝望了。为了逃避处罚,他开始为出逃做准备。2005年11月25日至11月29日,他从用于存放税的私设账户里陆续取出25万余元放在办公室,在11月30日晚还了朋友10万元借款后,他又返回单位取款。当晚10点钟,张海带着最后的15万多元乘火车开始了逃亡生涯。
出逃后,张海先后躲在桂林、泉州、东莞等地的民房出租屋里,每天除了买彩票、打游戏就是看电视、睡觉,这期间他又买了八九万元的彩票,但是仍然一分钱未中。直到投案自首的这一天,张海方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得太深。
案件反思:赌徒心理和监管漏洞
采访中,张海告诉记者,他在买彩票时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迟早能够中一等奖。
办理张海案件的检察官认为,张海的这种“信念”,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理的膨胀。他不去理会中奖的几率,总是觉得哪怕只有一个中奖者,就应该是自己。即便屡屡碰壁,他也只是感觉运气还没到。
这位检察官指出,我国彩票业更多的是为了福利公益事业筹款,因此返奖率远远低于国外的水平。存着帮助福利公益事业的心思,偶尔买一点并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有“胜亦欣然败亦喜”的气度。事实证明,大多数中奖者都不是把彩票作为投资的人。
此外,张海挪用公款也给银行造成了惨痛的损失。除了造成人们对银行诚信度与安全度评价下降等间接损失外,目前,银行方面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20万元,还有近60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金融人士指出,从张海挪用公款案可以看出,财务制度的漏洞以及不严格落实制度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当此之下,其间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他具体提出建议,金融部门首先要对掌管公款人员加强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消除侥幸心理;其次要完善规章制度,杜绝一人操作,严格《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后,要加强监管,尤其要重点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票据管理,避免个别单位专款失控,彻底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目前,犯罪嫌疑人张海涉嫌挪用、贪污公款一案已经侦查终结,正在移送审查起诉。(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拒绝任转载)
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犯罪嫌疑人最终投案自首。但是,他所挪用的80多万元公款,只追回了近20万元。当此之下,有关办案人员在审视这起案件时,既为年轻有为的银行副主任自毁前程而扼腕叹息,同时更为银行监管出现漏洞而深刻反思。
彩票的魔力缘何让银行副主任如此疯狂?严密监管之下的金融系统缘何仍然有空子可钻?
银行副主任神秘失踪
2005年12月1日早8时,阜阳市某银行颍州支行颍河东路分理处(以下简称颍河东路分理处)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分理处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海的父亲和妻子。张父一进门便问:“张海来上班了吗,他昨晚一夜未归!”
营业员们都说没有见到。管内勤的副主任王东连忙拨打了张海的小灵通和手机,结果发现都是关机。想到上午9点行里有会议,他又把电话打到行里,行里称张海并没有去开会。
这时,王东联想到前几日地税部门电话询问上个月税款为何没到库(金库)的情况,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刻给支行打了电话。不一会儿,支行派人全面清点了张海办公室的税收缴款书,惊讶地发现,从2005年10月19日到11月30日张海经手收取的79万余元税款竟然没有入库。
2005年12月2日,该银行颍州区支行向阜阳市颍东区人民检察院报了案。
据张海家人和同事反映,张海出走前没有任何异常迹象。出走前一天的中午,他还和朋友一起吃饭,下午正常上班,只是比平时早走了一会。据另一位同事反映,11月30日晚8点多钟看到张海拎着一个袋子从分理处办公室出来。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31岁的张海出身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银行退休干部,哥哥、姐姐都在金融部门工作。1998年退伍后,张海被安排在银行工作,先后担任柜台出纳、会计等职务。由于他工作突出,25岁便担任颍河东路分理处副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
1999年,张海所在的颍河东路分理处与阜阳市某区地税局(以下简称地税局)达成协议,由地税局在其征税大厅专设一节代收款柜台。每月1日至10日为纳税申报期,颍河东路分理处工作人员与大厅开票员同时办公,上门代收税款,之后上划人民银行入国库。几年来,两家一直合作很好。因为有了地税局这个存款大户,颍河东路分理处的业务量在支行年年领先,张海也因此受到各种表彰。
为什么一个年纪轻轻、很有前途的主任会突然出逃,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是有备而逃,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办案人员决定从外围寻找答案。
挪用税款真相大白
随后的调查表明,张海正是造成79万税款不翼而飞的幕后“黑手”。
张海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负责收取、划解税款工作。因为人员少,他常常是一人上门代收税款。在征税期,地税局大厅开票员用电脑开出完税证以后交给纳税人,纳税人到银行代收款柜台交纳税款。同时,地税局开票员还要开出与完税证相对应的通用税收缴款书,将其中的三联交给张海,一联在收款时盖上颍河东路分理处的现金收讫章后退给开票员,一联在税款上划到支行时加盖颍河东路分理处的业务公章,再由支行加盖业务公章后通过同城票据交换将款划到阜阳市人民银行金库,同时该票据留做人民银行记账用,余下的一联则随同上一联一起报送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盖章后作为回执退还地税局,地税局凭回执联与开票员手里的那一联相核对,以完成对税款入库情况的监控。当此之下,只有在第一个环节代收款上有现金出入,其余的环节只是票据业务的转换,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看似无懈可击。
