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8日晚,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活动落下帷幕。和前两届一样的是,白酒企业仍旧是现场竞标活动的主角。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部副主任何海明对外宣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总额159亿元,比去年增长16亿元,增长率为11%。而据本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本次央视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共投入广告费用高达42亿元,占总额的31%。
事实上,央视并非第一次“醉酒”。
早在2011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向央视豪气砸钱的举动就让外界侧目。在该年127亿元的预售总额中,白酒企业以超过20亿元的中标额,成为央视招标的第一大行业,几大知名酒企分别都在央视砸出了三四亿元的广告费,被媒体笑称为白酒企业“灌醉”央视。
同样,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也离不开财大气粗的白酒企业捧场。该年尽管央视颇具声势地推出“限酒令”,但并未让白酒企业“退烧”,反倒是火上浇油,使白酒企业间对央视广告发布权的争夺更趋激烈。
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总额达143亿元,仅茅台与洋河、剑南春三家白酒企业就投放了6.56亿元,出现了“三杯酒”独霸《新闻联播》黄金时间,为全国观众准点报时的奇观。
央视连续三年“醉酒”,一方面与近年来白酒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央视自己大张旗鼓搞的“限酒令”。
所谓“限酒令”,是指央视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其招标广告时段中,只选定12家实力较强的白酒企业可播出商业广告。除此以外,其他白酒企业在招标时段则只能播出形象广告,并且不得出现“酒瓶”、“酒杯”等。
“限酒令”政策一出,一个“12家”,一个“实力较强”,这样两个规定让整个白酒行业都炸开了锅。有分析人士指出,所谓实力较强,无疑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这一政策看似是要限制白酒企业对消费者的广告引导,但实质却是人为制造白酒广告资源的稀缺,加剧主要白酒企业对央视黄金时段的争夺——换句通俗的话说,央视这一招,即立了“限酒”的牌坊,又得了酒企增加广告投放的好处。
上述分析有明显的数据支持。和2011年的广告招标相比,“限酒令”出台后,同样4个单元中标,2012年广告招标中茅台的中标价增加了近10%。其中茅台斥资4.43亿元、剑南春1.3亿元、洋河0.83亿元,仅三家白酒企业就向央视贡献了6.56亿元。难怪有人感叹:“限酒令”让中小酒类企业进入央视广告的大门逐渐关闭,央视广告招标十八载,已经由“经济晴雨表”变成“豪门盛宴”。
如果是一家商业化媒体“醉酒”,我们无话可说。但是作为国家级公共媒体,央视连续几年“醉酒”、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使其越来越背离了公共媒体的定位,成为一家只追求金钱的“怪兽”。
首先,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电视台吸引企业投放广告本无可厚非,但是,白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过度饮用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酒后驾车便是例子)。而且,招标时段的广告在人群中的到达率很高,如果白酒广告过度,还会让不少未成年人对白酒产和好奇。因此,对白酒广告加以必要的限制,在政策层面是有共识的。
2010年执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就规定,“播出机构应当严格控制酒类商业广告”。但是反观央视“限酒令”,不但没有起到“限酒”的效果,反而向外界透露出酒企的财大气粗,更加大了人们对白酒的认知度和亲近感,并推高白酒的消费总量。
其次,“实力较强”的酒企加大广告投放力度,有助长公款消费之嫌。众所周知,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之所以销售火爆,与公款消费有很大的关系。有人甚至戏言,茅台的价格指数可以作为中国的腐败指数。
而事实上,白酒企业之所以青睐央视,就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媒体,其黄金时段的广告很容易塑造“高档”甚至“奢侈”的广告形象,而不少公款消费追求的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由此可见,这种酒企、央视、公款消费者之间的默契,让社会血管中的“道德血液”进一步被白酒稀释。
中央电视台并非纯粹的商业媒体,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公共媒体,其应该懂得,在商业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要有所取舍。我们并不反对白酒企业投放广告,也不反对央视招标,我们反对的是,央视和大酒企们借“严格控制酒类商业广告”之名,行“抬高门槛、制造垄断”之实!
央视“醉酒”是否助长公款消费我们不知道,但用收视率最高的广告时段宣传“喝酒”,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狂轰乱炸的白酒广告词都“朗朗上口”,他们能成长得更好吗?
