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0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5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他是 ()
  A.伯利克里B.希罗多德C.柏拉图D.罗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古希腊人”、“希波战争的始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罗多德是公元前5世纪(约前484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该书共9卷。其中,从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正确答案为B。
  2.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表述和换算历史时间的试题。表示历史时间的术语一般有古代、近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每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根据所学知识,不论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世纪是在原有时间的百位上加上1,例如,公元前11年就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11年就是公元前2世纪。以此类推,公元前509年就是公元前6世纪。而公元前年代是从大数字到小数字的。如公元前6世纪,是从公元前599年到公元前500年。因此,公元前年份数字越小的就越接近公元前世纪末。正确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①、②处可分别填上 ()
  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
  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
  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
  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辨析历史概念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是法兰克封建政治家查理·马特推行的,其核心是土地分封制、封君封臣制。改革的特点是上级只能直接管理自己的下级,而不能管理自己下级的下级。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受封者必须履行义务,否则封主收回采邑。通过层层分封,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这种有条件的分封,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到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的王权呈逐渐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等级君主制就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答案为A。
  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A.波斯文化的传播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历史背景的了解。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正确答案为C。
  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中世纪的教皇是神学的代表,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妒”,当然是希望母校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正确答案为B。
  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C.盟主D.君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朝时期的国家政治体制。商朝时期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被称为“内服”,商族以外的方国被称为“外服”,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商王与各方国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之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对于外服的控制力度是有限的。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也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因此,对诸侯国来说,商王是天下共主,即诸候盟主。正确答案为C。
  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释历史概念和理解历史概念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题目中的关键点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而B、C、D选项中,统治者吸取前代短暂而亡的教训,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没有导致新问题的产生,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符合题目要求。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所以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使国家出现混乱局面,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正确答案为A。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辨析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能力。“爱无差等”是墨家学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各自角色的要求和规范,这是孔子向齐景公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针;“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既符合儒家思想,又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正确答案为B。
  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匈奴、契丹、满族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认一定的空间中史实发生位置及其演变的能力。史料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因此与秦同时并存的是匈奴民族。因此,排除B、C选项。鲜卑族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女真族的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正确答案为D。
  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认一定的空间中史实发生位置的能力。①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属于鲜卑、羌胡民族区域;②为曹魏控制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③是蜀国控制的地区;④是东吴控制的江东地区。正确答案为B。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条件下解释历史观点的能力。汉、宋丝绸之路仅仅是以派遣使节的形式进行官方贸易交往活动;晚清中英鸦片贸易是英国为扭转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局面而采取的卑劣行径,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一种朝贡贸易。郑和的船队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来各国称臣纳贡并赠送礼物,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同时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内容。正确答案为C。
  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B.秦汉 C.隋唐 D.两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根据图中有效信息判断历史事实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从而带动了人才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正确答案为D。
  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它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B选项错在“圣人独有”;C选项错在“通过学习获得”;D选项错在“存在于外部世界”。正确答案为A。
  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与辨别历史事实的能力。“首派驻藏大臣”是雍正五年(1727)开始设置的;“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是康熙帝的功绩;“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是乾隆帝的功绩。正确答案为A。
  15.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D.卢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根据史实推断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涉及的考点有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欧洲启蒙思想等考点。弗里德里希二世,普鲁士国王,著名统帅,又译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弗里德里希二世生前,大兴土木,营造了无忧宫。当时,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就曾应邀居住在此,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交往甚深。其实,在弗里德里希二世心目中,伏尔泰是他景仰已久的大师。弗里德里希二世奉行的宗教宽容政策令惨遭宗教迫害的伏尔泰深受感动,极受鼓舞。虽然伏尔泰反对宗教专制,但却不反对开明君主制,这使得他们之间话语更加投机。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开明君主”自居,标榜科学与理性,恰恰是采用了伏尔泰的一些主张。伏尔泰的观点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特别是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与题干中的“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相符合。杰弗逊的政治思想是分权制衡;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契约论。正确答案为A。
