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增能”:群团组织的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来源 :学习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sou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场域中的角色实践和功能转型,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赋权,以构建群团组织自身的社会治理权。研究发现,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及其政治身份为融入政府治理和获取政治资源奠定了基础,进而激活了群团组织服务动能;群团组织的群众性及其先进性又为组织整合基层社会自治资源、融入基层社会服务阵营提供了便利,促使其得以落实和提升组织服务的专业性。因此,在政府赋权与基层社会赋权的双重逻辑下,须积极探索和实践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增能机制,以促进群团组织改革发展,有效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历史方位、发展特征、发展趋势的总体看法。习近平新时代观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蕴含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其关于当今世界处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表征着全球文明对话秩序正在向新格局转变,昭示着世界文明重心的新转移。其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时代特征的深邃洞察,凸显了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新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政党高层对话、政党多边论坛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清晰地记载着党的文化外交的丰功伟绩。党的文化外交是整个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特色大国外交方式推动国际格局的新构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党的文化外交在推动全球治理上的应对之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外交原则,坚持文化自信的文化外交
深入理解“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需要清晰阐明国家治理“效能命题”提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准确认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预设与现实基础,从迈向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保障高水平安全等方面来系统把握其战略意蕴。立足于“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阶性要求,确保稳步高效、系统持续地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应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要正确研判国家治理环境,并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环境来优化国家治理生态;其次,紧扣国家治理的目标体系,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高效能治理格局;再次,全面提升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主要包括:在理论逻辑上,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在历史逻辑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发挥其战斗力、生产力、软实力功能;在价值逻辑上,从实现“人的解放”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的政治品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新媒体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传播技术的媒介形态和平台。新媒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让信息传播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然而,新媒体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播也存在困境,如没有“把关人”的新媒体传播有可能使红色文化缺乏完整性与权威性,新媒体传播受众层级分类模糊,新媒体传播存在公益性与产业性不平衡、国际化传播不足等问题。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要注重科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关注受众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中,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强化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防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关键取决于该国是否符合法治的评价标准。法治的评价标准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具有主观性、阶级性特点。“良法善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在确定我国“良法善治”评价要素时,一方面要考虑“良法”“法治”“善治”之间的内容交叠,借鉴“良法”与“善治”的评价标准作为“良法善治”评价要素的基础参数;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良法”“法治”“善治”三个概念的独立意义及其之间的内涵差异,不能把“良法”与“善治”的评价标准进行简单叠加直接作为“良法善治”的评价要素。“良法善治”的具体评价要素不仅要契合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间存在耦合共生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指明根本方向,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载体,二者互嵌并耦合于乡村生态治理范式的现代转型中。构建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不仅是实现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引擎,而且是实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现阶段乡村生态治理中仍存在制度体系困境、绿色技术创新困境、生态文化困境与主体参与困境等现实困境,对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构建构成了严峻挑战。
政治领导力是执政党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组织动员党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政党对各种政治力量、政治现象正向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力的“引擎”作用,推进党的建设稳步向前,能够驱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只有政治领导力强,政党才有力量,人民才有方向。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面临一些新挑战:有的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有效防范政治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复杂的外部环境增加防范政治风险的难度。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旗帜鲜明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为人民
打造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凝聚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价值共识至关重要。价值共识凝聚能够达成“人人有责”的社会主体治理自觉,实现“人人尽责”的多元共治合作意愿,助力“人人共享”社会治理取向的最终实现。当前,多元社会思潮聚势涌入与渗透,社会治理各方利益诉求复杂分散,社会协同治理制度有待完善,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价值共识凝聚带来多重考验与压力。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凝聚,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主体价值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治理成果并转化为民生福祉;塑造公共文化形态,提升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