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丝·柯丁顿:做自己的偶像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r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蕾丝与《格蕾丝》

  格蕾丝·柯丁顿是让《Vogue》(《时尚》)成为时尚圣经的幕后推手,也是唯一敢和“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叫板的人。几乎所有知名的摄影师和模特都愿意与她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格蕾丝能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特和耀眼。

生活在意料之外


  格蕾丝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普通家庭,父母在安格尔西岛上经营着一家旅馆,没有同龄朋友的格蕾丝在女修道院上学。期间,格蕾丝时常跑去报亭寻找《Vogue》杂志,然后根据从杂志上获得的灵感改造衣物。这是格蕾丝与“时尚”最初的关联。
  中学时期,朋友将格蕾丝的照片贴在模特大赛的报名表上投寄出去,主办方正是英国版《Vogue》。格蕾丝欣然接受了比赛邀请,并以独特的气质获得少女组冠军。
  为了实现进入时尚界的梦想,18岁的格蕾丝前往伦敦进修模特课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格蕾丝结识了摄影师诺曼·帕金森,获得了登上《Vogue》封面的机会,叩开了时尚的大门。发型师维达·沙宣专门为她设计了摩登的几何体短发,搭配上迷人的眼妆,格蕾丝一举成为时尚界的宠儿。不幸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格蕾丝几近毁容:眼睑严重受伤,左眼皮被切除绝大部分,多次手术修复仍无法阻止发际线严重后退……
  不甘被命运打败的格蕾丝自嘲“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秃头造型”。不久,英国版《Vogue》主编碧翠丝·米勒为格蕾丝策划了一场专访,并用职场女性的睿智引导格蕾丝重新审视自己。在碧翠丝的启发下,格蕾丝转战幕后成为一名服装编辑。凭借做模特时积累的经验与丰富的人脉资源,格蕾丝的策划案总能脱颖而出。
  1986年夏天,格蕾丝搬到纽约,应卡尔文·克莱恩的盛邀入职Calvin Klein公司。两年后,得知昔日好友安娜·温图尔成为美国版《Vogue》主编,格蕾丝向她询问自己能否继续效力于《Vogue》——跟随碧翠丝将近20年的格蕾丝对《Vogue》感情笃厚。不久,格蕾丝成为美国版《Vogue》的创意总监。

完美并非无瑕


  浪漫至上的格蕾丝并非“空想主义”,而是把所有的细节做到实处,比如为了一个与海明威有关的主题拍摄翻遍了文史资料,涉及的每一件时装都要翻过来查看针脚,发型、妆容、饰品……所有环节都要精雕细琢。在拍摄过程中,格蕾丝摆出各种姿势指导模特反复练习,为其整理造型,系好鞋带……在她看来,试装室是与模特交流的最好空间:“我能给他们关于情绪表达的建议。”
  格蕾丝时刻提醒自己睁大眼睛,持续关注。没有拍摄任务时,她翻阅各类杂志研究当季流行元素,穿梭在世界各地的时装周秀场学习。她常用“速写”记下一闪而过的灵感,一年十二本速写本,每一页都涂写得满满当当。
  在互联网时代,格蕾丝坚持保留镜头下的真实而非依赖“后期修片”。对于在《Vogue》的事业,格蕾丝自诩十分执拗,这让她与“实用主义”的安娜“水火不容”。格蕾丝曾让苗条的模特与大腹便便的摄影师一起入镜,安娜直言:“让摄影师立刻去健身房。”格蕾丝则语气强硬地表示:“不是所有事物都完美无瑕,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 除了为自己的创意据理力争,格蕾丝还鼓励其他同事坚持自己的观点……
  “从我加入《Vogue》,能逼迫我每天走进办公室的那个人是格蕾丝……”“安娜的主意很棒,虽然不少时候我很想杀了她……”虽然争执不断,两人却携手在时尚界打拼。这种奇妙的关系,恰如《时代》杂志的评价:“如果安娜是教皇,格蕾丝就是米开朗基罗。每年都有十二次机会,企图绘制新的西廷斯大教堂。”