  16.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解释与评价能力。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名义上是一次和平会议,但是由于美、英、法等大国操纵了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清算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从各个方面对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实质上是对德国进行的掠夺性惩罚,因此后来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为后来法西斯国家撕毁条约提供了口实。国际联盟软弱无力不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英国的“均势”政策事实上是不过分削弱德国;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D。
  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永远废除土地私有制,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成为全民财产。正确答案为B。
  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能力。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的着眼点是减少农产品的过剩,其主要措施是“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因此,“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是错误的;由于大危机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而国家担保大银行信用,让信誉较低的中小银行退出,因此“银行数量不断增多”是错误的;美元应当是贬值,才能刺激出口,因此,“美元逐渐升值”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新政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措施使“国家开支显著上升”。正确答案为A。
  19.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
  A.《斯大林传》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分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能力。第一手历史材料即原始历史材料,一般是由原作者亲自搜集资料并考证后写成,虽然文学价值可能不太高,但比较翔实可信,后世考证历史常用到原始史料。一般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直接的、带有原始性质的资料。第二手材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也就是经过转手的间接资料,一般有转载、援引的文字叙述、传记文学、小说、电影等,可信度上远不如第一手材料。《斯大林传》是传记文学;《大独裁者》是电影;《二次大战三巨头》是小说,都是第二手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是回忆录,属第一手材料。正确答案为C。
  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和判断能力。到目前为止,欧盟有27个成员国,克罗地亚即将加入,而俄罗斯、瑞士、挪威等欧洲国家尚未加入欧盟,所以,并不是“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其各成员国仍然保持各自的主权和独立性,因此,“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的说法是错误的;目前,俄罗斯还不是欧盟成员国,也就谈不上俄国成为其核心。欧盟的合作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正确答案为A。
  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D.签订《华沙条约》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美苏争霸,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结束越南战争”是美国战略收缩的表现;“莫洛托夫计划”是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的“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的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的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的总称,这是苏联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而采取的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华沙条约》是1955年5月,苏联、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它反映的是苏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一种对抗;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发起的进攻行为,但是,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很快撤出古巴导弹,说明当时苏联处于战略守势。正确答案为C。
  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和阶级斗争来推动的,而不是单纯靠竞争来实现的,所以该书未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与动力。不过,该书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的主张仍旧是维新,而非革命,因此该书不是近代中国革命派的思想武器。《天演论》传入中国后,于1897年在天津发表,而林则徐早在主持禁烟期间,就编译了《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介绍西学的著作。正确答案为A。
  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求强求富、变法维新、共和革命”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核心思想。正确答案是D。
  24.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客观性表述与主观性表述的辨别能力。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历史评价通常是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属于主观性表述。“90年前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阐述的是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性的历史叙述。正确答案为B。
  25.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B.北洋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重庆政府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解释历史现象并判断史实的能力。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之后,国民政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进口关税。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提高关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无暇顾及关税;重庆政府忙于抗战,也没有涉及关税调整。正确答案为C。
  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与解析信息并判断史实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岛寇”、“滇西”、“十荡十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知该碑文纪念的是在中缅交界的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的抗日活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主要在黄河流域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时期开赴朝鲜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作战的部队。正确答案为B。
  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与解析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找共同基础”、“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等可以得知,周恩来是面对曾经共同遭受过殖民主义苦难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表演说的,阐述的核心思想是“求同存异”,根据所学知识,应该是在出席万隆会议时说这番话的。正确答案为C。
  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判断史实的能力。“生产队”是在1961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之后出现的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由此判断这不是在“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时期;“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可以多劳多得”意味着不再是集体生产,排斥“大锅饭”,据此判断,也不是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结合题干所描述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可以分析得出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答案为D。
