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工作到现在,工作了也近10年,多年来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信息社会的读书
  信息时代纸质的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没有必要去读书?这两个问题的确让学生迷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纸质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书籍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电子书,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快餐文化,其中最多的是网络文化,它只是忙碌的现代人在闲暇时消遣的工具,不会给人带来思考。而对纸质的书籍而言,那一张张的薄纸,构成了文明的厚度。大家可以想一想,一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桌上,泛黄的纸张,淡淡的墨香,足以激起任何一个人阅读的欲望。人类文明的进步,就从书籍给人带来的思考开始。想想有一天,传给后代的是一台台电脑,而不是书籍,该多么的可笑。
  2.有没有必要读书?
  信息时代,什么都讲究快,包括文学创作。不管什么书,只要畅销就行,至于能不能起到促人思考、传递文明的作用,那不在考虑之列。于是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没有几个人会沉下心来去读真正的书。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这个社会成员的阅读水平是很有关的。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几乎绝大部分中国人一年读书不超过两本。于是,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物质越来越发达,精神越来越贫瘠。所以,当南京彭宇案发生时,国民苍白的道德素质一下子暴露出来,这是多么的可悲!
  所以,越是信息时代,越需要通过阅读保持思考的能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丰盈。
  浮躁的世界,书籍是人类最本真精神的凝结。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心灵会体味一种久违的清凉。繁华落尽,方见真纯。
  二、对经典文学作品永恒价值的认识
  什么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就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不息的文学作品,它能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不同的审美可能。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无限的审美生成可能性,并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也正在这里。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能从其中读出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体会,而这种认识、这种体会,往往是与读者自身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有关的。比如,读《红楼梦》,医生可以看到里面的病例和药方,厨师关注的就是里面的各式各样的菜点,而诗词学家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中的诗词上,年轻人会被其中的宝黛爱情所感动,年纪大的人则会为贾府中的勾心斗角和浮沉变迁唏嘘不已。总之,当读者读完一部经典作品,心中产生“啊,这其中说的一切是多么让我心动呀,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这样的感觉时,读者也就体会到了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
  所以,要体会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鼓励争议,勇敢争议。前文说了,经典有无限的审美生成可能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意见相左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胆地质疑,大胆地争议。在阅读经典这个问题上,没有真理,也没有权威。争议,是一部经典作品价值的体现,也是它得以流传生存的原因。
  2.鼓励“心情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最能走进读者心灵的文学作品,它往往是与读者某一时刻的某一种心情相切合的。所以,完全可以根据心情去读经典,去体会经典,让它成为心灵的调节剂。心情高兴时,可以读读《笑林广记》,去体会学习古人的睿智和幽默;意志消沉时,可以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看那个永不言弃、永远知道如何发挥自己价值的保尔,如何面对困境。
  3.鼓励多角度解读。经典总是常读常新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读名著的时候,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读。每读一次,都可以设定不同的鉴赏目标,或者从不同角度去鉴赏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正在读的这部经典,是那么的深厚。
  总之,经典名著的永恒价值就是不管经历多长时间,总会与某个年代的读者心灵相通。品味它们时,总会触动读者的某根心弦,让读者心中生发“哦,原来你在这里”的轻轻喟叹。它的内容是沧桑的,又永远是崭新的。
其他文献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树立起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民风民俗淳朴,社会风气良好,社会正气得以伸张,歪风邪气得到有效遏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如何和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试金石”,也是促进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和谐有序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和谐社会是历史的。翻开中国历史,追本溯源,“和谐”思想亘贯至今,源远流长。汉语的“和”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报刊中的优秀文章,做好对文章句段的评析,并明确文段可适用的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些文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将其融进自己的文章中。另外,鼓励学生从教材和报刊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字句,并将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加以运用,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名篇佳作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  一、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期刊
李商隐《锦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锦瑟》一诗,本身就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说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洋兴叹,清代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于是,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将内容隐晦、意境凄迷的《锦瑟》给文学修养并不深厚的中学生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的《锦瑟》,成为中学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某校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竟然出现了一位老师被“集体弹劾”的情况。学生反映:虽然这位老师教学能力特别强,但我们不愿意他继续教我们,因为他眼里只有他那一科的分数,说话挺看不起人的。  其实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学科本位思想在作祟,这类教师眼中,只有自己任教的学科分数,说穿了,只有他们自己的教学荣誉、奖金什么的,唯独缺少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一贯地视学生为自己的教学工具、学习的机器,从而导致学生的“全民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面对一批新学生,在开讲一篇新课文前,都很纠结。因为每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课时局限只能取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教法而非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反复印证认可的经验之谈,也是应该坚定不移执行的理念。  今年的高一学生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读书心态,他们喜欢图画胜于喜欢文字,喜欢科幻、漫画等更直观
期刊
1.“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在“这念错的歧韵”句内,存在语义重复或者说成分赘余的毛病。“歧”字在字典的解释是“不相同,不一致”。在原句中,作者是说北方人总是喜欢把“阵雨”说成“层雨”,这一错误的口音,作者不仅不反感,听起来倒觉得有情趣。但由于在句中还有一个“错”字,使语义变重复了,需要把“歧韵”改为“韵律”。 ——必修2《故都的秋》  2.“一个
期刊
努力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由此全面提升语文水平,并进而带动所有学科的全面阅读。为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精神境界提供丰富的滋养,最终为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的神圣使命。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演绎一下,不妨将“文”拓展解读为文化底蕴,无论是一个民族、一所学校还是作为终极诉求根本的“人”,要持续发展,远致万里之外,必须以“万卷书”作充足的动
期刊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应按照现代语法的习惯调整过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这个例子是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把主语放在前面,把谓语放在后面。 
期刊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D。考纲还明确规定了高考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在平时复习中,虽也反复强调这六种病句的特点以及临场应试的技巧,如,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
期刊
赏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有人提出要用赏识取代惩罚,鼓吹所谓的“赏识万能论”。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赏识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过分地滥用赏识,会使学生忽视生活中的挫折,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还会疏远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减缓社会化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它的地位应不次于赏识教育。教育惩罚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的实施必须是适当的。  赏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