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首先来看《五彩池》的教学片段:
上课了,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在学生大体
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可
以用什么方法?”学生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
网、看影碟等。
“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
“看影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教师放影碟。
看完后,接着用了25分钟时间交流课前从书
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地形
地貌,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还评选出多
名“信息之星”。
终于读书了。读到第2自然段,教师播放多媒体
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
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与文相符,课堂中响起了热
烈的掌声……
课后抽查几名学生朗读,他们连课文都读不正确。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划分段落、写出
段意、理解内容、概括中心的教学环节不见了;比喻、
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见了;借景抒情、首尾呼应、
叙述顺序的写作手法不见了;逗号、分号、省略号等
标点符号的作用不见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重点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不见了,总之是“语文知识”不见
了。见到的是无度的自主、无度的合作、无度的探究、
无度的开放,最后导致无效的课堂教学。
面对“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
点什么呢?下面就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谈
谈其“对策”。
对策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知识”的叙述文字十分简
洁,有的甚至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解读,还是有章
可循的。例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中
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
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
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
其一,动词的用法不同。第二学段用的是“把
握”,第四学段用的是“理解”。小学段用“把握”,而不
用“理解”,是比较合适的。
其二,副词的用法不同。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
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
容的要求上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三,在第三学段的分目标中,没有提到有关
“主要内容”的词句,但绝不是第三学段就不要“把握
主要内容”的训练,而是要做好第二、四学段的衔接
工作。但在课程标准中,找不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是”怎样把握”和“把握得怎样”,也就是说,没有
提到“方法”的要求及“呈现形式”的要求。这就需要
我们去钻研语文教材了。
对策二,深度挖掘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直接反映课程标准精神的,是教师
教学的主要凭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例如:“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中小学段只说了一句,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我的发现”却有
了具体的体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虽没有直接告诉
我们什么,但完全可以明确几点:
其一,“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是“清楚、明白”。
其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步骤是:读整篇课文一大
致了解内容一再读每部分一了解每部分意思一各部
分意思连起来。
其三,“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主要意思合并法”。
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课程标准精神在语文教材中
的具体化,也是“语文知识”的具体表现。
对策三,合理参考教学用书
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与语文课本的桥梁和纽
带,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辅助教材。
教学用书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对教学中要注
意的问题作了较为翔实的说明,从中我们又能体会
到下面几点:
其一,“把握主要内容“要在抓准上下工夫,概括
内容的语言要求可以放低。
其二,除“主要意思合并法”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
法。应鼓励学生运用行之有效、又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
其三,概括内容的语言要求虽然可以放低,但在高
一年级的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求“完
整”,在语句上要求“通顺”,在语言形式上要求“简练”。
对策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及教学用书的编写精神,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我们可以如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提出目标。
二、回顾方法,提炼要求。
意思合并法:先分段,再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
修改综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练习一:《猫》(通顺)
练习二:《手指》(简洁)
练习三:你能说说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再见
了,亲人》《威尼斯的小艇》《索溪峪的“野”》……(完整)
平时你还用什么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扩展方法,灵活运用。
·课题扩充法:把课题扩展成完整的话。请你也把
它写下来。《怀念母亲》《月光曲》《猴王出世》……
·句子摘录法:摘录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做修改,如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个方法最简
便,哪些课文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光是摘录句
子就够了吗?(丰子恺的《自鹅》……)
·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还有其他方法吗?其实遇到叙事的文章经常会
找——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们今天也给它取个
名字——要素罗列法。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通顺、完整、简洁!看
看简简单单的6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接下去我们
就要试一试。
四、尝试练习,总结提升。
对策五,稳妥调整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一个重要的形式是书面考试,由于受
课程标准编写理念的引导,“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
中不像以前那样成体系,有一定篇幅,所以在试题中
不直接考语文知识,一线教师就开始困惑了。除了掌
握“要求会读写的字、词,要求会背诵的语段”外,还
考查什么呢?但不管怎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
“语文知识”。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深度
挖掘语文教材,力求做到“语文知识”在评价中占有
一定的比例。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六年级下
册综合复习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就出得很好。《狱中联
欢》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
狱中联欢的过程。唱歌-()-()-():
又如《名碑荟萃》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
历史上哪几位书法家?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他们
的名字写下来。以上题目都是考查把握主要内容的。
当前,“语文知识”的教学,一线教师所期望的是:
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学用书等至少能解决一个
“教什么”的问题,目标明确了,认识统一了,教有依
据了,把有限的精力从关注“教什么”转移到“怎么
教”上,语文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以达到崔峦老
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
