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衡之原因浅析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但当前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严重的制约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足发展。本文从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入手,探究造成教育不公平要素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人们价值取向改变等原因,为我国的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公平的发展态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失衡原因浅析
  实现教育公平即是中央高层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平头百姓对教育的期盼。但就目前教育状况而言,至少存在十方面的不公平,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从理论上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实力的软着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以及汶川、玉树、云南等天灾的应对无不昭示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但是为何在教育方面偏偏就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这难道有悖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恰恰相反,这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不可回避的一段路程。
  三十多年来,中国适龄儿童入学率是50年前的5倍。现在的教育体系水平达到相当不错的程度。如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是改革开放前所没有的。就中国整体教育水平而言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大大提前。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横向比较,中国现在的教育都相当了不得。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哪个领域成就辉煌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当今教育 “工作母机”的高效率运转。
  至于现在上到中央高层对教育的要求,下到平头百姓对教育的不满,可以说是對教育的更高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因为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了,必然使公民对各方面的需求会产生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教育状况,确实不能满足公民的合理要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与社会的急速转型与教育的转型不协调。
  中国教育经过三十年的长足进展,经过尽可能的内在冲动之后,已经达到了一个特定上的极限。从教育原理上讲,教育的转型应该是先行的,但实际上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是滞后的。眼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资产重组、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教育改革的变化则是十分缓慢的,首先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转至少需要1520年,自然而然的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所以上到中央高层的要求,下到平头百姓的不满,都是对教育的历史性新需求之体现。
   二、教育公平不等同于教育的平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公平绝对不等于平均,这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平是在满足激励、满意、保障的原则条件下,承认合理差异的存在,而绝对的平等,在中国则和“人民公社” 时期的大锅饭相等同的。因此说教育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九十年代以前人们的要求是“人人有学上”,而现在人们的要求是“人人上好学”。不言而喻,就是要求别的孩子能考满分,我的孩子也应该考满分。试想这种绝对状态下的公平,不仅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发达的美国、日本也是不能够实现的。例如在荷兰因为国家小,人数少,只能采取“复式教学”的授课方式,学生随意流动,教师只是按自己的计划授课。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的公平又将如何实现。
  三、教育构成因素的变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比重的提高。构成教育的两个大因素产生变动:一个是教育投入已经进入市场,不仅政府对教育有投入,个人对教育也要有投入。既然有投入,就产生了买商品一样回报。因此依据个人对教育投入的大小,相应的就能够得到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其中不仅有物质的投入,同时也有精神的投入。例如,智力水平和家庭条件相当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加大孩子知识的积蓄和储备;甚至抽时间、抓机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引导;而另一个学生的家长误解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孩子在家听之任之。可想而知两者的教育结果肯定截然不同的。再者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始终是属于社会的第二次分配,再加上我们教育政策滞后、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受教育的机会、权利和结果就呈现出了不公平的一面。作重要的是中国的教育已经开始投入到国际的大环境中,我们的每个学校,不止于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坐标内比较,而是在一个世界大格局内比较好坏。比如这几年享极盛誉的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衡水一中等基础学校,以及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大等高等学府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把学校的这两大因素综合成一个大背景就是个人对教育投入有了相当大的选择范围和回报的可能性。浅言之,就是说你有丰裕的收入,不想多花在其它消费方面,只想用在教育消费方面,那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一种公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仅以上述观点来看,中国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似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社会立足了,可是中国教育的主体是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和下岗职工家庭的孩子,因为他们才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政府想方设法的保障他们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权利,政府一方面通过逐年提高教育的投入方式来减少个人投入在教育中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运用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是我国的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公平的发展态势。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提供某些条件,起启发、补充、推动、促进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平等中的首席”呢?笔者以为应该从师生关系、教学艺术、自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民主、平
期刊
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对于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础要求以外还应该具备美术教师的特殊要求。如:对于美术史的了解、东西方艺术特点的把握、美术技巧的熟练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容易忽略美术教学的基础性问题,不能很好的把握其核心的“纲”,进而不能够很清晰的把握美术教学工作的主脉,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忙乱,气氛也显得比较枯燥。怎样能够做到“一两拨千斤”,既轻松愉快又有成效的
期刊
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合作能力的具备比竞争能力更为重要。所以合作学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利于促進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有助于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同时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理解,还能形成积极的对他人、对集体的情感与态度。   新课改的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肤浅的经验,
期刊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
期刊
多媒体在体育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是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教师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已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使体育课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实效性,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情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把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核心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动机,就是“想不想读”的问题;一个是阅读策略,就是“会不会读”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解决好“想不想读”的问题更为重要。  一、要把阅读动机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  会不会读是个方法问题,熟能生巧,可以很轻松的解决,何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方法,所以,方法不是重点,不是中心。如何喜爱读书、热爱读书、挚
期刊
“当老师难,当初中老师更难”这是多年来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已经成了一个令许多老师困惑的大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叛逆思想较为严重,使得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这时如果教育不得法,輕则影响一时,重则影响学生一生。    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使班主任工作顺利进行呢?我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用
期刊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既要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又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给学生带来诸多刺激、诱惑和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更艰巨的学习和纷繁复杂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面对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将“创设情景,精心设问,激发兴趣”和“课堂气氛愉悦、和谐,学生有兴趣”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点。对此,笔者亦从认识兴趣的基础上对兴趣进行初步探索。   一、兴趣的物质认识   1、兴趣的机理。兴趣是一种先天情绪。人大概在出生4~7天后因适宜的光、声刺激而产生的基本情绪,可以在没有任何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去活动。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会对一些产生愉悦刺激相关的事物或经验以及能引起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模式下以课堂考试为中心的考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管理。当前形式下,如何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切实、有效地实施综合考评,如何以综合考评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使综合考评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已经是摆在了每一个中小学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将试图就综合考评的实际操作和实施,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