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要教给学生真正的吟诵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现在,耄耋之年的叶老又在大力提倡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她认为:
  1.吟诵是关系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命脉的一个重要的东西。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体单音的文字,不但是形音义一体,而且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文化因素在里面。文字的性质和其他国家的语言不一样,所以中国人写诗的时候也就形成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节奏韵律,这种节奏韵律是适合吟诵的。”
  “如果会了古诗的吟诵,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有人说人的大脑有左半边和右半边,一半是理性的、一半是感性的。理性的学问是知识,比较死板的;感性的学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才是非常微妙的学问。学会吟诵就培养了你感性的那半边头脑。”
  2.吟诵是一种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精神骨气。
  “好的诗、好文章,它里面包含有声律的美,你一读它就自然想大声地念。不但是文言文有抑扬起伏顿挫,白话文同样是如此。有的文章,我就說没有文气,用字造句都是‘趴’在那里的,都是站不起来的。”
  运用示例
  谈到古诗词,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或许是出于喜爱,欣赏其中的美感;或许是人生失意,找寻心灵的慰藉;或许是应对考试,苦背其中的字句。但无论哪一个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都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今天,当你手捧一本诗集,体味其中某一首诗的平仄韵律,感悟其中的诗情画意时,是否会想到,曾作为古诗意境灵魂的吟诵,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慢慢地冷却凝固在老一辈“文青”的记忆深处?年近百岁的叶嘉莹先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不吟诵古诗感到很痛惜。她致力于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要让大家知道,真正的吟诵是怎么回事。
其他文献
情绪的颜色  我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颜色也能讲故事的话,你们愿意用颜色讲述哪些故事呢?”大家给了我许多答案:金色的童年、多彩的校园、五彩的梦……  “为什么选这些颜色呢?”学生们也给出了答案:这些颜色背后的故事都是最常见的。  为了给大家完全不同的思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选黑色怎么样?”大家要么不做声,要么悄悄地摇头。显然,这个和消极情绪紧密相连的黑色,让孩子们敬而远之。哪有那么多灰暗的故事可
期刊
清晨,阳光慵懒地洒在窗台上,我手握一卷书,微风拂过耳畔,一缕花香扑鼻。  这一缕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虽已是早春,天气却依旧微寒,有花开,不太真实。我放下书,走出门,循着花香,不知要去往何方。  兜兜转转,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棵白玉兰树。阳光下,微风里,白玉兰千枝万蕊,晶莹清新,真是“素面粉黛浓 ,玉盏擎碧空。何须琼浆液,醉倒赏花翁”。  忽地,一股刺鼻的香味压了过来,使我不由得眉头一皱,原来是一妇人携
期刊
乌鲁木齐人交口称道赛里木湖、果子沟。他們说赛里木湖水很蓝;果子沟要是春天去,满山都是野苹果花。我们从乌鲁木齐往伊犁,一路上就期待着看看这两个地方。  车出芦草沟,迎面的天色沉了下来,前面已经在下雨。到赛里木湖,雨下得正大。  赛里木湖的水不是蓝的呀。我们看到的湖水是铁灰色的。风雨交加,湖里浪很大。灰黑色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这不像是湖,像是海。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
期刊
一棵大树,追随着一个孩子的脚步。孩子渴了,便转身,向大树索取香甜的果子;累了,就停下前进的脚步,依靠着大树休息。大树一直为孩子默默地奉献着,毫无怨言。  大树,是你。孩子,是我。你如大树般为我遮风挡雨。  夜深了,窗外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路上没有了行色匆匆的行人,没有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眼前的灯光显得那么渺小。城市在沉睡,而我却在这渺小的灯光下写着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冷风吹过,早已冰凉的手更加冰凉。
期刊
一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
期刊
聚焦现象  2017年4月,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片中愤怒的少年,面对镜头声嘶力竭地控诉和呼喊,令人震撼:“放开我!”“永远都按着他们的想法来做!”“不想再受控制了。”……而家长们那痛苦、迷茫的表情更令人唏嘘:“谁来理解我呢?”“咱以前管理孩子的
期刊
图片解说  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和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名叫刘先林,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院士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他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张图片在网络上“走红”后,网友盛赞刘院士为“高铁二等座上最尊贵的乘客”。  人物心声  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
期刊
吴文俊,著名数学家,长期从事数学前沿研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等,一次又一次轰动了学界。  吴老说:“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1975年,他偶然接触了中国古代数学,一下子就开启了中国数学的“正名之路”。在西方学界看来,中国古代数学不入流,甚至觉得其中很多算法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对世界数学没什么影响。因为中国古代
期刊
教室里安静极了,湿热的空气躁动在每个人的心上,我也不例外。  这是一堂数学课,数学老师正在分析一对三角形。窗外宽大墨绿的树叶在黑板上烙下自己的身影,夏蝉烦躁地叫着,人声蝉声,奏成最催人的“入眠曲”。同桌趴在桌上睡得人仰马翻。我的头,如千斤压顶。我强迫自己抬着头,眼前的景象却变得时而清晰,时而又像开了高斯模糊的滤镜。  正当我挣扎在睡与不睡的边缘时,数学老师猛敲一下桌子,提高音量说:“第三题错了的同
期刊
窗外宽大墨绿的树叶在黑板上烙下一片墨绿的阴影,夏蝉烦躁地“吱吱”叫着,人声蝉声,奏成最催人的“入眠曲”。数学老师正在讲台上精神百倍地分析一对三角形,而底下的学生大都昏昏欲睡。  同桌已经扛不住困意趴在桌上了。我的头也如千斤压顶,黑板上的景象变得时而清晰,时而又像开了高斯模糊滤镜。  我强迫自己抬着头,不行,我不能睡,我是一个好学生,好学生怎么能在课堂上睡觉呢?我咬着牙告诫自己。是的,从小到大,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