可是,张海渐渐地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地税局开票员手里的一联与划解到人民银行的那一联通用税收缴款书只要不碰面,收款与上划无人监管,那么收多少款、上划多少款都由自已掌握,只要延长上划时间,就可以占用部分税款。对于地税局而言,只要保证当月税款当月划走,至于早一天晚一天划,他完全可以用主任的身份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按照规定,税款要在当日或次日上划,代收行不设税款账户。但是为了用款方便,张海违反规定,先后以其本人及其家属的名义,开设个人账户以存放其所占用的税款。同时,他利用主任的身份,把营业员的现金收讫章盖在税收缴款书上,从而把人人皆知不能动用的税款“活用”了起来。
查清这些事实后,专案组经批准立即对张海立案侦查并上网通缉。同时,专案组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进驻银行,全面清查张海经手收取的税款和入库情况;一组做其家人及亲友的思想工作,宣传法律政策;一组运用科技信息,收集外围线索,摸排其可能的落脚点。
专案组人员调取了2005年1月至11月地税局开出的9000多份税收缴款书,将税收缴款书上的现金收讫时间与代收行的上划税款时间及人民银行税款入库时间进行核查,逐笔勾对。通过对账,专案组查出,张海收款不及时入库,压票压款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再以后款抵前款的办法实现占用部分公款。
至此,银行副主任挪用税款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沉迷 “博彩”妄想发财
2006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部署了追捕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专案组加大排查力度,并且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2月底,办案人员把信息逐步汇拢,渐渐地缩小范围,锁定目标。
高压态势下,东躲西藏的张海也是惶惶不可终日。被无形的恐惧包裹着的他深感无路可逃。想到年近七旬的父亲和年幼的儿子,张海思考再三,于2006年3月3日带着仅剩的4万多元投案。
据张海供述,2000年,阜阳市刚开始有彩票。最初,张海花10元、8元买彩票,偶尔也小有收获,这让他沾沾自喜,同时也让他更加迷恋上了彩票。每次中奖后,张海都感到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发财的捷径。
苦于资金的限制,张海一直小打小闹,始终没有通过“博彩”实现快速致富。他做梦都想着能够获得大笔资金去买彩票、中大奖。
直到去地税局上门代收税款后,张海觉得改变人生的机会来了。他很快打起了税款的主意。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张海认为可以在彩票上好好地搏一把了。
在尝试了几次占用税款的甜头后,张海的胆子越来越大。2005年3月,当福利彩票3D玩法出台后,在十天之内,张海用手中的税款在彩票投注点合计购买15万多元彩票,平均每天要买一万余元,他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彩票上。也从一次几元到几百元到上万元,投入越来越大,想翻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原本不低的薪水已经不能满足他。为了筹集资金,张海向做生意的朋友借款10万元,结果仅一个月的时间,10万元又全部落空。面对失败他不甘心,2005年5月,他以工资卡抵押贷款2万元,购买体彩结果又是血本无归。
面对彩票的诱惑,原本有所收敛的张海,再次把黑手伸向了自己收取的税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一次购买彩票超过6万元。2005年10月底至11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海购买福彩3D玩法彩票40余万元,不到一年时间累计购买彩票70余万元。期间,他也有所收获:在2005年10月中了一次20万元的大奖,但是这远不能填补他的亏空。
为了防止东窗事发,张海用后款抵前款的方法企图蒙混过关,同时,他还梦想有朝一日能中500万元大奖,不仅可以还上欠款,而且自己挪用公款的事也会神不知鬼不觉。
令张海没有想到的是,没等到他的美梦成真,地税局便电话催问为何税款仍未入库。此时,张海意识到事情就要败露了,填平近80万元的税款漏洞,对于年薪不足2万元的他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
想到这些,张海绝望了。为了逃避处罚,他开始为出逃做准备。2005年11月25日至11月29日,他从用于存放税的私设账户里陆续取出25万余元放在办公室,在11月30日晚还了朋友10万元借款后,他又返回单位取款。当晚10点钟,张海带着最后的15万多元乘火车开始了逃亡生涯。
出逃后,张海先后躲在桂林、泉州、东莞等地的民房出租屋里,每天除了买彩票、打游戏就是看电视、睡觉,这期间他又买了八九万元的彩票,但是仍然一分钱未中。直到投案自首的这一天,张海方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得太深。
案件反思:赌徒心理和监管漏洞
采访中,张海告诉记者,他在买彩票时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迟早能够中一等奖。
办理张海案件的检察官认为,张海的这种“信念”,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理的膨胀。他不去理会中奖的几率,总是觉得哪怕只有一个中奖者,就应该是自己。即便屡屡碰壁,他也只是感觉运气还没到。
这位检察官指出,我国彩票业更多的是为了福利公益事业筹款,因此返奖率远远低于国外的水平。存着帮助福利公益事业的心思,偶尔买一点并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有“胜亦欣然败亦喜”的气度。事实证明,大多数中奖者都不是把彩票作为投资的人。
此外,张海挪用公款也给银行造成了惨痛的损失。除了造成人们对银行诚信度与安全度评价下降等间接损失外,目前,银行方面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20万元,还有近60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金融人士指出,从张海挪用公款案可以看出,财务制度的漏洞以及不严格落实制度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当此之下,其间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他具体提出建议,金融部门首先要对掌管公款人员加强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消除侥幸心理;其次要完善规章制度,杜绝一人操作,严格《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后,要加强监管,尤其要重点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票据管理,避免个别单位专款失控,彻底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目前,犯罪嫌疑人张海涉嫌挪用、贪污公款一案已经侦查终结,正在移送审查起诉。(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拒绝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