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观察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公共话语空间的营造现况,以《一虎一席谈》。为分析对象,探讨电视谈话节目中话语实现的五个层次以及如何营造出真正的公共话语空间,实现精英与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平等。
【关键字】公共空间 话语权 精英 草根
关于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认为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可以说,发展至今的《一虎一席谈》在话语空间设置上,代表了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我国谈话类电视节目中以现场观众为代表的大众话语权的实现层次也可从该节目中窥得一斑。
一、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三层话语结构
本文将“话语权”理解为:不同社会群体或个人公开表述自己对于某个社会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的观点、意见等的权力。
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话语权的实现程度就像是座金字塔,主持人位在塔尖,嘉宾在中间,最后是现场观众。
1、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位于话语权结构的最高层
主持人虽然不参与讨论,但他的控制与权力贯穿了整个谈话进程。节目开始由主持人独自展开,这便掌握了话题引入的控制和权力。节目进行中,他协调现场嘉宾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话语关系,并随时掌控节目进程的节奏。在节目结尾时,主持人结束现场的任何互动,直接面对电视机,对本期辩题进行评价总结,而这个过程中,嘉宾和观众同时作为旁观者。
2、相较于主持人,嘉宾的话语权相应地受到主持人和现场谈话情况的限制
嘉宾在节目开始时,与话题一起作为主持人的介绍对象;同时作为谈话对象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嘉宾在谈话过程中享有较多的话语权,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主持人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是对其他嘉宾的话表示质疑等,是整个节目的第二推动者。
3、现场观众处于话语权的最底层
大部分时候都是以掌声、笑声等对主持人、嘉宾的话表示反馈,整个节目过程中有少量的机会直接参与讨论,比较被动。并且,在现场观众身上还附着了“沉默”的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角色,这些不在场的观众又赋予了现场观众的“接受性”的话语权。
二、《一虎一席谈》现场观众话语权分析
1、节目设置对大众话语权的前期营造
话语权里应首先包含知情权,否则无法对事情发表意见。知情,是话语权实现的前提。
(1)辩论话题。《一虎一席谈》选取当前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作为总辩题。话题的可辩性、时效性和公共性使普通观众也易于参与。
(2)邀请函。每期节目录制前,节目组会在网上广发邀请函,对下期辩题作简要介绍,邀请有兴趣的普通百姓报名作为现场观众参与辩论。这样提前告知可让观众预先作好相关准备,便于在节目中随时参与发表意见。
(3)演播室设置。俯视整个演播室可以发现地面正中间一个蓝色的“Y”字形地毯将对立观点的嘉宾区分开来分庭抗礼,形成辩论氛围。嘉宾背后是持不同观点的现场观众。主持人的位置在“Y”字形的右上方,不直接参与辩论,只进行必要引导。
2、公共话语空间在“群辩”中形成
“《一虎一席谈》实现了电视评论的过程化,以辩论的形式评论时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导观众。”②“群辩”是《一虎一席谈》最引以为豪的特色,它使得公众话语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
“过程化”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各种话语权实现的基础。由于辩论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强烈冲突的话语方式,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嘉宾的话语权我们自然无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也可以与这些专家学者平等对话,当专家在发表观点时,他们可以随时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专家对观众的观点进行思考,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抗辩就会发生。从而实现精英与草根的平等对话,缩小话语对抗群体之间的误解。节目的意义变成了观点的自由碰撞、话语的共享,而不在于讨论话题的结果本身。
3、现场观众——公共话语权的强力代言人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自己都在观众大众话语权的实现里担任了不同的角色。
(1)重量级观众。在这样一个氛围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里,被赋予了充分的含义,被称为“重量级的观众”,在节目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甚至可以和嘉宾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效交流。现场观众的参与性、介入性增强,现场成了观众宣泄情感的公共论坛,使更多意欲发言的电视观众寻找到一种替代性满足。③
嘉宾站在显要位置各抒己见,观众相对来说位置较弱,但可以通过手里的意见牌来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样的表态可以在辩论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