  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史料概括历史主题的逻辑归纳能力。四则材料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企业、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海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等史实,上海既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风暴的中心,还是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材料反映的是上海近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光辉历程。A、B、D分别说明的是某一方面的主题。正确答案为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价值的认识能力。包括传说在内的转手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对于历史客观存在不具有绝对的佐证作用;而包括历史遗址在内的原始资料能够确证历史的客观存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比历史传说更能让人相信夏朝的客观存在。不过,“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与题干中“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不符,而且也不可能一一对应,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但原始材料也需要考证,才能证明其真实性,D选项的说法不妥;该遗址的发现不一定能证明关于夏朝传说的真实性,A选项的说法也欠妥。最佳答案为C。
  【答案】C项3分、A项2分、D项1分、B项0分。
  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谨慎”、“热情”等,谨慎、缺乏热情是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作者强调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明改革者的个人性格对于变法运动具有重要影响。C选项只是指出了康有为性格的优劣,没有指出该性格对维新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D选项也只是由材料得出改革家应该从康有为性格弱点上吸取的教训,未能全面指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A选项的说法不能从这段话中体现出来。最佳答案为B。
  【答案】B项3分、C项2分、D项1分、A项0分。
  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评价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英王查理一世受到议会审判,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王代表的是封建旧贵族的利益,主张“君权神授”;议会则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建立社会契约,社会所有成员包括国王都应该遵守社会契约。这实质上反映了国王和议会对于君主权力的来源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国王认为他的权力自然授予且神圣不可剥夺;议会认为君主权力来源于人民。D选项揭示对立的实质是要专制还是民主;B选项只是表达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差异;C选项仅仅说明了矛盾的表象;国王与法官的对话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存在恩怨,所以A选项的表述不准确。最佳答案为D。
  【答案】 D项3分、B项2分、C项1分、A项0分。
  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并进行正确阐释的能力。读图可知,其重要信息有:这是一幅漫画,漫画要表达一定的讽刺主题;石油寡头洛克菲勒;以地球为食物,反映垄断巨头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的险恶用心;芝加哥大学等待资助,其用意在抨击洛克菲勒用助学美化自己。由于这幅漫画最突出的部分在于洛克菲勒将“地球”吞下,它所讽刺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而不是芝加哥大学。所以,C选项不是该漫画的主题;A、B选项仅仅片面地反映了该漫画的主题,且B选项没有突出石油巨头利用助学美化自己的主题;只有D选项全面地反映了漫画的主题,即“洛克菲勒既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又用助学美化自己”。最佳答案为D。
  【答案】 D项3分、A项2分、B项1分、C项0分。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4.两张判决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问题:(8分)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2分)
  ①《民法大全》 ②《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一:判决二: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6分)
  【解析】本题以古代法律典籍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案件判决情境,考查学生判断推理与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的考点有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和古罗马的《民法大全》。针对第(1)问,学生需要了解这两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规定,并根据对案件的不同判决,作出恰当的选择。在回答第(2)问时,学生应首先在比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阐明理由。阐释理由应充分,有事实依据,有法律依据,表述科学、准确。该题命题思路新颖,命题风格清新,令人如身临其境,通过设置案件的发生和不同判决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与逻辑推理中体会法律的严谨与尊严,并确立对不同民族的法制文明价值的尊重与认同感。
  【答案】
  (1)答案1:填写正确的序号。(2分)
  判决一:②;判决二:①。
  其他答案。(0分)
  (2)答案l:给出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6分)
  判决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严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视其无罪。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
  判决二合理。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答案2:给出判断,并就案情本身进行分析。(3分)
  判决二合理。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况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错误。
  答案3:给出判断,但未结合具体材料陈述理由。(1分)
  判决二合理。它反映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其他答案:只作判断而无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题意。(0分)
  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的变迁及其阶段特征,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涉及的考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对汉、唐选官制度的评价等。第(1)问中,由第三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三行应填写选官制度;由前两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二行应填写选官标准和依据。第(2)问中,在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回答应有述、有评,论据充分,结合推举制和科举制的特点,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即既要看到其进步性的方面,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西周的注重血统的世卿世禄制发展到汉代的注重德才兼备的推举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唐代注重考试成绩的科举制是对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完善。不断趋于完善的选官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正确认识古代选官制度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该题命题的立意所在。
  【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
  ①世卿世禄制 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36.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10分)
  【解析】该题以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认识史学观点并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这需要找准变化的两个环节,即从司马迁到司马光、从司马光到梁启超这两大变化,需要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分析社会原因可结合时代特征加以概括。前者变化是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基础上,其治史目的、取材和体裁也随之变化;后者是在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时期,其治史目的、取材和史观等也随之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两点:选准认识的角度、注重史论结合。此题涉及的是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取材和体裁、立场等观点,应运用现代化理论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角度去展开论述。通过分析该题,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历史学家治史理念越来越狭隘化;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出现与加强,历史学家不断关注时事,治学视野日益开阔,历史学研究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呈现出鲜明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征。总之,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历史学研究新的内涵和活力。
  【答案】
  史实(7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7分)
