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教学案例,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案例点评,更是诠释实践的智慧。
自从2005年,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胡小勇博士策划写作的“教学案例速评”:《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刊发以来,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广大教师纷纷反映,这种从教学设计→专家评析→教学再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案例生成过程的评析形式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在贴近教学、经典实用的同时,又生动活泼、寓学于乐。一线教师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学案例能以这样的形式组织呈现出来。
经过与胡博士联系沟通,他欣然为我们推出了《曲岸说案》这一专栏。我们坚信,这是一件极富意义的事情。如果您有精彩的案例,欢迎共同参与!
胡博士的联系方式:e-mail:huxiaoy@scnu.edu.cn;QQ:472275060。
王编辑的联系方式: e-mail:wangxiaobo@vip.sohu.com;QQ:47983872
胡小勇,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范畴广泛。包括: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培训系统设计、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等。曾参与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教师培训项目开发,担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跨国合作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专家工作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JEIT)研制组成员,《中国电脑教育报》特聘撰稿人。
案例研究:科学研究的实用方法
案例研究,一直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案例研究贴近现场实情,易于获取感性认识,吸收经验,研究者一直对它情有独钟、喜爱倍加。时至今日,案例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实用方法,成为公共政策、经济产业、传媒文化、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的共同财富。
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风范,值得教育领域借鉴和学习。那些方法独到的案例研究精彩可信,体现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连贯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掌握深度分析的技能。对于这些可以复制的知识技能,而非“空中来去”的理论说教,一线研究实践者尤为欢喜。
在教育领域,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倾注了一线学科教师的无数心血;而经由实践所检验的教学案例,更凝结了教师宝贵的实践智慧。如何发挥这些优秀案例的潜在价值,让更多的人受益,成为一件看似普通却受益面很广的工作。然而,在当前的大多数研究论著中,对这些教学案例所得到的关注与指导却仍远远不够。探讨案例研究的文献著作或有出现,它们或也论述了与案例研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却少有解析方法论本身或直接用鲜活的案例来作演证。并且,现有学术刊物的栏目设置,也少有提供空间来系统地传递关于案例研究的指导信息,来为一线学科教师传道解惑。这些,成为我们深入践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期望与动力。
冰山理论:案例之后的实践性知识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的真实典型事件,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在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情境下对独特教育问题进行体悟和实践。教学案例以丰富的实践叙事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师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火花、感情碰撞,能够为其他类似教育情境提供范例和备选方案。
案例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范型。好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事例,把注意力集中于有价值的论题;好的案例,必须描述现实教育教学场景,使人产生移情作用;好的案例,必须对已作出的决策进行演证,以便为新决策提供参照。如果说案例体现出教育行动的意义和逻辑,案例研习则是透过个案现象看本质结构的过程,是专业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正如同医疗有病例研究、法律有案例研究一样,教师也同样需要有案例研究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它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如同“冰山理论”一样,教师在教学案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技能,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之下所隐藏的是更多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案例实践中支撑具体的选择与判断、依存于背景的经验性知识。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些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情境化的、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它以特定教师、特定教材、特定学生、特定媒体、特定技术为对象而生成,并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积累和传承。
教学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过程。正如范梅南所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需要教师在复杂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体验、反思和创造,来进行与情境适配的即席创作。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核心就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而许多这些重要的实践性知识,往往正隐藏于案例之后,并以案例践行的形式浮出海面。
案例践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时至今日,比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义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让一线学科教师切实掌握让理论落地于实践的具体途径,掌握能使信息技术落地于学科课堂,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主战场的本领。如Strommen
教学案例,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案例点评,更是诠释实践的智慧。
自从2005年,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胡小勇博士策划写作的“教学案例速评”:《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刊发以来,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广大教师纷纷反映,这种从教学设计→专家评析→教学再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案例生成过程的评析形式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在贴近教学、经典实用的同时,又生动活泼、寓学于乐。一线教师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学案例能以这样的形式组织呈现出来。
经过与胡博士联系沟通,他欣然为我们推出了《曲岸说案》这一专栏。我们坚信,这是一件极富意义的事情。如果您有精彩的案例,欢迎共同参与!
胡博士的联系方式:e-mail:huxiaoy@scnu.edu.cn;QQ:472275060。
王编辑的联系方式: e-mail:wangxiaobo@vip.sohu.com;QQ:47983872
胡小勇,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范畴广泛。包括: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培训系统设计、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等。曾参与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教师培训项目开发,担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跨国合作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专家工作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JEIT)研制组成员,《中国电脑教育报》特聘撰稿人。
案例研究:科学研究的实用方法
案例研究,一直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案例研究贴近现场实情,易于获取感性认识,吸收经验,研究者一直对它情有独钟、喜爱倍加。时至今日,案例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实用方法,成为公共政策、经济产业、传媒文化、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的共同财富。
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风范,值得教育领域借鉴和学习。那些方法独到的案例研究精彩可信,体现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连贯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掌握深度分析的技能。对于这些可以复制的知识技能,而非“空中来去”的理论说教,一线研究实践者尤为欢喜。
在教育领域,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倾注了一线学科教师的无数心血;而经由实践所检验的教学案例,更凝结了教师宝贵的实践智慧。如何发挥这些优秀案例的潜在价值,让更多的人受益,成为一件看似普通却受益面很广的工作。然而,在当前的大多数研究论著中,对这些教学案例所得到的关注与指导却仍远远不够。探讨案例研究的文献著作或有出现,它们或也论述了与案例研究相关的主题内容,却少有解析方法论本身或直接用鲜活的案例来作演证。并且,现有学术刊物的栏目设置,也少有提供空间来系统地传递关于案例研究的指导信息,来为一线学科教师传道解惑。这些,成为我们深入践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期望与动力。
冰山理论:案例之后的实践性知识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的真实典型事件,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在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情境下对独特教育问题进行体悟和实践。教学案例以丰富的实践叙事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师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火花、感情碰撞,能够为其他类似教育情境提供范例和备选方案。
案例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范型。好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事例,把注意力集中于有价值的论题;好的案例,必须描述现实教育教学场景,使人产生移情作用;好的案例,必须对已作出的决策进行演证,以便为新决策提供参照。如果说案例体现出教育行动的意义和逻辑,案例研习则是透过个案现象看本质结构的过程,是专业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正如同医疗有病例研究、法律有案例研究一样,教师也同样需要有案例研究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它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如同“冰山理论”一样,教师在教学案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技能,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之下所隐藏的是更多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案例实践中支撑具体的选择与判断、依存于背景的经验性知识。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些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情境化的、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它以特定教师、特定教材、特定学生、特定媒体、特定技术为对象而生成,并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积累和传承。
教学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过程。正如范梅南所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需要教师在复杂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体验、反思和创造,来进行与情境适配的即席创作。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核心就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而许多这些重要的实践性知识,往往正隐藏于案例之后,并以案例践行的形式浮出海面。
案例践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时至今日,比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义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让一线学科教师切实掌握让理论落地于实践的具体途径,掌握能使信息技术落地于学科课堂,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主战场的本领。如Strom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