成为自己的时尚


  2009年,记录美国版《Vogue》2007年度9月刊诞生的纪录片上映,格蕾丝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切尔西街区人群密集,常有人在大街上或地铁里惊喜地发现格蕾丝,并友好地呼唤她的名字。格蕾丝则报以微笑:“我感觉自己比刚出道的甲壳虫乐队还受欢迎。”不过,到了采访现场,格蕾丝仍躲在不显眼的暗处。她对名誉毫无欲望,可她的谦逊与低调反而令她声名远播。
  年近70岁时,格蕾丝意识到自己正在变老,于是不再費心妆发,让肌肤和金红的卷发回归到本来模样,只剩简练的黑白着装与平底鞋。2012年,格蕾丝出版个人撰文并绘制插画的自传,一如10年前出版《时尚杂志30年》那样知无不言,呈现给读者一个对时尚喜恶分明的“老人”。
  2016年年初,格蕾丝卸任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一职。读者为之惋惜不已,认为她的卸任可能终结时尚的“杂志时代”。格蕾丝并不认同这种顾虑:“《Vogue》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我只是需要与外界多些交流,换种与它更舒适地合作方式而已。”果然,格蕾丝在当年4月份以“创意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蒂芙尼。不久,她又与日本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合作推出了一款香水:挑选儿时熟悉的玫瑰味道作主调,成就有些怀旧的梦幻气息。
  美国版《Vogue》迄今仍视格蕾丝为“心脏与灵魂”,不仅为她保留办公室和助理,还邀请其以造型师身份每年制作至少四组写真。
  关于格蕾丝的“时尚传闻”络绎不绝:她自创了一个时尚品牌?她笔下的猫咪插画被开发成动画?她的故事被好莱坞导演拍成大片?“任何事情都不是永恒的,你不能因为你改变不了的事就停滞不前。”格蕾丝如此回应。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周承钰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举国沸腾。在发射现场,有一名95后小姑娘显得特别抢眼,她是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她叫周承钰。《中国妇女报》评选出“2020年十大女性新闻人物”,周承钰名列其中。学生时代种下科研梦  1996年,周承钰出生于贵阳花溪。2008年,周承钰进入贵阳市清华中学初中精品
期刊
姜莎莎:  “虽然我不能救回所有的海星,但是对每只被我放回到大海的海星来说,它们就多了一线生机。”海边“拾星者”坚定的话语吸引了一群年轻人加入他的行动……一直以来,姜莎莎都很喜欢“拾星者”的故事,“故事虽短,但其对生命的尊重着实感染了我。而我们社工就如同‘拾星者’一般,满怀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希望在拾星的道路上坚守着、奋进着。”姜莎莎是张家港市明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家港市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
期刊
夏敬纯示范收纳技巧  一个严冬的晚上,在徐州市11路线铜山新区停车场,一排排驻停整齐的公交车辆中,有道微弱的灯光惊动了值班领导。老书记打着手电筒前来巡视,看见一个人影正就着手机的灯光用牙刷清理车厢的边边角角,这个人影就是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夏敬纯。老书记半是责怪半是怜惜地轻声呵斥道:“天这么晚了,还不赶快回家!” 她却粲然一笑,回答道:“这个时候车厢里没有人来人往,最容易打
期刊
罗文  “让社会因每位公民的参与和行动变得更美好是我的使命。”这是罗文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定位,也是她工作的指引。从“居委会大妈”到社会创新的弄潮儿,罗文一直努力推动着苏州公益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激活幸福新邻里  2008年,罗文毕业后来到苏州,成为园区第五元素社区居委会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同时她也是第五元素社区的一名居民。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典型的新小区,第五元素社区的居民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新苏州人,大家相
期刊
熊爪咖啡店  2020年冬天,上海徐汇区永康路68号的外墙上被砸出了一个洞,洞口前排起了长队。每隔几分钟,一只毛茸茸的棕色熊爪从洞口伸出来,递出一杯做好的咖啡。客人接过咖啡后,熊爪还会比心、招手,再来段熊爪舞。和熊爪互动后,很多人脸上不自觉地挂上了微笑,有个小朋友轻轻摸了摸熊爪后,兴奋得手舞足蹈。用洞口连接咖啡师和客人  这个洞口其实是家咖啡店,没有大门,没有招牌,除洞口外,其余地方被水泥墙封得死
期刊
崔效輝  “我见证了妇联组织逐渐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平台、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吸引、联系、培育了一大批女性社会组织,为妇女儿童提供精准服务。”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心负责人、省妇联组织部兼职副部长、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崔效辉说。  2020年1月6日,江苏省妇联组织部与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签订了《共建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心框架合作协议》。以此为新起点,江苏
期刊
“我们微家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微家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近日,宜兴市妇联组织召开了妇女微家首期家长会暨妇女微家联盟动员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微家负责人们齐聚一堂,交流展示各家的优势资源及发展需求。通过联盟共享优质资源,是宜兴市妇联推进妇女微家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召開妇女微家首期家长会暨妇女微家联盟动员会江苏省“最美家庭”顾绍培家庭开展家风家教分享会  近年来,宜兴市妇联在持续建强基层
期刊
蔡丽欣  24岁的蔡丽欣是一名美团外卖骑手。她利用工作闲暇时间拍摄视频,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46.5万粉丝。每天晚上10点后,她会换上居家服开始直播,分享当天送外卖的日常,用正能量的语言鼓励全国各地的外卖骑手,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深圳最美外卖女骑手。我要我的自由  蔡丽欣是一名潮州女孩,由于地广人稀,父母出门都需要用自行车或摩托车代步。蔡丽欣小时候总喜欢爬上去扶着车把手,让父亲带她出去玩。  初中毕
期刊
宁曼丽  贵州丹寨县城一座普通三层小楼里,零散地坐着几十名苗族画娘,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小小的蜡刀,在布面上细心地描绘?。这里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宁航蜡染”,创始人名叫宁曼丽,画娘们都喊她“宁妈妈”。  12年前的宁曼丽不会想到,自己一个关于谋生的举措,改变了四十八名苗族女子的人生轨迹。大家共同缔造的“东方第一染”,也变成了她一生放不下的事业和责任。三顾排莫村  丹寨,藏在贵
期刊
充满禅意的朝夕花器  倚着竹凳,摇把竹扇,把弄些竹玩具,顺带拎起竹制鸟笼遛个鸟……这些饶有情趣的场景记忆,镌刻在广州姑娘谭雪娇的心上。大学毕业后,她加入一家小型竹材外贸公司,争取到一笔“自然家”工作室的启动资金。手工竹器固然美妙却无法大批量生产,谭雪娇的竹器项目很快被叫停。在同样专注于传统文化的丈夫易春友的支持下,谭雪娇辞职,执意将“自然家”这个竹品牌支撑下去。读懂竹子另一种呢喃  广东清远山区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