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述了近年来铜陵县旱地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及旱地作物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初步分析了造成虫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和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旱地作物;种植模式;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70-03
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原先旱地作物主要为棉花-油菜轮作,但近年来物化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至目前为止棉花种植比较效益的优势荡然无存,导致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玉米等作物面积逐年增加。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土地迅速向大户集中,旱地种植模式变为小麦-大豆轮作,倒茬作物变成玉米,形成夏收作物小麦、油菜并存但小麦面积已经超过油菜,春夏播种作物以水稻、玉米、棉花、大豆为主的种植模式。铜陵县的小麦面积由2008年1 720hm2增加到2012年的8 636.07 hm2,5a面积增加5.02倍,目前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2.26%;玉米面积由2008年632 hm2增加到2012年的1 942.467 hm2,5a面积增加3.07倍。种植模式的改变,造成害虫生境的变化,发生数量及为害出现新的特点。现结合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和佳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诱测数据,概述本地主要害虫发生特点,分析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初步的防控建议。因测报灯所在区域周围数公里没有水稻种植,所监测数据对旱作参考和应用更具实际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2-2003年所用灯具为佳多频振式杀虫灯,2010-2012年所用灯具为佳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黑光灯。
1.2 方法 2002-2003年亮灯期间,采用人工方法晚6∶00开灯,次日早6∶00关灯,成虫数量按日分类统计,最终数据为4盏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数量的平均数,2010-2012年所用灯具为自动控制模式,成虫数量同样按日分类统计。杀虫灯和虫情测报灯灯管每年一换。由于2002-2003年间诱测灯具为频振式杀虫灯,不好与2010-2012年的数据直接比较,但作为参考数据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害虫数量消长情况 为方便统计,各成虫数量均按月汇总(见表1)。
2.2 所诱测统计的成虫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2012年棉铃虫2~4代蛾峰数值分别为57头、50头、50头,既高于2011年全年最高6月11日39头,也高于2003年8月13日全年最高36头。2012年7、8两月分月总蛾量分别为371头、417头,高于同期最高值3.4及3.1倍,蛾量增幅明显;斜纹夜蛾2012年8月4日蛾量62头,8月28日蛾量84头,也为近年来最高。8月累计蛾量880头,分别为2011、2010年同期的2.66、17.6倍;地老虎2011年6月蛾量累计919头,6月6日、6月11日、6月13日蛾量分别为154头、137头、160头,单日和累计蛾量之大,历史少见。2012年地老虎蛾量虽然下降,但根据已有数据,7~10月蛾量均为近年来最高;银纹夜蛾、甜菜白带夜蛾、桃蛀螟7月份以前分月累计蛾量均明显上升,后期主要受天气条件制约数量下降。
2.3 有较重为害代次增加的趋势 除迁飞性害虫斜纹夜蛾基本沒有发生较重为害代次明显增加外,其余所诱测害虫均有较重为害代次增加的趋势。棉铃虫大田2~3代、地老虎7~10月、银纹夜蛾和甜菜白带夜蛾6-7月、桃蛀螟7月蛾量均有明显增加。
2.4 蛾类峰值日期提前或滞后与有效积温明显相关 棉铃虫2011与2012年二代蛾峰均为6月11日,三代蛾峰为7月17日、7月18日,峰值日期相差1d,4代蛾峰则变为8月12日、8月22日,峰值时间差距达10d,与2010年4代峰值(8月25日)差距更是加大到13d,地老虎二代第一突越峰2012年为5月26日,2011年则为6月3日;银纹夜蛾2012年6月主峰值为6月11日,2011年则为6月13日;说明有效积温对昆虫幼虫发育及化蛹进度影响明显。
2.5 次代成虫数量与上代幼虫及化蛹期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关系明显 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铜陵县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干旱,造成了地老虎2011年6月累计蛾量达919头的罕见记录;2011年6月前棉盲蝽、棉铃虫的数量及为害在近年同期相对更重;2011年全年降雨量相对较少,6~8月的降水主要以短时强降雨为主,比较适合蝼蛄、蟋蟀的增殖及为害,两害虫为害之大也同样罕见,其中蟋蟀2011年9月29日一夜虫情测报灯诱虫2396头,此期直播油菜主要处于第1真叶抽生期,重发地块的油菜2~3d就被啃食殆尽,有少数农户最多补种4次都无法全苗,最后靠从其他地块移苗补栽。2012年1~4月、8~11月,本地经历了两个长时间的阴雨寡照阶段,棉盲蝽、棉铃虫、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白带夜蛾、桃蛀螟、蝼蛄、蟋蟀等成虫数量均在9月后出现明显的下降。
