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仅明确地阐明了生活语文内容的源泉,也明确地指出了生活语文教学的宗旨和方向,即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课堂知识的迁移运用,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活语文课堂就要置身生活背景,营造生活气息,创设生活情境,回归生活本质,以生活的姿态开展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激活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可见,学生原有的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陶行知先生曾用“接知如接枝”来比喻经验对个人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培智学生生活经验贫乏和学习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能使这些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的《实用语文》教材以学生生活适应为核心,紧密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选取教育内容,努力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生活所需的实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教材多数内容本身就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素材,如《人行道》(第五册)等生活常识、《父母 儿女》(第六册)等社会伦理、《春节》(第七册)等风俗民情。这类内容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经验,将学生带入一个个典型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但随着年级的增长,教材部分内容有的学科特点较强,有的地方色彩较浓,个别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特别是进入初中段以后,教材体系发生变化(《实用语文》现只对外发行1——12册),内容难度增大,不具有普适性,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有效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的眼光对教材二度开发,合理增删调度,保留那些立足学生经验、符合学生兴趣需要、能用于学生生活的知识内容。那么,就单篇课文来讲,如何在学生经验和教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呢?我认为,寻找贴近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内容是个不错的选择。
将学生经验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生活成为一个整体,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生活过程,一个在生活的原有逻辑和内容上展开和生发的过程。学生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流动,它们在过去的生活中产生,又在当下的学习中得以继续,这种不断丰满和清晰化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经验、提高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中的驿站,是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息息相关的,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充满自然真实、清新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实用语文》以生活逻辑为主线设置学习模块,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基本涵盖了中重度培智学生小学段的需求和意愿。生活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强化感性认识,产生亲近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适应生活。
尽管个别学生的语言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偶尔提醒,但是这段情境所引发的交流,带来的效果无疑是成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发展了语言,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此,语文课不再是空洞的学科知识传授和枯燥的繁琐说教,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同时,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单纯地把生活搬上课堂,而应凸显我们的教学目标,密切关注学生的接受特点,在保证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同时恰到好处地选择、提炼和升华生活,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定向信息,更好地引领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养成实用本领。
三、灵活授课,还原生活课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石。培智学生学习需要不占优势,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兴趣要远大于学习内容。然而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抱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运用单一的授课模式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不能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由此,生活语文课堂要根据培智学生以低级需要为主、缺乏学习动机的特点,改变让学生单向静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设计,营造生活课堂;要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充分采用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诱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生活的姿态开展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立足学生经验,突破学科界限,沟通课堂内外,发掘和利用了培智学生生活世界中那些本真的、原生态的、极富儿童情趣的元素,让教学回归到生活的状态,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语文知识的建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山东省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一、挖掘教材,激活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可见,学生原有的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陶行知先生曾用“接知如接枝”来比喻经验对个人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培智学生生活经验贫乏和学习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能使这些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的《实用语文》教材以学生生活适应为核心,紧密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选取教育内容,努力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生活所需的实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教材多数内容本身就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素材,如《人行道》(第五册)等生活常识、《父母 儿女》(第六册)等社会伦理、《春节》(第七册)等风俗民情。这类内容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经验,将学生带入一个个典型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但随着年级的增长,教材部分内容有的学科特点较强,有的地方色彩较浓,个别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特别是进入初中段以后,教材体系发生变化(《实用语文》现只对外发行1——12册),内容难度增大,不具有普适性,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有效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的眼光对教材二度开发,合理增删调度,保留那些立足学生经验、符合学生兴趣需要、能用于学生生活的知识内容。那么,就单篇课文来讲,如何在学生经验和教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呢?我认为,寻找贴近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内容是个不错的选择。
将学生经验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生活成为一个整体,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生活过程,一个在生活的原有逻辑和内容上展开和生发的过程。学生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流动,它们在过去的生活中产生,又在当下的学习中得以继续,这种不断丰满和清晰化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经验、提高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中的驿站,是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息息相关的,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充满自然真实、清新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实用语文》以生活逻辑为主线设置学习模块,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基本涵盖了中重度培智学生小学段的需求和意愿。生活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强化感性认识,产生亲近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适应生活。
尽管个别学生的语言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偶尔提醒,但是这段情境所引发的交流,带来的效果无疑是成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发展了语言,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此,语文课不再是空洞的学科知识传授和枯燥的繁琐说教,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同时,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单纯地把生活搬上课堂,而应凸显我们的教学目标,密切关注学生的接受特点,在保证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同时恰到好处地选择、提炼和升华生活,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定向信息,更好地引领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养成实用本领。
三、灵活授课,还原生活课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石。培智学生学习需要不占优势,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兴趣要远大于学习内容。然而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抱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运用单一的授课模式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不能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由此,生活语文课堂要根据培智学生以低级需要为主、缺乏学习动机的特点,改变让学生单向静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设计,营造生活课堂;要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充分采用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诱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生活的姿态开展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立足学生经验,突破学科界限,沟通课堂内外,发掘和利用了培智学生生活世界中那些本真的、原生态的、极富儿童情趣的元素,让教学回归到生活的状态,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语文知识的建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山东省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