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经熊的苦闷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历史上,因着时代和环境的机缘,法律界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中称得上“学贯东西、享誉世界”的人物,或许头一个当数吴经熊。
  吴经熊出生在商埠宁波一个殷实之家,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的沪江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在此认识和结交了挚友徐志摩,并在徐的鼓动下到东吴大学学习法律。1920年赴美留学,入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深造,一年后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此后,他又访学、任教于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结交了西方著名法学家施塔姆勒、庞德和霍姆斯等人,尤其是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他与吴经熊之间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成就了近代中西法学史上一段佳话。
  欧美四年的游学经历,在丰富了吴经熊心智和阅历的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落后。1924年春,吴经熊行将回国,矢志以多年历练和积累报效国家。在写给霍姆斯的告别信中,他描绘了自己归国后的计划和理想:“去启蒙,去使卑微者高尚,使无乐者欢乐……掌握生命并将它引向更纯净的通道。”
  他相信,古老的中国将步入一个法律的文艺复兴时代,而自己将会在这进程中发挥“孟德斯鸠式的作用”。
  一身光环,满腹经纶,回国之初的吴经熊,学问与仕途均顺风顺水,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流。他首先任教于母校东吴法科,三年后被任命为东吴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1929年,在担任法官两年后,被擢升为上海特区法院院长,在他看来,自己从此将会有机会在法院表现创造力,设法使中国的法律霍姆斯化。1928年,司法部聘任他为民法典编撰人,吴经熊兴奋不已,认为人生最美的梦想已经实现。1933年,南京政府立法院任命他为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以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由主义为指导,吴经熊起草了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被世人誉为“吴氏宪草”。
  20世纪初期的那一辈法学人,心怀济世理想,身具治世之才,可惜恰逢乱世。乱世出枭雄,法律则常无用武之地,这个民国法律人的诅咒与噩梦,吴经熊自然也没能避免。事实上,无论他受的西式教育及法治理想,还是他的内向性格和审美情趣,多少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与那个时代中国政治、法律界毫无禁忌的生猛风气格格不入。
  法治需要和平的社会环境,需要温润的世道人心,而他所处的这个时代则是世事沉沦,金钱胜过法律,强权凌驾道义;法律事关利益纷争与杀罚决断,而这个温文善良的法律人本质上更像诗人和隐士。官居要职,面对贿赂公行的司法现实,吴经熊孤独地坚持着自己的贞洁,当家人也劝导其服从潜规则时,他愤怒地掀翻桌椅,状若疯人,痛斥家人逼其用职位去“卖淫”;身为法官,他常常不得不判处有罪者死刑,这让他内心无法安宁,“我判他的刑只是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
  吴经熊曾经对法律充满期待,对自己的学养和事业豪情满怀,但最终,他发现在自己所处的动荡时代,暴力此起彼伏,时局惊涛骇浪,法律则是多么的贫乏与无能,以法律为业,既无法救民于水火,也无法慰藉自己孤苦的灵魂。于是,十余年后,吴经熊从浪漫主义的峰巅跌落到悲观主义的泥淖。
  曾经激扬文字,挥斥方遒,而今梦想成空,心灰意冷,陷入彻底的痛苦。吴经熊的痛苦,不仅是他个人的痛苦,也是民国时期乃至此后一段时期中国好几代法律人共同的痛苦,是近代以来中国法治与宪政转型的历史性痛苦。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上海成为孤岛,吴经熊委身在同学袁家璜家中避难。身心憔悴的吴经熊感到自己被旋风裹挟飘摇,双脚无法踏上坚实的大地。理想破灭时,有人选择放浪形骸纵情声色,有人选择弃绝红尘仰望神灵,吴经熊选择了后者。受到身为天主教徒的袁氏夫妇的影响,他皈依天主教,中止了自己正如日中天的法律事业,把灵魂和肉身,从此一并托付给了上帝。
  这位民国法律界最优秀的人物,终于选择离法而去,不再回头。吴经熊曾经把法律比喻为莲花,它生长在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上。而他的一生亦如莲花,前半生如根茎,在尘世的泥水中挣扎煎熬,后半生则如花果,沐浴天堂明光。
作者为外交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文献
