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剪纸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厚的人文内涵著称,虽然它蕴藏深厚的民俗理想和精神祈盼,但是时至今日,剪纸艺术却好似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只能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才能够见到它寥寥的身影,往昔剪纸中那份代表浓浓的吉祥意蕴、寄寓期盼生活美好的意象化语言却变得那么的平淡和无力,同时,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题材陈旧,造型程式化,缺乏现代审美情趣,它题材的局限性,过分的偏重于历史人物的歌颂、教化人伦的作用也成为了导致这种民俗艺术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传统剪纸艺术;商业文明;文化变迁;生活方式;现代审美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早期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名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延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剪纸从远古时期作为巫术祭祀、宗教仪式中的道具,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朝代更跌,剪纸以生动的意象化造型语言、简洁的外形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沁入了古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思考,逐步演变成了歌颂美丽神话传说中的凄美爱情、寄寓宗族兴旺、子孙繁衍的美好理想和祈盼家道殷实富裕等等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要目的视觉载体。剪纸中的意向符号运用简约的造型、流动的线条描述着古老的格言、动听的美丽传说,将中国老百姓的人生体验、人生理想、文化理想与小小的纸片剪贴在一起。在传统民间,每当举行婚丧嫁娶、庆寿延年、招魂送病、迎贺新年等等重要活动时,往往要用大红色和黄色纸张剪刻成各种图案纹样来装饰环境、营造氛围,表达对人生未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在农耕文化背景影响下,古代中国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中对于安居乐业、吉庆祥和等种种理想都寄寓在阴阳组合的平面符号中。
一、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现状
民俗剪纸艺术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产物,它带着深厚的民俗理想和精神祈盼迈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会是个什么样的生存境况呢?剪纸艺术好似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虽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仍然能够见到它寥寥的身影,但是剪纸中那份浓浓的吉祥意蕴、寄寓生活美好的期盼的意象化语言却变得那么的平淡和无力,这种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多重政治因素,历史原因引发了现代中国人在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发生的陡然的转变,自文革以后的新青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由知之甚少到淡漠甚至弃之不用的地步。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引导下,便导致了承载丰厚民俗文化内涵的视觉载体——剪纸艺术也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逐步的走入了边缘化。
(一)文化冲击,民俗意识淡薄
自1864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文明在自然科学、原子物理化学、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研究和理论实踐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急剧转化,高效率的机械生产对于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西方消费社会产生的各种文化、思想问题得到了渐进式的解决。在对待各种艺术思潮和文化意识形态上养成了较为理智的态度。而对于改革开放才几十年,刚刚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中国,怎样去对待传统文化呢?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对待传统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翻开报纸看看每年政府的GDP数据报告,一片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物质崇拜、西方崇拜成为现代了国人极度热恋的文化主题,新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全国蔓延开来,西方物质崇拜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消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幢幢高耸入云端的现代主义摩天大楼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上破土动工起来,中国老百姓完全沉浸在全新的西方生活方式中,什么马赛公馆、东方威尼斯之夏、普罗旺斯之夜等主流话题已经把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迷恋发挥到了变态的地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催生了新的生活理念,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各种装饰风格、陈设物品也逐步走向了一种摒弃的态度,由此推论,对于剪纸艺术中的意象化造型语言就更不用去说会把它当作一种寄托理想、寄寓美好期盼的精神文化载体了。现代人的传统民俗意识淡薄,现代化的便利重塑了大众的新型生活观念,也带来了大众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继承的冷淡态度,成为了伴随剪窗花、传统节庆的祭祀仪式、张贴吉祥年画等生活习俗而孕育出来的视觉载体延续下去的致命威胁。
(二)题材陈旧,造型程式化,缺乏现代审美情趣
民俗剪纸艺术作为农耕文化遗留的民俗文化,对于远古农耕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输出、寄托百姓的美好愿望、祈福宗族兴盛、宣扬封建人伦、父慈子孝、子孙繁衍等等精神文化方面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正是由于它题材的局限性,造型程式化,过分的偏重于历史人物的歌颂、教化人伦的作用也成为了导致这种民俗艺术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剪纸艺术中体现出的对于远古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充满了浓郁的民俗乡土气息,它根植于滋生万物的乡间田野,远离了现代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造成了中国人对于传统采取了一种迫不及待甩开的态度。现代中国人对于审美的需求已经变得复杂和混乱不堪,一味的追求西方的审美情趣,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于好的、正确的东西的判断力,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已经逐步被西方意识形态所左右,求新、求异成为了当今的主流艺术审美需求。
二、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生存危机
据相关调查,至今也就只有仍处在边远山区的农妇们继续保留着民俗剪纸文化的传承,而且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只是在重复宣扬农耕时代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宗族观,新的题材、新的设计手法极度的匮乏。创新能力薄弱,造型程式化,缺乏现代艺术审美特点,使传统民俗艺术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今能去消费剪纸的人也至多是为了婚宴能更加彰显喜庆氛围的目的,双喜、鸳鸯等符号才能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或是祭祀活动所必须购买的道具;品味甚佳的人还能在家中装裱几幅百寿图作为回忆一下那已经逐渐逝去的历史文化韵味这已经是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正面保护了。因为现代人已不再过多的需要通过这种图腾符号的精神寄托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心灵祈盼了,诸如鱼戏莲花、连生贵子、榴开百子这些剪纸符号,无论从意象造型语言和民俗内涵上都已经被完全看作了旧社会意识形态的落后产物,现代人哪里还需要这些对于生殖、子嗣繁衍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啊!市面上能买到的剪纸作品也仍旧是那些千古不变十二生肖图像,教化人伦的孔孟老庄讲学图、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而且,本土设计师在运用传统造型元素上也缺乏深度的认知,往往落入浅表的、貌合神离的低层次的形态组装之中,仍然难以摆脱浓郁的乡土韵味,使得本来就边缘化的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利用价值更加显得苍白乏力。如何从民俗文化语言中提炼出是现代审美韵味,锻造出属于本土时尚的新民族图形成为当下设计师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设计创新、文化传播问题。
