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吸血鬼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黑夜传说4》成为新年的一记重磅炸弹,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认,吸血鬼与超人,蝙蝠侠,钢铁侠一起,延续着好莱坞的炫酷题材。自1913年美国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就在好莱坞银幕上不断出现,每个时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却又异常成功。在数字手段无所不能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故事讲得更为引人入胜。本文整合好莱坞历史上优秀的吸血鬼题材影片,解析影片成功的因素,提炼出好莱坞对于某一文化的运用技巧和惯用手法,使中国的优秀文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银幕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吸血鬼;创新与传承;好莱坞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088-02
  
  
  吸血鬼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吸血鬼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频频出现在银幕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许多好莱坞电影大师都曾为这一绚丽而黑暗的题材贡献出优秀的作品,如著名导演科波拉、昆丁•塔伦蒂诺、尼尔•乔丹等都拍过关于吸血鬼主题的电影,并成功塑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吸血鬼银幕形象。在文化与科技并行发展的今天,吸血鬼的文化之所以在电影中永不衰竭的传承和创新着,有着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吸血鬼文化的多元解构
  吸血鬼是欧洲传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鬼怪,起源于西方的宗教与文化之中,在西方社会的民众之间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在此借文学作品对吸血鬼文化的分析是对电影创作研究的参照。国际上许多文学家从吸血鬼身上找出了创作的灵感,在角色描写中,她以人性的眼光颠覆了吸血鬼的传统形象,将人性深处的奥秘赋予吸血鬼的内心之中,吸血鬼从此变得如此平易近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环境描写中,安妮赖斯的手法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般借助对非现实世界的描述,反思当今世界的真实面目以及身处其中的生灵们的生存状态。由于写作角度和出发点的大转变,安妮赖斯为吸血鬼这一神秘主题开辟了新的创作天地。
  1.精神层面。安妮赖斯的整部文学作品《吸血鬼编年史》就是对宗教原有关系和神话故事传统的解构与发展。正如S.P.Somtow所定义的,吸血鬼是“人类无意识的恐怖、向往和激情所汇凝成的肉体化身”[1]。在西方漫长的文化进程中,吸血鬼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紧密相关,从一个侧面变为人类探索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文化传承的另类语言。在西方文化中,吸血鬼主题集自由、死亡、爱情和宗教等几大强有力的主题于一身。吸血鬼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精神层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2.哲学层面。吸血鬼的生存境地得到艺术家的细致关注,对于吸血鬼生存环境的边缘化,弱势化描写,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人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陷入孤独和绝望的境地。而吸血鬼永生的特征,则注入了更多哲学的思辨。它既无法享受死一般沉睡的安详,也不能享受活一般阳光的温暖,这一社会客体陷在泥泞的中间地带无法自拔。“不朽”让吸血鬼失去确定的身份符码;“不朽”让吸血鬼感到生存的无谓与荒谬。吸血鬼周遭的世界在变化,直到他们发现自己处在陌生茫然的世界中,他们生命中向往、珍视的事物不断地消失,以致他们可能发现永生才是他们的噩梦。这样的境地引发了人们许久的沉思。
  3.精神分析层面。吸血鬼人性与魔性的内心争斗反映出人类潜意识中对社会道德与传统的破坏欲望以及面对现实的克制与无奈。在《夜访吸血鬼》中路易和莱斯特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理智与放纵的内心抗争的故事。路易作为正义的吸血鬼,追寻着生活的意义、逻辑、行为准则,表现出理智对欲望的压制。而他的同伴莱斯特站在了释放本性的邪恶一边,永无止境的追求物质肉体的满足和精神上强烈的控制欲,表现出欲望与贪婪的象征。在故事中,路易的理智和莱斯特的放纵进行激烈的对抗,但谁都没有胜利,因为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影片由此体现出吸血鬼本身就是矛盾体的本质,也因此暗示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的矛盾的根源所在。
  4.社会学层面。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不朽都是因为它能启迪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忽略或不曾发现的东西,因而具有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吸血鬼在文学中被创造成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的矛盾正吻合了人类的某种矛盾根源,从而成为影射人类本性的典型形象。吸血鬼形象的如此塑造反映了现代人的反社会情节,折射出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异端人群的窘迫境地及对自我的追求,个人的奋斗往往被外界的重压和内心的质疑所湮没,使他们感到无法言语的绝望与孤独。现实世界中的人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在不断地彷徨与等待中挣扎,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如吸血鬼一般与世隔绝,与人之间筑起无形的墙,关系冷漠,相互疏远,因而倍感孤独。通过对文化的四个层面的解构,分离出吸血鬼外表下更多的内涵。如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虽然尽是的鬼怪传奇,但直击人心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人性的反射,这也是最具价值,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二、角色的灵活多变
