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一味追 求“新”、“活”,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笔者结合自我实践诠释了对新理念下新课堂的“新”的理解。
关键词:诠释;新课程理念;新课堂
三年前,江苏常州地区进入初中新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惊奇和亢奋。“认同理念、熟识教材、革新教法、稳步推进”成为我们新课程推进的指导思想,“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创造新经验”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亮点。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老师们既有探索的艰辛与困惑,更有收获的欢歌和喜悦。一次次的求索,我们悟出,理念不等于行动。理念是原则性的指导,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不可能直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认真地研读、揣摩,创造性地将理念转化为与实践相对应的可操作性模式,才能够变纸上谈兵为实践创新。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一味追求“新”、“活”,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以北师大版七下历史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与反思,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导课板快
贺岁信息:酉末戌初,辞旧迎新,谨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业乾隆,万事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内外同治,明年光绪。新年快乐!这是祝贺之词,但如果在两三百年前,将会怎样呢?——“为天地所不容”,按“大不敬”“斩立决”!为何?相信通过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学习,将不难找到答案。
思考一:新课导入要结合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新的导课背景材料需要老师们做有心人。该问题设计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要点起到提示作用。
新课学习板快
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本目内容为小字,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找有关明清建立情况的资料,现在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完成下列填空:(略)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学生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二、“史识”——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问题一:明清以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并发展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问题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小结:皇权高度膨胀体现在:废丞相,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厂卫,直接由皇帝控制。
问题四: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问题五:明清思想上如何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你作何认识?
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认识“八股”及“八股取士”。
知识链接:八股取士
科举介绍;你想当状元吗?科举笑话。
学生活动:下面是一些古人描写科场心态的诗句,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假定你是一位应试者,模拟你参加科举考试的所见、所感、所思。(略)
出示《科举看榜图》,你能描述他们的表情和心情吗?
八股受嘲讽诗及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等材料
龚自珍痛恨八股取士之害,力主加以厘革材料
小结:八股取士误尽苍生,这个误,误导的是个人,耽误的,则是整个国家。
导入: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
问题六:你知道“文字狱”吗?试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知识链接:文字狱 目的和影响分析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解决导课板块问题
教师小结: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这万马齐喑、沉闷窒息的无声之处,也正酝酿着思想反抗的惊雷。
思考二:新课学习要结合课程标准落实教学重点,优化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优化教学策略必须考虑:是否从活化知识的角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学规律,渗透了学习方法与指导;是否在出现问题时给学生提供了反思错误的机会;是否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给学生提供活用方法的机会;是否能灵活调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问题设置是否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衔接。要考虑内容和资源的适切性、学习环境的和谐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组织过程的学科性和学习评价的包容性。基于当前新课程的热热闹 闹,实验课没有草率的讨论、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也没有课堂剧的做作。实验者更多的是这样的思考:难道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提问答问就是探究学习吗?气氛热烈就是主动学习吗?超脱文本就是拓展学习吗?简单表扬就是激励评价吗?我们的认识是: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三、“史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认识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思考四:课堂总结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要有点睛之笔,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并导人后继学习内容,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实践反思与体会] 本课设计总的理念是诠释“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的“新”字。个人理解“新”包括学科教育功能新张扬;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引用新的导课背景材料;构建新的学习板块;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教师指导作用新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新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新尝试。考虑到本课学习内容较多,与高中学习相关性较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历史感较便利,从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手,将学习流程分为三阶段:①“史实”——知识整合;②“史识”——理解认识;③“史感”——感受历史。而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由史实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感受,以培养其历史意识。学习过程主要以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感受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总体效果较好。这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课标为前提、教材整合为条件、资源开发为补充、问题探究为主线、师生互动为形式、现代技术为辅助、目标达成为归宿”,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课堂气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有了了解,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更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自然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诠释;新课程理念;新课堂
三年前,江苏常州地区进入初中新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惊奇和亢奋。“认同理念、熟识教材、革新教法、稳步推进”成为我们新课程推进的指导思想,“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创造新经验”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亮点。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老师们既有探索的艰辛与困惑,更有收获的欢歌和喜悦。一次次的求索,我们悟出,理念不等于行动。理念是原则性的指导,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不可能直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认真地研读、揣摩,创造性地将理念转化为与实践相对应的可操作性模式,才能够变纸上谈兵为实践创新。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一味追求“新”、“活”,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以北师大版七下历史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与反思,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导课板快
贺岁信息:酉末戌初,辞旧迎新,谨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业乾隆,万事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内外同治,明年光绪。新年快乐!这是祝贺之词,但如果在两三百年前,将会怎样呢?——“为天地所不容”,按“大不敬”“斩立决”!为何?相信通过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学习,将不难找到答案。
思考一:新课导入要结合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新的导课背景材料需要老师们做有心人。该问题设计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要点起到提示作用。
新课学习板快
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本目内容为小字,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找有关明清建立情况的资料,现在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完成下列填空:(略)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学生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二、“史识”——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问题一:明清以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并发展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问题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小结:皇权高度膨胀体现在:废丞相,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厂卫,直接由皇帝控制。
问题四: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问题五:明清思想上如何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你作何认识?
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认识“八股”及“八股取士”。
知识链接:八股取士
科举介绍;你想当状元吗?科举笑话。
学生活动:下面是一些古人描写科场心态的诗句,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假定你是一位应试者,模拟你参加科举考试的所见、所感、所思。(略)
出示《科举看榜图》,你能描述他们的表情和心情吗?
八股受嘲讽诗及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等材料
龚自珍痛恨八股取士之害,力主加以厘革材料
小结:八股取士误尽苍生,这个误,误导的是个人,耽误的,则是整个国家。
导入: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
问题六:你知道“文字狱”吗?试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知识链接:文字狱 目的和影响分析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解决导课板块问题
教师小结: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这万马齐喑、沉闷窒息的无声之处,也正酝酿着思想反抗的惊雷。
思考二:新课学习要结合课程标准落实教学重点,优化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优化教学策略必须考虑:是否从活化知识的角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学规律,渗透了学习方法与指导;是否在出现问题时给学生提供了反思错误的机会;是否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给学生提供活用方法的机会;是否能灵活调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问题设置是否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衔接。要考虑内容和资源的适切性、学习环境的和谐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组织过程的学科性和学习评价的包容性。基于当前新课程的热热闹 闹,实验课没有草率的讨论、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也没有课堂剧的做作。实验者更多的是这样的思考:难道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提问答问就是探究学习吗?气氛热烈就是主动学习吗?超脱文本就是拓展学习吗?简单表扬就是激励评价吗?我们的认识是: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三、“史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认识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思考四:课堂总结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要有点睛之笔,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并导人后继学习内容,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实践反思与体会] 本课设计总的理念是诠释“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的“新”字。个人理解“新”包括学科教育功能新张扬;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引用新的导课背景材料;构建新的学习板块;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教师指导作用新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新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新尝试。考虑到本课学习内容较多,与高中学习相关性较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历史感较便利,从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手,将学习流程分为三阶段:①“史实”——知识整合;②“史识”——理解认识;③“史感”——感受历史。而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由史实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感受,以培养其历史意识。学习过程主要以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感受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总体效果较好。这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课标为前提、教材整合为条件、资源开发为补充、问题探究为主线、师生互动为形式、现代技术为辅助、目标达成为归宿”,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课堂气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有了了解,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更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自然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