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徽州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是安庆与徽州的合称,徽州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安徽文化的发展史。徽州文化是随着徽商的崛起而发展壮大的,以徽派建筑为标志,以树德、修身、齐家为核心价值追求,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文脉畅达。那年春月,我们一群教育人,蜿蜒远赴皖南歙县和屯溪等地,说是教育考察,不如说是文化膜拜。来去虽然匆匆,但绝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江南先民崇学、重德、修业的文化传统,一直铭记在心,挥之不去。
  第一天,我们来到歙县,以徽园为中心,了解徽派建筑布局和雕刻工艺,领略刻在柱梁上的江南风情民俗。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徽商迅速崛起,他们财力雄厚以后,往往贾而好儒,以儒促商,在家乡“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集徽州山川风物之灵秀,融江南文化习俗之精华,给后世留下了以“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为代表的大量优秀建筑作品。在徽派建筑中,“三雕”最为精绝,方寸之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砖雕细腻、小巧、精致,砌在屋顶,镶在门楣。石雕垛实、简洁、大方,装饰在廊柱、门墙或牌坊。而木雕或拙朴粗犷,或精细透彻。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有木雕的玲珑风采。踏进古朴幽静的院落,犹如走进展览馆或博物院,天井“四水归堂”,堂屋厢房紧凑,博古纹饰透过窗花,柱梁上刻着花卉园林或戏剧人物,堂屋案几之上多是励志家训,劝世名言,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透着浓厚的博雅趣味和正能量。“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色,凝聚了皖南先民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欣赏徽派建筑,就是阅览一部地方或校本教材,感受到小巧实用的审美趣味和建筑力学、文化风俗与文学艺术的魅力。
  印象最深的还是素有“徽州第一坊”之称的许国大学士坊。许国出身贫寒,36岁前在家乡坐馆授徒。传说学生曾与许国打赌:“先生有朝一日科场得中,学生会给您抬石头造牌楼。”据《明史》记载,许国39岁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礼部、吏部、事詹事府、东阁大学士等职衔。明万历年间因在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在乡民们帮助下,当年即立此牌坊。
  许国石坊系中国仕科牌坊的代表,仿木构建,脊吻斗拱相接。石料质地坚硬,粗壮敦实,没有“水泥”焊接却非常牢固。石柱、梁坊、匾额、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石雕。南面雕着腾飞的“巨龙”,象征面南至尊的皇权,表示许国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国家大业的忠诚;内侧雕“鹰(英)雉(姿)獾(焕)”三种吉祥动物,颂扬皇上英姿焕发,年轻有为,也象征国运昌盛。东面是“鱼跃龙门”,表示许国刻苦读书,科场得志;内侧三个“豹(报)”和“喜鹊(喜)”属意联接,喻指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仕途光明,喜事连连。两面雕“威凤祥麟”,乃喻指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内侧雕“龙庭舞鹰(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显赫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高尚脱俗的品格;内侧是“鹿鸣图”,借《诗经·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篇意,表示身为礼部尚书,许国常能会聚嘉宾学子,礼贤下士,生活优容儒雅。五百余年来,许国牌坊栉风沐雨,历沧桑而愈坚实稳固。石坊上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迹勒石留痕,拙朴古雅,清晰可辨。
  明清以降,歙县以才入仕,称甲江南,历代英才辈出,书香致远,名儒显臣层出不穷,彰荣旌学的仕科牌坊多有留存,今天歙县中学的大门就是著名的“三元(状元、会元、解元)坊”。“四民之中,士居其首,读书立身,胜于他务也。”“先学后臣”是中国士子的榜样,作为仕科牌坊的代表,许国大学士坊典型地反映了徽州人民重视读书、修身、立业的悠久文化传统。
  傍晚,我们怀着神圣的心情拜谒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纪念馆,该馆位于歙县城内小北街,少年陶行知曾在此读书。由于贫穷,每天他从十几里地以外的家里挑菜挑柴进城,卖完以后才到先生家上课。少年刻苦自励,聪颖敏异,助陶行知走出皖南山区,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求学。1914年,陶行知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家杜威门下攻读教育。他衍化了杜威“学校即社会,社会即生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回国后,陶行知就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新安旅行团、重庆育才学校,开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抗战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纪念馆门厅正中,在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陪衬下,是陶行知凝眸沉思的汉白玉坐像,清爽素净,一如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后进展厅陈列了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历史照片、手迹、图表和实物等,记录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勉力教育的赤诚岁月。宋庆龄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挂在主厅门楣。大家仔细参观,认真体味着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当年题写的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铿锵有力地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连接皖浙的千岛湖,方腊、海瑞伫立在波光潋滟的湖畔,尽显新安江人的清凛风采,而千岛湖的秀水洗去了疲惫的身心,洗尽了俗世凡尘,浸染了敏感的教育之心,让水乡泽国的江浙文化与徽州文化相呼应,构成了现实与历史的透明与厚重、现在与未来的内敛与开放,风生水起,足音跫然。
