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旋律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既刻画了春雨的轻灵,更暗喻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无言的滋润,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以“人文教育”为主体思想的音乐课程。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人文教育中,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达到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音乐课程中的独特作用,而在现有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创造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正处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而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强调静静地欣赏音乐,不允许学生乱动,或者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直接把乐曲的情绪“抛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便成了教师操纵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与教师的解说不尽相同的理解时,教师则往往要求“统一”思想,让学生的“个体”思维向“整体”思维靠拢,诸如此类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情感受到束缚,精神负担加重,影响了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也剥夺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的机会,甚至导致学生因被动接受音乐而远离了音乐,从而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情感艺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也应从灌输型的封闭教学转化为体验型的开放教学,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依靠各种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接触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音乐,主动获取音乐知识,从而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支配者,而是他们探究音乐的引导者,学生在音乐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得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能终生享受音乐。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流动的不应只是乐曲的旋律,还要有学生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要让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环节。
  
  一、多媒体环境中的音乐学习
  
  音乐既是听觉艺术,更是视觉艺术。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多感官刺激的视听环境,使得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更为透彻;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功用应该是作为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而不是教师的“代言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则开动脑筋得出结论性的东西,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既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又完善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以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再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自编自导音乐剧,让学生的心灵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针对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尝试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让诗歌、舞蹈、美术、小品等形式合为一体,创设课堂音乐剧,使得音乐学习更轻松、更活泼多样,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心,又能够全方位感受艺术的魅力。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够让他们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音乐无止境,爱无止境,绿色的旋律带着人文教育独特的清新空气,温暖着热爱音乐的人们,也将让每个学生的心田盛开一丛灿烂的鲜花。◆(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方 玉
其他文献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确,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这过程是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源泉,是训练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好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但对某些知识能知其然,而后更知其所以然。前不久我作为参赛者参加了“全国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在预备会上有幸聆听了名师刘清姝的数学示范课,颇受启发。刘老师在课堂上“用不同
期刊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呢?    一、引“趣”    1 发挥榜样的力量。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作品,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叶圣陶的《荷花》,萧红的《我家有个大花园》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名家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
期刊
一、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利于凝聚人心,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战斗力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这对于学校来说,校长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是目前校长责任制的形势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有的学校会出现“一言堂”的局面,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会直接导致班子人心涣散,各干一套,有力使不
期刊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发现,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学生的奇思妙想、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精心设计探究的课题,确定每次探究活动在发
期刊
摘要:出题习作,囿于限制,感到束手束脚;自由习作,海阔天空,还是难以下笔。作者以校园生活为视角,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习作,从身边素材撷取精彩,摈弃成人化标准,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地表达,忠实于生活,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习作实践 生活体验 校园视角    一、困惑和惊讶    [现象一]“出个题目吧!”——对自由习作的无所适从。  在习作教学中,本以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和爱心呢?我们可以以少先队家园为主阵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逐渐育开队员的关爱之花。使关爱精神在少先队家园中薪火相传。  关键词:少儿爱心 培养 践行    爱是生命之源,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珍宝,世间唯有充满关爱,人类才能创造和平、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
期刊
阅读教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认为,要把各种书刊(包括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就必须在课堂教会学生“三读”,即速读、精读和朗读。    一、速读——有速度的读    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所谓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依托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所以想象对于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那么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读出文章的精髓,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感悟教学法,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并大胆创设情境,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
期刊
摘 要: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整个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通过对广东省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正处于“冷淡”状态,师生之间愿意交流但交往频率低,交流内容单一。而责任在于教师的修养和教学方式、学生的素质和心态、学校的各项建设制度以及社会风气几个方面。因此,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建立起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研究背景  200
期刊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凡卡。  3.自由读文中信的内容。看看凡卡告诉了爷爷一些什么事,哪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悲惨命运,让人感受最深。    二、体验凡卡生活之“惨”    1.指导朗读第八段。  A.学习挨打的句子。  ①画出凡卡挨打的动词。抓住动词进行朗读。  ②摸拟动作,感受凡卡的痛,再读。  ③联系实际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有加,与凡卡对比,再读。  B.学习挨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