2.6 不同种类的害虫抗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所诱测害虫,除铜绿丽金龟子与黑鳃金龟子外,均受天气条件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其次月数量与上月天气明显相关,特別是化蛹等关键时期,不利天气条件会明显压低次月数量,不利天气条件持续时间越长,这种制约作用越显著。而两金龟子数量却始终保持快速上升趋势,铜绿丽金龟子2012年7月数量为2011年同期的2.7倍,8~10月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黑腮金龟子2012年的数量较2011和2010年均明显提高,最高增长达13.34倍。2012年7、8月铜绿丽金龟子和黑腮金龟子为2003年同期的16.7倍、39倍,虽然数据并不适宜直接比较,但数量间的差异仍不可忽视。2003年两金龟子终见日期为8月11日,而2012年黑腮金龟子的终见日期为10月19日,为害时间延长两个多月。因而其在寄主作物日渐丰富的情况下,药物防治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对于受环境条件制约明显的害虫,在入土及化蛹等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各种农业措施,人为创造不良生境,以达到明显抑制后期数量、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目的。
2.7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主要害虫重发甚至大发生的可能明显增加 据相关数据可知,天气条件适宜,子代害虫数量增长极为明显。当前种植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寄主作物的种类,延长了提供害虫足够食物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害虫的越冬场所,加之目前农户对小麦、玉米、大豆的虫害防治强度远低于棉花,残虫数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上升,一旦天气等条件适宜,就可能出现重发甚至暴发的风险。
3 结论及防控建议
作物种植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到相关害虫数量的变化,而害虫数量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作物的生产。本地当前种植模式的改变,从上述诱测害虫数量的变化来说,总体不利于新的种植模式的作物生产,但在当前这种变化趋势暂无法避免。因而对于新的虫害的监测和对已有害虫在新的作物上为害的调查极为迫切。在此仅提出一些防控建议以供参考。
3.1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力量,加大培训与交流力度,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 结合作物种植模式的改变,新增具有较大或潜在较大风险的害虫的监测,加大培训与交流力度,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田间调查相结合,适时提供预测预报将是防控虫害的最有效的手段。笔者已掌握有关数据,在实际的田间指导中具有较好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害虫,因笔者的经历、能力及条件等原因,监测工作难以系统性开展,如麦秆蝇为害近年来日趋增加,烟粉虱为害由蔬菜田、棉田转向大豆田,特别是迟熟大豆,最高单株虫量超过1 000头等。
3.2 进一步发挥农业等绿色防控措施,抑制害虫为害 如通过各种田管措施的有机结合,创造不利于害虫生存及繁殖的环境,抑制数量快速增长,通过理化诱集手段诱杀害虫成虫、幼虫,探索利用生物治虫模式等。
3.3 发挥协同防治及统防统治优势,降低害虫的转移为害 综合考虑各种作物虫害情况,合理试验筛选对路药剂及药物的混配,达到相关虫害的防治协调一致,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减少害虫转移为害途径。
3.4 进一步将害虫的监测位置前移 缓解乡镇站所有钱养兵、无钱作战的窘境,进一步提高监控与指导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同时通过开展监测,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旱地作物;种植模式;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70-03
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原先旱地作物主要为棉花-油菜轮作,但近年来物化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至目前为止棉花种植比较效益的优势荡然无存,导致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玉米等作物面积逐年增加。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土地迅速向大户集中,旱地种植模式变为小麦-大豆轮作,倒茬作物变成玉米,形成夏收作物小麦、油菜并存但小麦面积已经超过油菜,春夏播种作物以水稻、玉米、棉花、大豆为主的种植模式。铜陵县的小麦面积由2008年1 720hm2增加到2012年的8 636.07 hm2,5a面积增加5.02倍,目前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2.26%;玉米面积由2008年632 hm2增加到2012年的1 942.467 hm2,5a面积增加3.07倍。种植模式的改变,造成害虫生境的变化,发生数量及为害出现新的特点。现结合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和佳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诱测数据,概述本地主要害虫发生特点,分析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初步的防控建议。因测报灯所在区域周围数公里没有水稻种植,所监测数据对旱作参考和应用更具实际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2-2003年所用灯具为佳多频振式杀虫灯,2010-2012年所用灯具为佳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黑光灯。
1.2 方法 2002-2003年亮灯期间,采用人工方法晚6∶00开灯,次日早6∶00关灯,成虫数量按日分类统计,最终数据为4盏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数量的平均数,2010-2012年所用灯具为自动控制模式,成虫数量同样按日分类统计。杀虫灯和虫情测报灯灯管每年一换。由于2002-2003年间诱测灯具为频振式杀虫灯,不好与2010-2012年的数据直接比较,但作为参考数据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害虫数量消长情况 为方便统计,各成虫数量均按月汇总(见表1)。
