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受众视觉消费需求的增强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图像逐渐取代文字成 为视觉传播的主流,图像霸权现象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结合学界有关图像霸权研究的理论成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呈现形式变化,探究图像霸权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并着眼于新媒体时代语境,进行相关批判性思考,提出应对图像霸权困境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 视觉传播;图像霸权;《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104-02
1 图像霸权的概念
图像霸权,一方面指在传播活动中,图像逐渐取代文字和其他符号成为视觉霸主、视觉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致使文字及其他符号出现和使用的频次逐渐减少的现象;一方面指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图像传播的强势,影响着图像的审美。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从口头媒介时期、印刷媒介时期、电子媒介时期,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媒介时期,视觉形象、图像消费因契合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占据大众的视野。图像时代悄然来临。图像以强有力的优势、令人惊叹的速度建立着自己的霸权,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相冲击较量,使之徘徊在图像社会的边缘,甚至图像化。图像霸权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代不争的事实。
2 从《红楼梦》呈现形式变化看图像霸权的历史发展演进
2.1 印刷媒介时期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于图像制作在当时效率低下、书写麻烦,为了便捷简化为文字。这一时期文字是人们日常文化传播中的主要形式,图片只作为文字的形象化解释而存在,居于从属地位。尤其是先秦至隋唐时期,文重于图、图模仿文。这时文字占主流,文字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可概括为语图分体、语主图从。宋元之后,印刷技术提高,廉价读物、报纸、杂志等产生,近代通俗文化兴起。语图间呈现出崭新的图画互文关系。
以《红楼梦》为例,随着印本小说的风靡,开始衍生出了许多红楼主题的画作,特别是红楼仕女图。代表作有费丹旭《十二金钗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红楼梦》的图像,民间艺人将图像绘制在街头一种骡马拉的车窗上。年画也是民间红楼梦的主要传播手段,在道光年间,就有可考证的绘本存在了。
除此之外,还涌现了大量独立于文本以外的红楼画册和画家图咏,以光绪五年改琦《红楼梦图咏》为代表。此本共有图像50幅,除了第一幅“通灵宝石绛珠仙草”外,全书共有人物55人。由此可见,在该时期《红楼梦》的呈现形式特征是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2.2 电子媒介时期
20世纪以来,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普及。“语言/话语”为中心的语言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开始向图像转向的思维模式转变,即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转变。图像霸权初现苗头,而此时的图像是以文字作为表现形式的“看图说话”,即用文字来描述图像。
随着影像艺术的成熟,《红楼梦》在该时期经过各种改编、翻拍,进入人们的视野。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1975年香港无线拍摄了电视剧《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视剧。此后,《红楼梦》多次被香港、台湾拍成电视剧播出,而大陆在1987年首播央视版《红楼梦》。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深入图像化的《红楼梦》获得了比之前更广阔的受众与更高度的认可,图像霸权的优势也得以彰显。
2.3 新媒體时期
这一时期数字媒介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使媒介帝国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了重温经典、致敬经典,2010 年由李少红执导,《红楼梦》再次翻拍,并在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上星首播,但因其文言文的对白形式使得大多数观众难以接受、理解困难,也就使得其在观赏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演员的相貌上,导致整部作品在传达文本含义上的反响并不热烈。2017年,由潘礼平团队执导的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上映,也被广泛热议。选用儿童演员阐释经典作品,又何尝不是利用图像的优势博取观众眼球,获得更多流量和经济利益?其背后反应的图像霸权现状也同样引人深思。
3 图像霸权的产生原因
3.1 从图像自身特性看
图像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具象性和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优势。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的观点可知,图像属于热媒介。图像没有过多的编码程序,因而受众解读信息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解码工序,不需要深入思考、解读和创造。解读图像使受众不需要花费太多理性,只需投入感性,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绝对不是相对于印刷文本的简单,而是它能够给人便捷、高效地强烈冲击。而语言传递信息的中介是由主体思维想象所衍生的对象,其存在的虚拟性与随意性决定着这种意象本身的稳定性差,因而导致能指所指容易发生错位与脱节。
3.2 从传播技术发展角度看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文本传播,再到20世纪以来,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广泛普及,传播技术的提高使传播讯息主流形式从文字到声音到图像逐渐转变。到21世纪初,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兴盛,一步步实现了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及时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2010年开始,大量的新媒体不断出现,以更快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图像传播和受众接受的快捷性进一步提高。视觉上的不断满足激发了人们视觉需求欲望的不断攀升,从主观层面促进了图像霸权的崛起。