这样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各个发言人仿佛置身于擂台,不断地设置悬念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仿佛已不再重要,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多元汇集才是节目本身所要收获的。
(2)主持人——现场话语的协调人。主持人胡一虎是属于节目的一个符号,他不就所谈论的话题发表任何观点。但是他的话语角色又是多重的,如节目开始时的介绍者、进程中的引导者、结束时的总结者评价者。
在节目过程中对嘉宾观点进行提炼整理,将其简明易懂地表达出来,让一些没听懂或者是没来得及捕捉嘉宾说话关键信息的观众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从而参与到观点的思考与辩论过程中来。主持人随时关注观众席中的反应,在他简练的总结和信息确认之后,这位想说话的人总是能得到说话的权力。当嘉宾之间或者是嘉宾与观众之间有了意见的冲突时,胡一虎这时又站出来将矛盾抽丝剥茧,提炼出观众最关心或者是与公众利益关系最大的点,引导讨论进程。协调各方,使得辩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3)嘉宾—现场观众话语权的验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的话语权没有直接关系,但嘉宾的存在是对观众话语权的一种验证。既然是话语,就必然是双方互动,观众的话语承接者,一方面是节目的收视者,另一方面就是在现场的嘉宾了。现场观众的话语权就是在和嘉宾的观点交流中得到体现的,否则若只有观众自己一方片面叙述,就不叫话语权了。
三、《一虎一席谈》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五个层次
“话语”实际上就是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的话语权就直接表现为“说话权”。通常谈话类节目中观众的说话权享有程度是极低的,大部分的话语都控制在主持人和嘉宾手中。但在《一虎一席谈》中,这样的情况却明显改善,话语权实现的五个层次是从低到高的,第一层是国内谈话节目普遍有的,然后随着层次的增高,符合条件的节目越来越少,作为最高的第五层,目前的节目中仅有《一虎一席谈》将其实现。
1、对嘉宾的意见用肢体语言表示赞成或否定,如拍手、大笑等
这是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最低层次,观众在这里仅仅是作为“观”者,不参与节目内容本身,其表态意义也较含糊,因为拍手等有时并不是表示个人意见。国内大多数谈话节目中,观众的话语权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如《背后的故事》、《鲁豫有约》等。
2、借助工具对嘉宾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举牌
这是稍高于拍手的层次,但观众仅能靠受众的牌子表示“赞成”或“反对”,相较于最低层次,在这里观众的意见明朗化。
3、表态后得到发言机会
这是现场观众话语权的第三层次,在举牌表态后被主持人注意到,从而被交予话筒,得到说话权利,观众可以站出来更进一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会中。
4、开放式的发言
这个层次的发言有时是因为主持人将问题从嘉宾转移到了观众受众,有时则是因为观众对嘉宾正在进行中的发言有异议,在得到主持人允许后可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插话。虽然仍受制于主持人,但出于对节目录播秩序考率的必要性,我们可见某种程度上观众在这一层次里有了自由言论权,他的意见表达不再被动,也不受时间制约。
5、观众的发言与嘉宾有了观点的碰撞,辩论发生
这是目前的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最高层次,不盲目追随嘉宾,可以发表相反意见。“群辩”也就是在这个层次的具体表现,而观众的话语权也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实现。主持人作壁上观,观众与嘉宾对垒,使观众在话语战争中地位上升。五个层次里观众话语权逐级递进。撇开因专业知识带来的话语内容的差距,在表现形式上观众的大众话语与嘉宾的精英话语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是《一虎一席谈》区别于其他各类电视节目最本质的地方,观点的自由交流,话语鸿沟在缩小。
四、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的理想回归
首先,谈话场的完整构建。这样的场应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主持人在最顶端统揽全场,两角分别是嘉宾和观众。嘉宾将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传输给观众,观众向嘉宾传递自己来自日常生活或自己学习所得认识,两种不同话语虽各自鲜明但能交融共同形成节目的良性谈话场。
其次,嘉宾应是观众的代言人和解释者,而非权威的输送者。谈话中,嘉宾首先是一个和观众一样的普通大众,其后才是专业领域的精英。他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对话题进行通俗性的解释,而非用高深艰涩的术语拉开自己与大众的距离。
最后,观众当仁不让发言。实质上公共话语空间的构造中,主持人才该是陪同方,观众是主方,嘉宾是客方。尽管还不明显,但这一点在《一虎一席谈》中已有所体现,观众可以对嘉宾的话以拍手、举牌、发言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但更多的,观众要把嘉宾作为自己在这个话题里的开路者,借用嘉宾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扫除荆棘。而非把嘉宾当领路者,没有自己观点。在节目过程中应主动投入,提高自己的参与度,对嘉宾的话进行思考质疑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文献
①刘一瑾,《从“一虎一席谈”栏目看谈话节目公共话语空间营造》[J].《今传媒》,2007(3)
②谭天,《中国电视呼唤新闻评论》[EB].http://blog.sina.com.cn/s/blog
_4ca348770100e2oc.html