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
上课了,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在学生大体
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可
以用什么方法?”学生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
网、看影碟等。
“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
“看影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教师放影碟。
看完后,接着用了25分钟时间交流课前从书
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地形
地貌,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还评选出多
名“信息之星”。
终于读书了。读到第2自然段,教师播放多媒体
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
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与文相符,课堂中响起了热
烈的掌声……
课后抽查几名学生朗读,他们连课文都读不正确。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划分段落、写出
段意、理解内容、概括中心的教学环节不见了;比喻、
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见了;借景抒情、首尾呼应、
叙述顺序的写作手法不见了;逗号、分号、省略号等
标点符号的作用不见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重点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不见了,总之是“语文知识”不见
了。见到的是无度的自主、无度的合作、无度的探究、
无度的开放,最后导致无效的课堂教学。
面对“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
点什么呢?下面就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谈
谈其“对策”。
对策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知识”的叙述文字十分简
洁,有的甚至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解读,还是有章
可循的。例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中
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
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
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
其一,动词的用法不同。第二学段用的是“把
握”,第四学段用的是“理解”。小学段用“把握”,而不
用“理解”,是比较合适的。
其二,副词的用法不同。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
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
容的要求上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三,在第三学段的分目标中,没有提到有关
“主要内容”的词句,但绝不是第三学段就不要“把握
主要内容”的训练,而是要做好第二、四学段的衔接
工作。但在课程标准中,找不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是”怎样把握”和“把握得怎样”,也就是说,没有
提到“方法”的要求及“呈现形式”的要求。这就需要
我们去钻研语文教材了。
对策二,深度挖掘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直接反映课程标准精神的,是教师
教学的主要凭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例如:“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中小学段只说了一句,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我的发现”却有
了具体的体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虽没有直接告诉
我们什么,但完全可以明确几点:
其一,“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是“清楚、明白”。
其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步骤是:读整篇课文一大
致了解内容一再读每部分一了解每部分意思一各部
分意思连起来。
其三,“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主要意思合并法”。
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课程标准精神在语文教材中
的具体化,也是“语文知识”的具体表现。
对策三,合理参考教学用书
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与语文课本的桥梁和纽
带,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辅助教材。
教学用书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对教学中要注
意的问题作了较为翔实的说明,从中我们又能体会
到下面几点:
其一,“把握主要内容“要在抓准上下工夫,概括
内容的语言要求可以放低。
其二,除“主要意思合并法”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
法。应鼓励学生运用行之有效、又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
其三,概括内容的语言要求虽然可以放低,但在高
一年级的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求“完
整”,在语句上要求“通顺”,在语言形式上要求“简练”。
对策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及教学用书的编写精神,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我们可以如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提出目标。
二、回顾方法,提炼要求。
意思合并法:先分段,再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
修改综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练习一:《猫》(通顺)
练习二:《手指》(简洁)
练习三:你能说说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再见
了,亲人》《威尼斯的小艇》《索溪峪的“野”》……(完整)
平时你还用什么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扩展方法,灵活运用。
·课题扩充法:把课题扩展成完整的话。请你也把
它写下来。《怀念母亲》《月光曲》《猴王出世》……
·句子摘录法:摘录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做修改,如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个方法最简
便,哪些课文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光是摘录句
子就够了吗?(丰子恺的《自鹅》……)
·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还有其他方法吗?其实遇到叙事的文章经常会
找——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们今天也给它取个
名字——要素罗列法。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通顺、完整、简洁!看
看简简单单的6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接下去我们
就要试一试。
四、尝试练习,总结提升。
对策五,稳妥调整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一个重要的形式是书面考试,由于受
课程标准编写理念的引导,“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
中不像以前那样成体系,有一定篇幅,所以在试题中
不直接考语文知识,一线教师就开始困惑了。除了掌
握“要求会读写的字、词,要求会背诵的语段”外,还
考查什么呢?但不管怎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
“语文知识”。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深度
挖掘语文教材,力求做到“语文知识”在评价中占有
一定的比例。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六年级下
册综合复习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就出得很好。《狱中联
欢》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
狱中联欢的过程。唱歌-()-()-():
又如《名碑荟萃》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
历史上哪几位书法家?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他们
的名字写下来。以上题目都是考查把握主要内容的。
当前,“语文知识”的教学,一线教师所期望的是:
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学用书等至少能解决一个
“教什么”的问题,目标明确了,认识统一了,教有依
据了,把有限的精力从关注“教什么”转移到“怎么
教”上,语文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以达到崔峦老
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
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