3.3 从认知习惯角度看
借助自身传播优势,图像的直观性省去了解读文字繁琐解码的努力,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快感。人们更容易接受图像媒介,也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接受与信任图像媒介。图像这一传播形式适应了人们懒惰的天性,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例如《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复杂,而且出场人物众多,如果读者只读文字,便会读了后面而忘了前面,此时如果书中附有人物关系图,读者就不会自己去思考梳理人物关系,而会直接看图像。
4 图像霸权的批判性思考
4.1 图像霸权促进了文化通俗化
图像霸权使得文化通俗化,消除了文字符号对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原先处于霸权地位的精英们走向衰落。大众信息接收行为得以转变,由“阅读”转为“观看”,更加贴近人们的“感应性”。这是对人生理本能的回归,同时有利于快节奏生活中现代人直观把握社会。
4.2 图像霸权影响了媒介环境
图像霸权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其“真”的特点,在人们生活中进行一系列断裂和重构,打造拟态环境,欺骗受众。如一些为求销售卖点的图文书,在对待图像的真实性方面,很不负责任。图像传播以其“图的真实”表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真实”和传递着“媒介真实”,从而最终建构人们对媒介意识中的“观念真实”。因此,对于视觉图像承载信息可靠性的质疑,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5 结束语
张爱玲曾说:“中国人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连《红楼梦》也读不下来了。”如果真是这样,笔者认为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属于中华文化的悲哀。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视觉文化修养,有关部门应当趋利避害、合理引导,并且在国际图像霸权的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传播者应该图文结合,合理分配,正如曾有学者评论道,“图文书中的文字与图像可以互相阐释,也可以互相补充,甚至可以互相拆解,只有在这个时候,著者的眼光与见识,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同时受众作为能动性主体,应当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如此,我们才能在图像霸权时代做有思想、有主见、有良好媒介素养和视觉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媒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歇尔.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3]王丹丹.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现象及影响[J].新闻世界,2015(5):228-229.
[4]巴香丽.对图像霸权的解析[J].青年记者,2015(26):22-23.
作者简介:王 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关键词 视觉传播;图像霸权;《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104-02
1 图像霸权的概念
图像霸权,一方面指在传播活动中,图像逐渐取代文字和其他符号成为视觉霸主、视觉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致使文字及其他符号出现和使用的频次逐渐减少的现象;一方面指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图像传播的强势,影响着图像的审美。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从口头媒介时期、印刷媒介时期、电子媒介时期,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媒介时期,视觉形象、图像消费因契合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占据大众的视野。图像时代悄然来临。图像以强有力的优势、令人惊叹的速度建立着自己的霸权,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相冲击较量,使之徘徊在图像社会的边缘,甚至图像化。图像霸权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代不争的事实。
2 从《红楼梦》呈现形式变化看图像霸权的历史发展演进
2.1 印刷媒介时期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于图像制作在当时效率低下、书写麻烦,为了便捷简化为文字。这一时期文字是人们日常文化传播中的主要形式,图片只作为文字的形象化解释而存在,居于从属地位。尤其是先秦至隋唐时期,文重于图、图模仿文。这时文字占主流,文字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可概括为语图分体、语主图从。宋元之后,印刷技术提高,廉价读物、报纸、杂志等产生,近代通俗文化兴起。语图间呈现出崭新的图画互文关系。
以《红楼梦》为例,随着印本小说的风靡,开始衍生出了许多红楼主题的画作,特别是红楼仕女图。代表作有费丹旭《十二金钗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红楼梦》的图像,民间艺人将图像绘制在街头一种骡马拉的车窗上。年画也是民间红楼梦的主要传播手段,在道光年间,就有可考证的绘本存在了。
除此之外,还涌现了大量独立于文本以外的红楼画册和画家图咏,以光绪五年改琦《红楼梦图咏》为代表。此本共有图像50幅,除了第一幅“通灵宝石绛珠仙草”外,全书共有人物55人。由此可见,在该时期《红楼梦》的呈现形式特征是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2.2 电子媒介时期
20世纪以来,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普及。“语言/话语”为中心的语言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开始向图像转向的思维模式转变,即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转变。图像霸权初现苗头,而此时的图像是以文字作为表现形式的“看图说话”,即用文字来描述图像。