  大众对吸血鬼的认识,随着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好莱坞准确地把握着观众的心态,文化的脉搏。大众对鬼怪的认识,对生死的认识,对爱情的认识,每一种不同的认识或思潮都能让好莱坞将吸血鬼形象全新打造一番。
  1.以孤独的伯爵的形象出现。1922年,在电影院的银幕上出现了如同噩梦一般的活动着的魔鬼,这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导演茂瑙的电影《诺斯费拉图》。作为第一部真正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恐怖片,电影尊重原作,保留了小说中的主角德库拉的基本特征。例如导演借用了书中对于德库拉的描写,夸张而狰狞的鹰钩鼻、有着尖长的四颗门牙、又长又粗的眉毛在鼻梁处连在一块,消瘦颤抖的手指,苍白的脸和毛茸茸的耳朵,经过这样一番特别的造型艺术,伯爵瘦骨嶙峋的样子更像一只老鼠,而他所到之处也总有无数的老鼠跟随着它。1931年陶德•布朗宁导演的《德库拉》。德库拉在外形上脱离了恶魔形态,反而塑造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伯爵形象。对于吸血鬼的人性探索从此开始发展。1992年银幕上的《惊情四百年》,导演塑造了德库拉的另一面——爱情,制片方标榜的 “最贴近原著灵魂”使德库拉形象戴上了前所未有的深情桂冠。2000年版本的《德库拉》在如此眾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版本的基础上对吸血鬼的本源进行了更为源头的探索:认为他原是出卖上帝的犹大,上帝不能赦免他的罪行,所以犹大的灵魂不能进入天堂而成为吸血鬼。
  2.以小孩的形象出现。影片《夜访吸血鬼》中,小吸血鬼克劳迪亚如同一只昆虫被困于透明的琥珀脂中一样,她也因为幼年变成吸血鬼而永远被囚在六岁孩子的身体里。因为身体年幼的种种限制,她无法像莱斯特一样融入新的吸血鬼生活。她不能随便外出,更没有“同龄人”朋友,连把自己喜欢的人变成吸血鬼的能力都没有。虽然时间在她的身体中定格,但心智却随着时间而改变,经过岁月流逝的她开始拥有一个成熟女人的欲望和感情。矛盾因此一发不可收,面对自己那张幼小的面庞时,“不朽”成为一种无法言传的绝望。导演巧妙地通过对小孩的表现,全方位的体现了吸血鬼的悲惨的命运,也凸显出吸血鬼在永不腐朽的同时带来的永无止境的折磨。
  3.以各种正面形象出现。在近几年的《黑夜传说》系列电影中,女性吸血鬼以正义和性感的形象登上银幕,而这样的形象就必不可少的是围绕在爱情的主题中。片中女主角吸血鬼“月之女神”西丽妮与半狼人的血统的人类迈克尔萌发了爱情,他们就在狼人与吸血鬼的种族战争中进行着抉择。这种相同的叙事母题又在《暮光之城》系列中再次出现,电影塑造的已经不是吸血鬼的可怕与罪恶,更多的是描绘他们的真实的一面,更加人性的一面。《刀锋战士》系列则是美国漫画改编的科幻动作影片,正义的刀锋战士成为保护人类的勇士。
  三、故事主題的丰富扩展
  1.传统的善恶对立主题。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影多倾向于改编经典吸血鬼小说为主,故事和情节上基本沿袭着原著,表现善恶的基本对立和人的内心压抑欲望的解放的主题。借助越来越先进的电影制作流程、依靠越来越灵活的故事情节、以及越来越巧妙的人性表达等等都被纳入了更多的电影系列中,吸血鬼开始活跃在新世纪的银幕之上。
  2.反思自身的主题。90年代以后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基本脱离小说,探索吸血鬼的本源成为新的开发题材,将吸血鬼的形象赋予更多人性的特征,吸血鬼的恐怖与邪恶的形象在观众的复杂观影体会中淡化消解。电影带领观众以吸血鬼的身份去体验永生的感觉。人们通过电影而再一次体会到永生并不美妙,而是充满孤寂,自责和迷茫。影片《夜访吸血鬼》就将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在影片中,有的吸血鬼自满于现在的状态,认为自己不朽,脱离了凡间的苦难,像上帝一样俯瞰着人间,冷酷无情。但是有的吸血鬼心中还保留着人的良知,因此忍受着不得不杀人吸血的自责,陷入无边的煎熬。这样两种思想的对比和抗衡,让人们从中感慨万千,所体会到的也就不仅仅是吸血鬼表面上的超能力,更多的是对人性本身的探讨。
  3.爱——永恒的主题。除了吸血鬼自身反思的影片,在《惊情四百年》里,还讲述了人的永恒话题——爱。爱的主题不仅可以赋予给人,更可以赋予给由人变成的吸血鬼。影片主人公德古拉四百年苦苦追寻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德库拉为保护教会而战,却为爱的失去而报复上帝,甘愿永世生活在黑暗的诅咒中,唯有爱的回归才能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息。他公然否定上帝的权威,暗示德库拉将不再受宗教器物的震慑。片头失落的十字架隐射了信仰的失落与救赎主题[3]。在《黑夜传说》《暮光之城》的系列电影中,人与吸血鬼的爱情,狼人与吸血鬼的战斗,以及狼人与吸血鬼的禁忌之爱,则给观众又打开了一个多元化爱情与反叛的华丽银幕世界。吸血鬼文化在西方由来已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文化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吸血鬼自电影诞生不久就出现在银幕上,直到现在,这个形象还在不断地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中去,话说回来,这也只是西方电影的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像吸血鬼这样的元素在不断地改编,不断的进化,在银幕上生机勃勃。这就应当让我国的电影制作者大受启发,一种形象能够在银幕上拥有如此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自身文化的不断更新,新元素的不断添加,更重要的是各部分的有机组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当在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影视元素,为电影的多元创作增添推力。
  
  参考文献:
