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并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探究其较为确切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切口部分妊娠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经上述诊疗方法中,取得清宫成功的疗效较为显著,在达到治愈目的的同时,保全患者的子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需确定有效的诊疗方案,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50-02子宫切口妊娠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常出现在曾采用剖宫产术的患者当中。据有关资料显示,胚胎着床于因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出现微小裂孔的瘢痕处为引起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因其常诱发阴道大出血的症状,死亡率较高[1]。而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更加要求医疗工作人员能够采取有效的临床方案进行治疗,现将笔者的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切口部分妊娠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年龄在24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岁,且均在我院确诊。该组患者25例均有剖宫产史,妊娠次数在1至5次之间,平均妊娠次数未2.5次,发病时间距上次剖宫产的时间在1至9年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5.7年。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占28.00%;3例伴有腹部坠胀,占12.00%。
1.2临床诊断对该组患者进行尿液检查,阳性率为100%,另外,对该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在我院25例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子宫峡部壁有回声不均匀的包块且其他部位基层回声较为均匀,考虑为因剖腹产引起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占76.00%;高度可疑切口部位妊娠4例,占16.00%;宫颈妊娠1例,占4.00%;误诊为流产患者1例,占4.00%。
1.3治疗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米非司酮的口服治疗,服药原则为:服用三日,每日三次,每次50mg,另外,在此基础上加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治疗,采用剂量为:50mg/m2。在治疗1周后,对该组患者进行血HCG的检查,共有11例患者血HCG仍未下降,占44.00%,再次给予上述治疗后再行清宫术,共有14例患者的血HCG有明显下降趋势,占56.00%,对此部分患者行清宫术。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组患者中共有18例清宫成功,占72.00%;3例在清宫术中出现大出血,占12.00%;2例出现子宫穿孔,占8.00%;2例出现阴道淋漓出现,占8.00%。结果可见,该组患者经上述诊疗方法中,取得清宫成功的疗效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该组患者中共有20例,成功保留子宫,并经超声检查提示腹部包块已明显消失,占80.00%;有5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而将子宫切除,占20.00%,结果可见,此种诊疗方案可在達到治愈目的的同时,保全患者的子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发病率较高,且逐渐趋于低龄化,作为异位妊娠中一类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但据国内外研究学者表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认为与因患者采用剖宫产术后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有关,而一旦胚胎再次着床,则会深入其子宫基层不断生长,造成子宫破裂甚至穿孔的危险[3]。因此,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在该组患者所采用的诊疗方案中,所采用的甲氨蝶呤为一类抗代谢药物,可有效阻碍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而米非司酮作为一类具有拮抗孕酮作用的类固醇,可通过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导致孕囊的坏死与死亡,二者的联合应用可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效果[4]。另外,在清宫过程中要明确诊断,避免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的现象。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经上述诊疗方法中,取得清宫成功的疗效较为显著,治愈率高达72.00%,在达到治愈目的的同时,保全患者的子宫,成功例数所占百分比高达8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临床医疗工作者,在诊断该疾病的同时,不仅要严格执行操作步骤,还应注意其禁忌症,并降低误诊率,帮助患者提升生存质量,加快康复进程,甚至提高其存活率。另外,在康复期间嘱患者需严格执行避孕措施,给予相关的专业指导,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以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业武,王萍.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道[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718-719.
[2]Seow KM,Hwang LW,Lin YH,et al.Cesarean pregnancy issues in management[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4,(23):247-253.
[3]邓新粮,何小丽,肖松舒.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16例疗效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372-373.
[4]Fylstra DL.Ec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esarean scar a 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2002,(57):537-543.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50-02子宫切口妊娠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常出现在曾采用剖宫产术的患者当中。据有关资料显示,胚胎着床于因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出现微小裂孔的瘢痕处为引起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因其常诱发阴道大出血的症状,死亡率较高[1]。而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更加要求医疗工作人员能够采取有效的临床方案进行治疗,现将笔者的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切口部分妊娠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年龄在24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岁,且均在我院确诊。该组患者25例均有剖宫产史,妊娠次数在1至5次之间,平均妊娠次数未2.5次,发病时间距上次剖宫产的时间在1至9年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5.7年。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占28.00%;3例伴有腹部坠胀,占12.00%。
1.2临床诊断对该组患者进行尿液检查,阳性率为100%,另外,对该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在我院25例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子宫峡部壁有回声不均匀的包块且其他部位基层回声较为均匀,考虑为因剖腹产引起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占76.00%;高度可疑切口部位妊娠4例,占16.00%;宫颈妊娠1例,占4.00%;误诊为流产患者1例,占4.00%。
1.3治疗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米非司酮的口服治疗,服药原则为:服用三日,每日三次,每次50mg,另外,在此基础上加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治疗,采用剂量为:50mg/m2。在治疗1周后,对该组患者进行血HCG的检查,共有11例患者血HCG仍未下降,占44.00%,再次给予上述治疗后再行清宫术,共有14例患者的血HCG有明显下降趋势,占56.00%,对此部分患者行清宫术。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组患者中共有18例清宫成功,占72.00%;3例在清宫术中出现大出血,占12.00%;2例出现子宫穿孔,占8.00%;2例出现阴道淋漓出现,占8.00%。结果可见,该组患者经上述诊疗方法中,取得清宫成功的疗效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该组患者中共有20例,成功保留子宫,并经超声检查提示腹部包块已明显消失,占80.00%;有5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而将子宫切除,占20.00%,结果可见,此种诊疗方案可在達到治愈目的的同时,保全患者的子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发病率较高,且逐渐趋于低龄化,作为异位妊娠中一类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但据国内外研究学者表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认为与因患者采用剖宫产术后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有关,而一旦胚胎再次着床,则会深入其子宫基层不断生长,造成子宫破裂甚至穿孔的危险[3]。因此,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在该组患者所采用的诊疗方案中,所采用的甲氨蝶呤为一类抗代谢药物,可有效阻碍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而米非司酮作为一类具有拮抗孕酮作用的类固醇,可通过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导致孕囊的坏死与死亡,二者的联合应用可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效果[4]。另外,在清宫过程中要明确诊断,避免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的现象。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经上述诊疗方法中,取得清宫成功的疗效较为显著,治愈率高达72.00%,在达到治愈目的的同时,保全患者的子宫,成功例数所占百分比高达8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临床医疗工作者,在诊断该疾病的同时,不仅要严格执行操作步骤,还应注意其禁忌症,并降低误诊率,帮助患者提升生存质量,加快康复进程,甚至提高其存活率。另外,在康复期间嘱患者需严格执行避孕措施,给予相关的专业指导,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以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业武,王萍.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道[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718-719.
[2]Seow KM,Hwang LW,Lin YH,et al.Cesarean pregnancy issues in management[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4,(23):247-253.
[3]邓新粮,何小丽,肖松舒.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16例疗效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372-373.
[4]Fylstra DL.Ec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esarean scar a 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2002,(57):53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