③赵宁,《凤凰卫视< 一虎一席谈>的成功之处》[EB].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2/09/1590781.html
④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
【关键字】公共空间 话语权 精英 草根
关于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认为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可以说,发展至今的《一虎一席谈》在话语空间设置上,代表了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我国谈话类电视节目中以现场观众为代表的大众话语权的实现层次也可从该节目中窥得一斑。
一、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三层话语结构
本文将“话语权”理解为:不同社会群体或个人公开表述自己对于某个社会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的观点、意见等的权力。
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话语权的实现程度就像是座金字塔,主持人位在塔尖,嘉宾在中间,最后是现场观众。
1、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位于话语权结构的最高层
主持人虽然不参与讨论,但他的控制与权力贯穿了整个谈话进程。节目开始由主持人独自展开,这便掌握了话题引入的控制和权力。节目进行中,他协调现场嘉宾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话语关系,并随时掌控节目进程的节奏。在节目结尾时,主持人结束现场的任何互动,直接面对电视机,对本期辩题进行评价总结,而这个过程中,嘉宾和观众同时作为旁观者。
2、相较于主持人,嘉宾的话语权相应地受到主持人和现场谈话情况的限制
嘉宾在节目开始时,与话题一起作为主持人的介绍对象;同时作为谈话对象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嘉宾在谈话过程中享有较多的话语权,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主持人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是对其他嘉宾的话表示质疑等,是整个节目的第二推动者。
3、现场观众处于话语权的最底层
大部分时候都是以掌声、笑声等对主持人、嘉宾的话表示反馈,整个节目过程中有少量的机会直接参与讨论,比较被动。并且,在现场观众身上还附着了“沉默”的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角色,这些不在场的观众又赋予了现场观众的“接受性”的话语权。
二、《一虎一席谈》现场观众话语权分析
1、节目设置对大众话语权的前期营造
话语权里应首先包含知情权,否则无法对事情发表意见。知情,是话语权实现的前提。
(1)辩论话题。《一虎一席谈》选取当前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作为总辩题。话题的可辩性、时效性和公共性使普通观众也易于参与。
(2)邀请函。每期节目录制前,节目组会在网上广发邀请函,对下期辩题作简要介绍,邀请有兴趣的普通百姓报名作为现场观众参与辩论。这样提前告知可让观众预先作好相关准备,便于在节目中随时参与发表意见。
(3)演播室设置。俯视整个演播室可以发现地面正中间一个蓝色的“Y”字形地毯将对立观点的嘉宾区分开来分庭抗礼,形成辩论氛围。嘉宾背后是持不同观点的现场观众。主持人的位置在“Y”字形的右上方,不直接参与辩论,只进行必要引导。
2、公共话语空间在“群辩”中形成
“《一虎一席谈》实现了电视评论的过程化,以辩论的形式评论时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导观众。”②“群辩”是《一虎一席谈》最引以为豪的特色,它使得公众话语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
“过程化”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各种话语权实现的基础。由于辩论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强烈冲突的话语方式,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嘉宾的话语权我们自然无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也可以与这些专家学者平等对话,当专家在发表观点时,他们可以随时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专家对观众的观点进行思考,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抗辩就会发生。从而实现精英与草根的平等对话,缩小话语对抗群体之间的误解。节目的意义变成了观点的自由碰撞、话语的共享,而不在于讨论话题的结果本身。
3、现场观众——公共话语权的强力代言人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自己都在观众大众话语权的实现里担任了不同的角色。
(1)重量级观众。在这样一个氛围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里,被赋予了充分的含义,被称为“重量级的观众”,在节目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甚至可以和嘉宾实现良性互动和有效交流。现场观众的参与性、介入性增强,现场成了观众宣泄情感的公共论坛,使更多意欲发言的电视观众寻找到一种替代性满足。③
嘉宾站在显要位置各抒己见,观众相对来说位置较弱,但可以通过手里的意见牌来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样的表态可以在辩论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
这样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各个发言人仿佛置身于擂台,不断地设置悬念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仿佛已不再重要,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多元汇集才是节目本身所要收获的。