  [1] (美)安妮•赖斯著.姜秋霞译.夜访吸血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著,刘勃译.德拉库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电视这个媒介来说,新闻评论类节目办得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电视台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新闻观察员出现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增加了此类节目的评论深度与力度。本文以《新闻1+1》栏目为例,谈论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新闻观察员话语权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规范其话语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观察员;话语权;《新闻1+1》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商业门户网站在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中占有优势地位,现有法律法规并不允许其自采新闻,并对新闻来源作了严格的限定。本次调查发现,商业网站的原创新闻已经接近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且超过新闻网站新闻原创比例,商业网站通过各种途径已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采访权限制。本文认为,对商业门户网站新闻采访权限制已经意义不大,逐步放开商业网站采访权,将其纳入到日常的新闻管理之中更有利于对网络新闻的管理。  关键词:商
期刊
摘 要:新闻舆论一直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详述了国内工人类报刊的代表之一——《江苏工人报》加强和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的实践样板,分析工人报刊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发挥着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和互动交流的重要作用,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方法,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有效途
期刊
摘 要: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
期刊
摘 要:随着博客、微博、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体日益深入生活,个人获取、发布信息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大众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有了新的面貌,曾经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理论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思考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情况,试图揣摩“拟态环境”的现状,把握自媒体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拟态环境;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电视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使得电视对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也给电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两者的结合互相促使对方的进步和发展。在我国,电视体育媒体的赛事资源以及制作水平分布的失衡,使得单独的地方体育媒体在央视、上海、北京、广州等实力强大的电视体育媒体的纷争中逐渐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CSPN(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成立,通过成员台之间的深入横向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结构优化来探究新的发展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在数字化胚胎中孵化并在媒体融合及三网融合浪潮中诞生的新媒体“安徽网络电视台”如何借力国家政策引导,在自身成长中通过完善品牌传播建设,打造视频门户特色品牌,树立新媒体文化品牌成为数字文化品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文化发展之势为背景,以安徽网络电视台为例,紧扣网络电视新媒体文化品牌传播的主题,通过阐述品牌传播的原
期刊
摘 要:辩论类谈话节目以其话题贴近现实,形式生动活泼,备受广大观众注目。但是,辩论毕竟不是聊天,它需要旗帜鲜明的立场,是非清楚的对立,胜败了然的结果。《一虎一席谈》作为一档辩论类节目,主持人没有明确的立场,辩论双方不分胜负,最终也得不出合理的结果。四十多分钟的节目,常常变换多个主题,每个问题都无法争论清楚,造成观众思想混乱。  关键词:传播;信息;舆论引导  中圖分类号:G206
期刊
真正的学者应该充满人文的情怀,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处,努力为文明的升华提供智慧的支持,这是真理的价值所在,学术因之得以长存。在人类学术进步的潮流中,那种极端自私、偏狭的人,不可能真正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为1954年创建的《历史研究》编辑部。目前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历
期刊
摘 要:方言类电视节目是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电视节目样式,多年来方言节目的发展也遇到众多瓶颈,遭遇“俗”、“滥”等恶评。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从2005年开播以来不断适应观众要求,优化节目内容,受到观众和社会好评,本文试以此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方言节目;电视;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