  从司马迁到司马光:社会背景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者对史学编纂的控制不断强化;治史目的上,从探索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转向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取材和体裁上,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纪传转向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以朝代兴亡为主线的历史编年,治史立场日益转向统治者。
  从司马光到梁启超:社会背景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历史学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治史目的上,从为帝王提供历史经验转向为一般民众提供借鉴;取材和体裁上,取材更强调多样化,强调历史进化观,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史记》的具体内容;《资治通鉴》的具体内容;梁启超“新史学”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l:叙述两组变迁关系。(3分)
  答案2:仅叙述一组变迁关系。(2分)
  其他答案:按人物分别叙述,没有体现变迁。(0分)
  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实再认再现、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容易得出是英、美、俄三个国家。第(2)问,要求分析护照的弊端,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材料归纳与分析能力。在审题时,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认识的角度,二是史论结合。此题材料涉及的是近代外国人凭借护照所取得的特权,首先结合护照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是关键信息;进一步分析,没有确定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等也是这份护照没有特别交代的,是这份护照存在的严重弊端,因而不难得出此护照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挖掘与利用。命题者从小处着眼,以一份看似不经意的外国人在华游历护照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让学生在思考其存在弊端的基础上,认识到近代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对华竭尽肆意凌辱之丑恶嘴脸,认识到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的丑恶本质,认识到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警醒国人时刻勿忘近代中华国耻,激发国人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无疑是命题者的初衷。
  【答案】
  (1)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三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两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一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三个以上的国家。(0分)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38.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1分)
  【解析】本题以补全历史小论文提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材料搜集与处理、历史知识再现与迁移、历史语言组织与表述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示例可知,论文提纲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目录。首先,标题部分,从“(一)”“(二)”两部分已知提纲明显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具有激进与保守、革命性与妥协性、成功与失败并存的两面性,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双重性。其次,目录部分,一类目录是观点,如③、⑤,③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近代西方文明礼仪;⑤可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二类目录是史实,如②、④,②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是政治的角度分析;④可从与地方相对应的角度,即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考生在作答时,列举的史实必须与观点一致。本题不回避热点,以补全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为切入点,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和组织语言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答案】
  标题部分:(3分)
  ①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观点部分:(4分)
  ③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
  ⑤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0分)
  史实部分:(4分)
  ②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0分)
  ④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其他答案。(0分)
  39.工业年代
  材料一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遂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解析】本题以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与处理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信息,并进行历史概述与评价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曲线图可知,该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曲线图的上升幅度是不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上升得更快,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第(2)问,考查解读数据表信息的能力,学生应首先从材料中的中印和英国在“1830年”、“1900年”时间点的对比,以及英美在“1900年”的对比,然后再进行国家分类,英美是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属。结合这两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第(3)问,学生要学会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概括出“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的外销”等,然后从工厂规模、产品销售、机器数量等方面进行归纳,由此阐述丝厂的变迁。第(4)问,考查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学生首先要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其次,应持有正确的史观和立场,以全球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发展,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本题以“工业年代”为主题,通过提供生动形象的工业革命成就,突出了工业资本主义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答案】
  (1)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从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其他文献
内控制度是国有企业全力推进的一项重要的现代管理制度。文章从市场竞争、企业内部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局限进行分析,提出以不断完善内控环境为切
笔者自1995年以来针对临床收治的6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试题再现]    (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批相关政府官员因此被行政问责。  据某省煤监局统计,该省中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大型煤矿的3.8倍,小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大型煤矿的11.3倍。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采煤点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
我院脑血管专科自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脑血管病人986人次,其中38例病人在发病后6~10天内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85%.现总结分析如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遇到
1临床资料从1984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79例,男486例,女293例,年龄112~78岁,按格拉斯哥计分均6~12分.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BG)、胰岛素(IS)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00例,并排除继发高血压、糖尿病及胰岛素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测定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前后
文章通过介绍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廉租房中的建筑设计,阐述廉租住房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南宁市低保无房户的住房条件,同时将进一步提高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地位,满足社会发展的
<正>~~
<正>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于2003-12-11 就诊。患者于2003-07-17因癫痫大发作一直口服卡马西平 450mg/d,直至本次就诊已5个月,其间癫癎未发作。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