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veston固定髂骨钉置入路径的研究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成人尸体髂骨形态解剖学及影像学相关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探讨Galveston 固定中最理想的髂骨钉置入路径.方法 保存完好的5具10侧新鲜尸体半骨盆,性别不限.于髂骨Chiotic线上方15 mm处每5 mm平行于该线截骨,直至髋臼上缘.分别测量截骨面髂骨钉置入有效路径长度、峡部位置及内径宽度.50例成人患者(性别不限)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分别测量Click点至髂前下棘下缘(A)、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下缘(B)、髂后上棘至髋臼上壁(C)三条路径的有效路径长度,以及峡部内径宽度及峡部与进钉点的距离.结果 与尸体髂骨测量结论一致,影像学测量结果示路径A拥有最长的有效路径长度,男性平均(137±8)mm,女性(130±11)mm.经由路径A、B可支持两枚髂骨钉的置入,两路径均允许置入男性长度100 mm,直径8 mm,女性长度80 mm,直径6~7 mm髂骨钉.结论 相对于传统髂骨钉置入路径,Click点至髂前下棘下缘允许更长髂骨钉的置入而穿破髋臼的风险更小,为Galveston固定中髂骨钉置入最理想路径。

其他文献
患儿 女性,9岁,于2006年11月14日被大货车撞倒并拖行导致严重复合伤.入院查体:胸、腹、腰、背、右臀、会阴、肛门等处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第4胸椎以下躯干至臀部皮肤软组织自深筋膜层形成袖套状脱套,腹壁皮肤及部分腹壁肌肉缺损,左下腹一处全层腹壁缺损,肠管外露。
期刊
期刊
为解决因外科手术意外缝住引流管导致术后拔管困难的情况,我们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处理术后拔管困难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寻找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蛋白质并建立结直肠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结直肠癌病例36例(结直肠癌组)和疝或行胆囊择期手术的患者36例(对照组),术前静脉采血,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CM10),经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测定,建立结直肠癌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选取88例结直肠癌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通
患者 1男,55岁,因右侧颈前无痛性肿块4个月入院.肿块实性,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右侧叶内见大小为4.0 cm×4.0 cm×3.0 cm实性等回声结节,轮廓规整,内部回声均匀,左侧叶及峡部未见异常。
期刊
目的 总结438例患者的508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术中处理要点、动脉瘤分级.结果 共476个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成功,其中直接瘤颈夹闭450个,包裹14个,孤立8个,切除动脉瘤4个.术中动脉瘤破裂32个(6.72%).术前Hunt-Hess分级与手术死亡率正相关.延期(≥7 d)手术患者病死率(4.28%),明显低于早期
患者 男性,75岁,因"进行性黄疸1周伴皮肤瘙痒、陶土样便3 d"于2008年1月23日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余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为453 mmol/L,直接胆红素为347 mmoL/L.诊断为梗阻性黄疸,进一步行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可见一占位性病变,阻塞胆管,胆囊空虚,考虑"胆管癌"可能性大(图1).患者于2008年1月3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
期刊
γ-突触核蛋白基因(γ-synuclein,SNCG),又称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reast cancer specific gene 1,BCSG 1),由Ji等[1]于1997年发现,与已知的α-和β-突触核蛋白同属突触核蛋白基因家族.对突触核蛋白家族的研究一直是神经变性疾病领域的热点,它的表达异常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3].近期研
期刊
恶性骨盆肿瘤的发生率虽不高,多年来却使骨科医生面临巨大挑战.肢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在近50年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由以前的不足20%提高到了近80%,更令骨科医生自豪的是约90%的骨肉瘤患者可以得到保留肢体的外科治疗[1]。
期刊
前列腺癌初期大部分为激素依赖型,内分泌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内分泌治疗中位时间达14~30个月时,绝大部分会发展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