  自唐代以来,绩溪胡氏先后出现了散骑大将军胡宓、两劾秦桧而名垂青史的监察御史胡舜陟、奕世尚书胡富胡宗宪、徽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学者胡适……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地势独特、风景优美的绩溪县坑口村——龙川胡氏宗祠,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江南庭院文化和胡氏家学的丰厚内涵。龙川东耸龙须山,西望凤头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马山,清澈的龙川溪水穿村而过。沿溪两岸的步行道称为水街,水街之间由跨溪小桥相连,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山清水秀的龙川村,历代文脉传承,学风淳厚,人才辈出,代有高官。据胡氏宗谱记载,仅宋、明、清三朝龙川就有进士11名,单明朝就有7名。最著名的是“一族开三府”的胡富、胡宗宪和胡宗明,龙川人为他们三人树立了二座牌坊——奕世尚书坊和都宪坊,一如许国大学士坊。
  位于龙川一隅的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不仅庭院深深,更是堂屋富丽,整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据说,宗祠一直是议商宗族大事的场所,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甚或教斥不肖子孙等。宗祠的凝聚力就是家族向心,家政向善,家事向好,家风向上。走进胡宗宪尚书府,古意优雅,亭廊迂回,紫檀飘香,枕木雕兽,窗棂刻花,匾帖励志。在“巧舌如簧”的导游小姐渲染下,胡氏家族的荣耀历史、小巧适用的庭院建筑和重学修德的宗法家风深深地感染了参访者。
  与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与“人”情,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徽州是一部教育和文化的皇皇巨著,教人如何读书,怎样行事,怎么做人,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悠长。诗人郑愁予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相遇便是奇遇,盼望不会失望,记忆却为永恒。走一遭江南的青石板,就像浏览一部无字的“文化典籍”,灵魂流落徽州,依然会走在庭院,漂在水上。历史的跫音在皖南的土地上深邃地回响。在归途客车上恹恹欲睡的学人,是沉睡在文化梦境,更像是沉醉在教育仙境。
  (作者单位:安徽肥西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增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程越来越多,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我们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监控的一个重要问题。
写作,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没给我的》,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的有以下三项:1.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2.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
这还是几年前,北京市丰台二中王志江校长组织的“啃读者”之“西方人文经典”现场给我的启示,这个启示来自于一个数学老师的现场叙事。这个叙事从阅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开
针对TOPSIS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基于"垂面"距离的TOPSIS法——正交投影法.回顾了TOPSIS法.定义"垂面"距离,讨论垂面距离的计算、性质、以及与目标贴近度的关系.
梅溪河渡口坝坝址处贯通于坝基砂岩中的煤层采空区是影响拱坝坝肩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确定采空区开挖置换混凝土的深度,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取正常蓄水位+温降时采空区置换50
恒哈图乐队是一支来自图瓦共和国的乐队,图瓦传统的民歌、演唱方式和乐器都是其音乐的核心元素。恒哈图也是一支“游牧”的乐队,不断在城市中巡演的他们,用音乐开拓了自己的“游牧”世界。恒哈图乐队还是一支多元化的乐队,音乐样式、音乐传播方式、音乐活动等方面的多元化使其活跃至今。图瓦共和国处于亚洲的中心,周围群山环绕,形成较为封闭又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因此,其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同时,又拥有多样的声音素
速度运动员在滑跑过程动作高度自动化,运动员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的新陈代谢,促进ATP的合成;迅速消除疲劳,提高肌肉工作的效率,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具有重要
孩子要想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验、开具医院相关证明——这是来自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8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遭遇
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委托,我参与了该院一项专门针对各地恢复和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在国家叫停“撤点并校”政策的鼓舞下.关心中国农村教育的各路专家学者做起了恢复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