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修也越来越多样化,装饰的材料也越来越复杂,大多数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劣质的装饰材料。其中,最为主要的污染物是甲醛和挥发性有机物(TVOC)。甲醛和TVOC作为室内装修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文章在阐述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基础上,以某城市新装修的民用住宅室内空气采样为例,分析新装修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的含量。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应用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往往是室内空气的两倍到五倍左右,甚至有的达到了上百倍。室内空气污染的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每年因为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3.8万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需要充分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建筑和装饰带来的空气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污染物主要是甲醛和TVOC,因此,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极其重要。于是,本文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分析。
1 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检测方法
TVOC和甲醛的来源主要是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和生活及办公用品,比如含水涂料、黏合剂、胶黏剂、捻缝胶等。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进行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检测的方法和应用的仪器选取根据装修房屋自身实际,按照《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在房屋室内温度在15~30℃的时候,关闭门窗半天以上进行采样。采样的高处在0.8~1.5m之间,甲醛的检测方法和TVOC快速检测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1.1 甲醛的检测方法
甲醛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仪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依据和测定范围不同。其中,乙酰丙酮法一般被应用在浓度较高的甲醛测定中,比如工业废弃甲醛排放等,酚试劑法以及AHMT方法一般被应用在浓度较低的甲醛测定中,和高浓度的甲醛测定相比具有方便、灵敏度高的特点。
1.2 TVOC快速检测方法
TVOC主要是指在空气中有机化合物总挥发的质量浓度,具体的检测方法是指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利用吸附剂来吸附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之后将吸附好的空气样品用吸管来进行解吸,最后应用气相色谱测定对吸附管中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保存。
2 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快速测定的对比分析
2.1 室内甲醛和TVOC的整体污染特征
对所选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TVOC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具体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装修放置几个月之后的室内能够发现不同程度的甲醛和TVOC污染物。TVOC超标约为甲醛的3倍。
2.2 甲醛对比分析
将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与甲醛测定仪的数据进行相应的配对检验,在检验之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t的检验符合程度。t的检验过程中将数据差定义为d,具体的计算公式如(1)、(2)、(3)、(4)所示。经过计算得到t的分布临界值表t0.05=2.093,差别不具有明显的意义,可以证明两种检测方式的总体的可比性能较好。应用简便的方式来进行取样仪器检测,测量结果在每立方米0.01毫克和0.6毫克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不确定度不能超过20%。根据最终的对比结果发现,甲醛测定仪与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室内空气的污染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甲醛的浓度是会发生变化的,因而甲醛测定仪所显示的是瞬间浓度数值。为了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测试差异需要对甲醛测定仪进行定时处理。
2.3 TVOC对比分析
TVOC对比分析的气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中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的差异。通过对气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测试方法不存在可比性。通过对大量建筑物建设释放的污染物的分析,提出了九种常见的对人体有伤害的有机污染物作TVOC控制对象,基于建筑物建设时应用的材料、用量和施工工艺不同,导致空气中的TVOC成分和含量不同。由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TVOC检测仪具有简单和快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筑工程量,但其相关的检测数据一般只能在相同的气体环境中来反映有害气体浓度的高低,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民用室内建筑污染控制规范要求。
3 结束语
通过应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的含量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居民室内空气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甲醛及TVOC,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为了减少建筑室内人体危害物质的存在,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含量的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就起到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荣,张玉婕,王慧,等.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分析[J].工程质量,2015,(10):59-62.
[2]马天,曾令平,罗张怡.室内主要污染气体——甲醛、TVOC的快速检测方法评述[J].中国测试技术,2004,(5):77-78,57.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应用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往往是室内空气的两倍到五倍左右,甚至有的达到了上百倍。室内空气污染的出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每年因为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3.8万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需要充分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建筑和装饰带来的空气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污染物主要是甲醛和TVOC,因此,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极其重要。于是,本文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分析。
1 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检测方法
TVOC和甲醛的来源主要是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和生活及办公用品,比如含水涂料、黏合剂、胶黏剂、捻缝胶等。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进行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检测的方法和应用的仪器选取根据装修房屋自身实际,按照《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在房屋室内温度在15~30℃的时候,关闭门窗半天以上进行采样。采样的高处在0.8~1.5m之间,甲醛的检测方法和TVOC快速检测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1.1 甲醛的检测方法
甲醛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仪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依据和测定范围不同。其中,乙酰丙酮法一般被应用在浓度较高的甲醛测定中,比如工业废弃甲醛排放等,酚试劑法以及AHMT方法一般被应用在浓度较低的甲醛测定中,和高浓度的甲醛测定相比具有方便、灵敏度高的特点。
1.2 TVOC快速检测方法
TVOC主要是指在空气中有机化合物总挥发的质量浓度,具体的检测方法是指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利用吸附剂来吸附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之后将吸附好的空气样品用吸管来进行解吸,最后应用气相色谱测定对吸附管中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保存。
2 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快速测定的对比分析
2.1 室内甲醛和TVOC的整体污染特征
对所选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TVOC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具体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装修放置几个月之后的室内能够发现不同程度的甲醛和TVOC污染物。TVOC超标约为甲醛的3倍。
2.2 甲醛对比分析
将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与甲醛测定仪的数据进行相应的配对检验,在检验之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t的检验符合程度。t的检验过程中将数据差定义为d,具体的计算公式如(1)、(2)、(3)、(4)所示。经过计算得到t的分布临界值表t0.05=2.093,差别不具有明显的意义,可以证明两种检测方式的总体的可比性能较好。应用简便的方式来进行取样仪器检测,测量结果在每立方米0.01毫克和0.6毫克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不确定度不能超过20%。根据最终的对比结果发现,甲醛测定仪与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室内空气的污染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甲醛的浓度是会发生变化的,因而甲醛测定仪所显示的是瞬间浓度数值。为了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测试差异需要对甲醛测定仪进行定时处理。
2.3 TVOC对比分析
TVOC对比分析的气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中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的差异。通过对气相色谱法与检测仪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测试方法不存在可比性。通过对大量建筑物建设释放的污染物的分析,提出了九种常见的对人体有伤害的有机污染物作TVOC控制对象,基于建筑物建设时应用的材料、用量和施工工艺不同,导致空气中的TVOC成分和含量不同。由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TVOC检测仪具有简单和快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筑工程量,但其相关的检测数据一般只能在相同的气体环境中来反映有害气体浓度的高低,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民用室内建筑污染控制规范要求。
3 结束语
通过应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的含量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居民室内空气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甲醛及TVOC,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为了减少建筑室内人体危害物质的存在,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含量的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就起到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荣,张玉婕,王慧,等.室内空气中甲醛及TVOC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分析[J].工程质量,2015,(10):59-62.
[2]马天,曾令平,罗张怡.室内主要污染气体——甲醛、TVOC的快速检测方法评述[J].中国测试技术,2004,(5):77-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