央视广告经营管理部副主任何海明对外宣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总额159亿元,比去年增长16亿元,增长率为11%。而据本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本次央视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共投入广告费用高达42亿元,占总额的31%。
事实上,央视并非第一次“醉酒”。
早在2011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向央视豪气砸钱的举动就让外界侧目。在该年127亿元的预售总额中,白酒企业以超过20亿元的中标额,成为央视招标的第一大行业,几大知名酒企分别都在央视砸出了三四亿元的广告费,被媒体笑称为白酒企业“灌醉”央视。
同样,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也离不开财大气粗的白酒企业捧场。该年尽管央视颇具声势地推出“限酒令”,但并未让白酒企业“退烧”,反倒是火上浇油,使白酒企业间对央视广告发布权的争夺更趋激烈。
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总额达143亿元,仅茅台与洋河、剑南春三家白酒企业就投放了6.56亿元,出现了“三杯酒”独霸《新闻联播》黄金时间,为全国观众准点报时的奇观。
央视连续三年“醉酒”,一方面与近年来白酒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央视自己大张旗鼓搞的“限酒令”。
所谓“限酒令”,是指央视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其招标广告时段中,只选定12家实力较强的白酒企业可播出商业广告。除此以外,其他白酒企业在招标时段则只能播出形象广告,并且不得出现“酒瓶”、“酒杯”等。
“限酒令”政策一出,一个“12家”,一个“实力较强”,这样两个规定让整个白酒行业都炸开了锅。有分析人士指出,所谓实力较强,无疑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这一政策看似是要限制白酒企业对消费者的广告引导,但实质却是人为制造白酒广告资源的稀缺,加剧主要白酒企业对央视黄金时段的争夺——换句通俗的话说,央视这一招,即立了“限酒”的牌坊,又得了酒企增加广告投放的好处。
上述分析有明显的数据支持。和2011年的广告招标相比,“限酒令”出台后,同样4个单元中标,2012年广告招标中茅台的中标价增加了近10%。其中茅台斥资4.43亿元、剑南春1.3亿元、洋河0.83亿元,仅三家白酒企业就向央视贡献了6.56亿元。难怪有人感叹:“限酒令”让中小酒类企业进入央视广告的大门逐渐关闭,央视广告招标十八载,已经由“经济晴雨表”变成“豪门盛宴”。
如果是一家商业化媒体“醉酒”,我们无话可说。但是作为国家级公共媒体,央视连续几年“醉酒”、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使其越来越背离了公共媒体的定位,成为一家只追求金钱的“怪兽”。
首先,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电视台吸引企业投放广告本无可厚非,但是,白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过度饮用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酒后驾车便是例子)。而且,招标时段的广告在人群中的到达率很高,如果白酒广告过度,还会让不少未成年人对白酒产和好奇。因此,对白酒广告加以必要的限制,在政策层面是有共识的。
2010年执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就规定,“播出机构应当严格控制酒类商业广告”。但是反观央视“限酒令”,不但没有起到“限酒”的效果,反而向外界透露出酒企的财大气粗,更加大了人们对白酒的认知度和亲近感,并推高白酒的消费总量。
其次,“实力较强”的酒企加大广告投放力度,有助长公款消费之嫌。众所周知,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之所以销售火爆,与公款消费有很大的关系。有人甚至戏言,茅台的价格指数可以作为中国的腐败指数。
而事实上,白酒企业之所以青睐央视,就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媒体,其黄金时段的广告很容易塑造“高档”甚至“奢侈”的广告形象,而不少公款消费追求的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由此可见,这种酒企、央视、公款消费者之间的默契,让社会血管中的“道德血液”进一步被白酒稀释。
中央电视台并非纯粹的商业媒体,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公共媒体,其应该懂得,在商业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要有所取舍。我们并不反对白酒企业投放广告,也不反对央视招标,我们反对的是,央视和大酒企们借“严格控制酒类商业广告”之名,行“抬高门槛、制造垄断”之实!
央视“醉酒”是否助长公款消费我们不知道,但用收视率最高的广告时段宣传“喝酒”,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狂轰乱炸的白酒广告词都“朗朗上口”,他们能成长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