(2)主持人——现场话语的协调人。主持人胡一虎是属于节目的一个符号,他不就所谈论的话题发表任何观点。但是他的话语角色又是多重的,如节目开始时的介绍者、进程中的引导者、结束时的总结者评价者。
在节目过程中对嘉宾观点进行提炼整理,将其简明易懂地表达出来,让一些没听懂或者是没来得及捕捉嘉宾说话关键信息的观众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从而参与到观点的思考与辩论过程中来。主持人随时关注观众席中的反应,在他简练的总结和信息确认之后,这位想说话的人总是能得到说话的权力。当嘉宾之间或者是嘉宾与观众之间有了意见的冲突时,胡一虎这时又站出来将矛盾抽丝剥茧,提炼出观众最关心或者是与公众利益关系最大的点,引导讨论进程。协调各方,使得辩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3)嘉宾—现场观众话语权的验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的话语权没有直接关系,但嘉宾的存在是对观众话语权的一种验证。既然是话语,就必然是双方互动,观众的话语承接者,一方面是节目的收视者,另一方面就是在现场的嘉宾了。现场观众的话语权就是在和嘉宾的观点交流中得到体现的,否则若只有观众自己一方片面叙述,就不叫话语权了。
三、《一虎一席谈》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五个层次
“话语”实际上就是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的话语权就直接表现为“说话权”。通常谈话类节目中观众的说话权享有程度是极低的,大部分的话语都控制在主持人和嘉宾手中。但在《一虎一席谈》中,这样的情况却明显改善,话语权实现的五个层次是从低到高的,第一层是国内谈话节目普遍有的,然后随着层次的增高,符合条件的节目越来越少,作为最高的第五层,目前的节目中仅有《一虎一席谈》将其实现。
1、对嘉宾的意见用肢体语言表示赞成或否定,如拍手、大笑等
这是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最低层次,观众在这里仅仅是作为“观”者,不参与节目内容本身,其表态意义也较含糊,因为拍手等有时并不是表示个人意见。国内大多数谈话节目中,观众的话语权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如《背后的故事》、《鲁豫有约》等。
2、借助工具对嘉宾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举牌
这是稍高于拍手的层次,但观众仅能靠受众的牌子表示“赞成”或“反对”,相较于最低层次,在这里观众的意见明朗化。
3、表态后得到发言机会
这是现场观众话语权的第三层次,在举牌表态后被主持人注意到,从而被交予话筒,得到说话权利,观众可以站出来更进一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会中。
4、开放式的发言
这个层次的发言有时是因为主持人将问题从嘉宾转移到了观众受众,有时则是因为观众对嘉宾正在进行中的发言有异议,在得到主持人允许后可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插话。虽然仍受制于主持人,但出于对节目录播秩序考率的必要性,我们可见某种程度上观众在这一层次里有了自由言论权,他的意见表达不再被动,也不受时间制约。
5、观众的发言与嘉宾有了观点的碰撞,辩论发生
这是目前的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实现的最高层次,不盲目追随嘉宾,可以发表相反意见。“群辩”也就是在这个层次的具体表现,而观众的话语权也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实现。主持人作壁上观,观众与嘉宾对垒,使观众在话语战争中地位上升。五个层次里观众话语权逐级递进。撇开因专业知识带来的话语内容的差距,在表现形式上观众的大众话语与嘉宾的精英话语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是《一虎一席谈》区别于其他各类电视节目最本质的地方,观点的自由交流,话语鸿沟在缩小。
四、电视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的理想回归
首先,谈话场的完整构建。这样的场应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主持人在最顶端统揽全场,两角分别是嘉宾和观众。嘉宾将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传输给观众,观众向嘉宾传递自己来自日常生活或自己学习所得认识,两种不同话语虽各自鲜明但能交融共同形成节目的良性谈话场。
其次,嘉宾应是观众的代言人和解释者,而非权威的输送者。谈话中,嘉宾首先是一个和观众一样的普通大众,其后才是专业领域的精英。他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对话题进行通俗性的解释,而非用高深艰涩的术语拉开自己与大众的距离。
最后,观众当仁不让发言。实质上公共话语空间的构造中,主持人才该是陪同方,观众是主方,嘉宾是客方。尽管还不明显,但这一点在《一虎一席谈》中已有所体现,观众可以对嘉宾的话以拍手、举牌、发言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但更多的,观众要把嘉宾作为自己在这个话题里的开路者,借用嘉宾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扫除荆棘。而非把嘉宾当领路者,没有自己观点。在节目过程中应主动投入,提高自己的参与度,对嘉宾的话进行思考质疑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文献
①刘一瑾,《从“一虎一席谈”栏目看谈话节目公共话语空间营造》[J].《今传媒》,2007(3)
②谭天,《中国电视呼唤新闻评论》[EB].http://blog.sina.com.cn/s/blog
_4ca348770100e2oc.html
③赵宁,《凤凰卫视< 一虎一席谈>的成功之处》[EB].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2/09/1590781.html
④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