2013年,埃森哲陆续采访了欧美亚等地区250位跨国制造企业高管(其中有35名来自中国),征询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近期与远期发展规划,以及增长的源泉;可能影响到企业实现增长目标的种种挑战;企业的运营模式能否有力支持其未来发展;制造设备的放置地点及原因;怎样吸引并培养所需的技术力量;哪些投资对于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量证据表明,尽管制造企业的绩效自全球经济衰退以来已有了一定回升,但企业高管们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激发人们对新一轮改革行动落实的热情。而略显疲软的经济走势,又让人们感到些许春寒。如何在改革、调整与稳定之间求得平衡,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这其中,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释放增长红利,已成朝野共识。此前召开的讨论国务院拟提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通过改革来修正阻碍市
期刊
年初以来,外围新兴市场波动加剧,美、欧、日复苏之路虽仍非坦途但势头已经明确。  国内方面,恰逢春节期间数据相对清淡,日前公布的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七个月低点48.3,将1月-2月合起来看,较去年四季度平均水平50.7回落了1.8个百分点,显示经济扩张动能仍在继续减弱。  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更令人担忧的也是通缩而非通胀风险。对于美、欧央行来说,一方面经济基本面数据改善有收紧货币政策的需求,另
期刊
公共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项目,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也就是说,从教育到卫生、文化、康乐,以及住房、养老等都属于公共福利。实际公共福利与政府、财政、政策与收入等很多问题密切相关,而科技发展与公共福利的关系则往往为人所忽略。难以统计的经济新增量  互联网现象让美国的经济学家伤透了脑筋,它所引发的经济学课题是:免费试用在线商品和服务是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完美典范。在生产可贸易商品的诸多行业,从高精尖到大规模制造业,日本相比北大西洋经济体明显具有竞争优势。  当时,最靠谱的预测似乎是机械化、计算机化和机器人化将一一到来。政治和经济压力将引导更多日本行业向机械密集型高生产率组织模式转变,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已经经历了这一转变。  这一预测认为,日本的高储蓄率和低人口增长率,将使该国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可能获得整体经济
期刊
谈论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他的另一本书。2007年9月,卸任美联储主席一年半后,格林斯潘推出自传《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此书就像是专为格林斯潘收获赞誉而来,甫一出版,追捧者云集。  在那本书中,功成名就的格林斯潘不可避免地以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指点江山。有趣的是,尽管此书出版时次贷危机已经浮出水面,但格林斯潘仍在序言中写道,“过去20年,很多发达国家的房主在入不敷出的时
期刊
十几年前推动建立《亚际文化研究》学刊的动力,是在能力范围内改变既有的知识状况,在学术生产的层面推动亚洲各地的互动与整合。  那时我们来自亚洲各地的20余位编辑委员,对客观情势进行分析所产生的共识是:总的来说,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亚洲的知识圈都把眼睛往欧美看,一个世纪下来,所有事物的基本参照体系都是欧美经验为主。  百年之中,这个逐步建立起来、极其稳固的知识结构,造成学术思想上的一些问题,不
期刊
曾有人说,有一种病毒叫非洲病毒,感染时的症状是对非洲产生无法克制的热爱。许多在非洲生活过的人,都会染上这种病毒。我承认自己是这样,作家多丽丝·莱辛一定也是这样。她的文字就是证明。  以前住在约翰内斯堡时,常常到北方的乡下去过周末,有时靠近博茨瓦纳,有时靠近津巴布韦,那里的景致风物一如莱辛所描述。  莱辛于1919年出生于现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5岁时全家迁往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1964年
期刊
2014年全国“两会”将于3月3日和5日分别在北京开幕。这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必将讨论有关改革方略的行动举措,因此各界高度关注,此次全国“两会”将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发出明确信号。  综合来看,在短期经济发展方面,此次会议将贯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同时,把经济增速努力维持在7.5%
期刊
存款保险制度是大多数国家广泛使用的、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微观审慎监管一起,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实践表明,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减轻政府负担,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已历经20多年的研究论证,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国际经验表明,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