2.2 所诱测统计的成虫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2012年棉铃虫2~4代蛾峰数值分别为57头、50头、50头,既高于2011年全年最高6月11日39头,也高于2003年8月13日全年最高36头。2012年7、8两月分月总蛾量分别为371头、417头,高于同期最高值3.4及3.1倍,蛾量增幅明显;斜纹夜蛾2012年8月4日蛾量62头,8月28日蛾量84头,也为近年来最高。8月累计蛾量880头,分别为2011、2010年同期的2.66、17.6倍;地老虎2011年6月蛾量累计919头,6月6日、6月11日、6月13日蛾量分别为154头、137头、160头,单日和累计蛾量之大,历史少见。2012年地老虎蛾量虽然下降,但根据已有数据,7~10月蛾量均为近年来最高;银纹夜蛾、甜菜白带夜蛾、桃蛀螟7月份以前分月累计蛾量均明显上升,后期主要受天气条件制约数量下降。
2.3 有较重为害代次增加的趋势 除迁飞性害虫斜纹夜蛾基本沒有发生较重为害代次明显增加外,其余所诱测害虫均有较重为害代次增加的趋势。棉铃虫大田2~3代、地老虎7~10月、银纹夜蛾和甜菜白带夜蛾6-7月、桃蛀螟7月蛾量均有明显增加。
2.4 蛾类峰值日期提前或滞后与有效积温明显相关 棉铃虫2011与2012年二代蛾峰均为6月11日,三代蛾峰为7月17日、7月18日,峰值日期相差1d,4代蛾峰则变为8月12日、8月22日,峰值时间差距达10d,与2010年4代峰值(8月25日)差距更是加大到13d,地老虎二代第一突越峰2012年为5月26日,2011年则为6月3日;银纹夜蛾2012年6月主峰值为6月11日,2011年则为6月13日;说明有效积温对昆虫幼虫发育及化蛹进度影响明显。
2.5 次代成虫数量与上代幼虫及化蛹期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关系明显 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铜陵县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干旱,造成了地老虎2011年6月累计蛾量达919头的罕见记录;2011年6月前棉盲蝽、棉铃虫的数量及为害在近年同期相对更重;2011年全年降雨量相对较少,6~8月的降水主要以短时强降雨为主,比较适合蝼蛄、蟋蟀的增殖及为害,两害虫为害之大也同样罕见,其中蟋蟀2011年9月29日一夜虫情测报灯诱虫2396头,此期直播油菜主要处于第1真叶抽生期,重发地块的油菜2~3d就被啃食殆尽,有少数农户最多补种4次都无法全苗,最后靠从其他地块移苗补栽。2012年1~4月、8~11月,本地经历了两个长时间的阴雨寡照阶段,棉盲蝽、棉铃虫、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白带夜蛾、桃蛀螟、蝼蛄、蟋蟀等成虫数量均在9月后出现明显的下降。
2.6 不同种类的害虫抗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所诱测害虫,除铜绿丽金龟子与黑鳃金龟子外,均受天气条件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其次月数量与上月天气明显相关,特別是化蛹等关键时期,不利天气条件会明显压低次月数量,不利天气条件持续时间越长,这种制约作用越显著。而两金龟子数量却始终保持快速上升趋势,铜绿丽金龟子2012年7月数量为2011年同期的2.7倍,8~10月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黑腮金龟子2012年的数量较2011和2010年均明显提高,最高增长达13.34倍。2012年7、8月铜绿丽金龟子和黑腮金龟子为2003年同期的16.7倍、39倍,虽然数据并不适宜直接比较,但数量间的差异仍不可忽视。2003年两金龟子终见日期为8月11日,而2012年黑腮金龟子的终见日期为10月19日,为害时间延长两个多月。因而其在寄主作物日渐丰富的情况下,药物防治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对于受环境条件制约明显的害虫,在入土及化蛹等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各种农业措施,人为创造不良生境,以达到明显抑制后期数量、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目的。
2.7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主要害虫重发甚至大发生的可能明显增加 据相关数据可知,天气条件适宜,子代害虫数量增长极为明显。当前种植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寄主作物的种类,延长了提供害虫足够食物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害虫的越冬场所,加之目前农户对小麦、玉米、大豆的虫害防治强度远低于棉花,残虫数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上升,一旦天气等条件适宜,就可能出现重发甚至暴发的风险。
3 结论及防控建议
作物种植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到相关害虫数量的变化,而害虫数量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作物的生产。本地当前种植模式的改变,从上述诱测害虫数量的变化来说,总体不利于新的种植模式的作物生产,但在当前这种变化趋势暂无法避免。因而对于新的虫害的监测和对已有害虫在新的作物上为害的调查极为迫切。在此仅提出一些防控建议以供参考。
3.1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力量,加大培训与交流力度,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 结合作物种植模式的改变,新增具有较大或潜在较大风险的害虫的监测,加大培训与交流力度,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田间调查相结合,适时提供预测预报将是防控虫害的最有效的手段。笔者已掌握有关数据,在实际的田间指导中具有较好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害虫,因笔者的经历、能力及条件等原因,监测工作难以系统性开展,如麦秆蝇为害近年来日趋增加,烟粉虱为害由蔬菜田、棉田转向大豆田,特别是迟熟大豆,最高单株虫量超过1 000头等。
3.2 进一步发挥农业等绿色防控措施,抑制害虫为害 如通过各种田管措施的有机结合,创造不利于害虫生存及繁殖的环境,抑制数量快速增长,通过理化诱集手段诱杀害虫成虫、幼虫,探索利用生物治虫模式等。
3.3 发挥协同防治及统防统治优势,降低害虫的转移为害 综合考虑各种作物虫害情况,合理试验筛选对路药剂及药物的混配,达到相关虫害的防治协调一致,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减少害虫转移为害途径。
3.4 进一步将害虫的监测位置前移 缓解乡镇站所有钱养兵、无钱作战的窘境,进一步提高监控与指导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同时通过开展监测,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