随着影像艺术的成熟,《红楼梦》在该时期经过各种改编、翻拍,进入人们的视野。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1975年香港无线拍摄了电视剧《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视剧。此后,《红楼梦》多次被香港、台湾拍成电视剧播出,而大陆在1987年首播央视版《红楼梦》。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深入图像化的《红楼梦》获得了比之前更广阔的受众与更高度的认可,图像霸权的优势也得以彰显。
2.3 新媒體时期
这一时期数字媒介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使媒介帝国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了重温经典、致敬经典,2010 年由李少红执导,《红楼梦》再次翻拍,并在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上星首播,但因其文言文的对白形式使得大多数观众难以接受、理解困难,也就使得其在观赏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演员的相貌上,导致整部作品在传达文本含义上的反响并不热烈。2017年,由潘礼平团队执导的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上映,也被广泛热议。选用儿童演员阐释经典作品,又何尝不是利用图像的优势博取观众眼球,获得更多流量和经济利益?其背后反应的图像霸权现状也同样引人深思。
3 图像霸权的产生原因
3.1 从图像自身特性看
图像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具象性和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优势。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的观点可知,图像属于热媒介。图像没有过多的编码程序,因而受众解读信息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解码工序,不需要深入思考、解读和创造。解读图像使受众不需要花费太多理性,只需投入感性,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绝对不是相对于印刷文本的简单,而是它能够给人便捷、高效地强烈冲击。而语言传递信息的中介是由主体思维想象所衍生的对象,其存在的虚拟性与随意性决定着这种意象本身的稳定性差,因而导致能指所指容易发生错位与脱节。
3.2 从传播技术发展角度看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文本传播,再到20世纪以来,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广泛普及,传播技术的提高使传播讯息主流形式从文字到声音到图像逐渐转变。到21世纪初,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兴盛,一步步实现了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及时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2010年开始,大量的新媒体不断出现,以更快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图像传播和受众接受的快捷性进一步提高。视觉上的不断满足激发了人们视觉需求欲望的不断攀升,从主观层面促进了图像霸权的崛起。
3.3 从认知习惯角度看
借助自身传播优势,图像的直观性省去了解读文字繁琐解码的努力,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快感。人们更容易接受图像媒介,也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接受与信任图像媒介。图像这一传播形式适应了人们懒惰的天性,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例如《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复杂,而且出场人物众多,如果读者只读文字,便会读了后面而忘了前面,此时如果书中附有人物关系图,读者就不会自己去思考梳理人物关系,而会直接看图像。
4 图像霸权的批判性思考
4.1 图像霸权促进了文化通俗化
图像霸权使得文化通俗化,消除了文字符号对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原先处于霸权地位的精英们走向衰落。大众信息接收行为得以转变,由“阅读”转为“观看”,更加贴近人们的“感应性”。这是对人生理本能的回归,同时有利于快节奏生活中现代人直观把握社会。
4.2 图像霸权影响了媒介环境
图像霸权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其“真”的特点,在人们生活中进行一系列断裂和重构,打造拟态环境,欺骗受众。如一些为求销售卖点的图文书,在对待图像的真实性方面,很不负责任。图像传播以其“图的真实”表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真实”和传递着“媒介真实”,从而最终建构人们对媒介意识中的“观念真实”。因此,对于视觉图像承载信息可靠性的质疑,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5 结束语
张爱玲曾说:“中国人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连《红楼梦》也读不下来了。”如果真是这样,笔者认为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属于中华文化的悲哀。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视觉文化修养,有关部门应当趋利避害、合理引导,并且在国际图像霸权的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传播者应该图文结合,合理分配,正如曾有学者评论道,“图文书中的文字与图像可以互相阐释,也可以互相补充,甚至可以互相拆解,只有在这个时候,著者的眼光与见识,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同时受众作为能动性主体,应当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如此,我们才能在图像霸权时代做有思想、有主见、有良好媒介素养和视觉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媒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歇尔.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3]王丹丹.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现象及影响[J].新闻世界,2015(5):228-229.
[4]巴香丽.对图像霸权的解析[J].青年记者,2015(26):22-23.
作者简介:王 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