三、结语
各世界民族文化差异的消失,将是全世界的损失。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本源和基础。在我国民间艺术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扬、传承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去它,就会松动甚至垮塌民族文化的基础,失去自己的文化。如果忽视文化缺失,任由强势文化的浸染,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类的民族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有把民族的内容如感情、自尊、自强以及历史文化经验等。正如此,我们才可能将中国民间剪纸和波兰剪纸区分开来。
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中丰厚的人文内涵寄托于这些民俗文化视觉载体之上,它传递出人类对于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和理解,它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它为国人开启了寻找精神家园的大门,它们是一部鲜活的历史长篇巨著,记录了远古人类从懵荒年代一路走来所趟过的辛酸历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形式,而且要不断深化对这种活态文化的认识,重新激发民俗艺术的生命力,让民族的精神血液继续鲜活的流淌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传统民俗剪纸艺术在进入到繁荣的商业社会里所遇到的种种生存延续问题,是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逐步边缘化以至于消亡的危险信号,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文化、传统视觉语言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对待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上应该保持更加冷静理智的思考。
作者简介:邱灵,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
关键词:传统剪纸艺术;商业文明;文化变迁;生活方式;现代审美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早期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名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延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剪纸从远古时期作为巫术祭祀、宗教仪式中的道具,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朝代更跌,剪纸以生动的意象化造型语言、简洁的外形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沁入了古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思考,逐步演变成了歌颂美丽神话传说中的凄美爱情、寄寓宗族兴旺、子孙繁衍的美好理想和祈盼家道殷实富裕等等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要目的视觉载体。剪纸中的意向符号运用简约的造型、流动的线条描述着古老的格言、动听的美丽传说,将中国老百姓的人生体验、人生理想、文化理想与小小的纸片剪贴在一起。在传统民间,每当举行婚丧嫁娶、庆寿延年、招魂送病、迎贺新年等等重要活动时,往往要用大红色和黄色纸张剪刻成各种图案纹样来装饰环境、营造氛围,表达对人生未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在农耕文化背景影响下,古代中国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中对于安居乐业、吉庆祥和等种种理想都寄寓在阴阳组合的平面符号中。
一、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现状
民俗剪纸艺术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产物,它带着深厚的民俗理想和精神祈盼迈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会是个什么样的生存境况呢?剪纸艺术好似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虽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仍然能够见到它寥寥的身影,但是剪纸中那份浓浓的吉祥意蕴、寄寓生活美好的期盼的意象化语言却变得那么的平淡和无力,这种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多重政治因素,历史原因引发了现代中国人在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发生的陡然的转变,自文革以后的新青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由知之甚少到淡漠甚至弃之不用的地步。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引导下,便导致了承载丰厚民俗文化内涵的视觉载体——剪纸艺术也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逐步的走入了边缘化。
(一)文化冲击,民俗意识淡薄
自1864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文明在自然科学、原子物理化学、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研究和理论实踐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急剧转化,高效率的机械生产对于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西方消费社会产生的各种文化、思想问题得到了渐进式的解决。在对待各种艺术思潮和文化意识形态上养成了较为理智的态度。而对于改革开放才几十年,刚刚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中国,怎样去对待传统文化呢?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对待传统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翻开报纸看看每年政府的GDP数据报告,一片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物质崇拜、西方崇拜成为现代了国人极度热恋的文化主题,新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全国蔓延开来,西方物质崇拜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消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幢幢高耸入云端的现代主义摩天大楼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上破土动工起来,中国老百姓完全沉浸在全新的西方生活方式中,什么马赛公馆、东方威尼斯之夏、普罗旺斯之夜等主流话题已经把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迷恋发挥到了变态的地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催生了新的生活理念,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各种装饰风格、陈设物品也逐步走向了一种摒弃的态度,由此推论,对于剪纸艺术中的意象化造型语言就更不用去说会把它当作一种寄托理想、寄寓美好期盼的精神文化载体了。现代人的传统民俗意识淡薄,现代化的便利重塑了大众的新型生活观念,也带来了大众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继承的冷淡态度,成为了伴随剪窗花、传统节庆的祭祀仪式、张贴吉祥年画等生活习俗而孕育出来的视觉载体延续下去的致命威胁。
(二)题材陈旧,造型程式化,缺乏现代审美情趣
民俗剪纸艺术作为农耕文化遗留的民俗文化,对于远古农耕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输出、寄托百姓的美好愿望、祈福宗族兴盛、宣扬封建人伦、父慈子孝、子孙繁衍等等精神文化方面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正是由于它题材的局限性,造型程式化,过分的偏重于历史人物的歌颂、教化人伦的作用也成为了导致这种民俗艺术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剪纸艺术中体现出的对于远古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充满了浓郁的民俗乡土气息,它根植于滋生万物的乡间田野,远离了现代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造成了中国人对于传统采取了一种迫不及待甩开的态度。现代中国人对于审美的需求已经变得复杂和混乱不堪,一味的追求西方的审美情趣,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于好的、正确的东西的判断力,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已经逐步被西方意识形态所左右,求新、求异成为了当今的主流艺术审美需求。
二、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生存危机
据相关调查,至今也就只有仍处在边远山区的农妇们继续保留着民俗剪纸文化的传承,而且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只是在重复宣扬农耕时代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宗族观,新的题材、新的设计手法极度的匮乏。创新能力薄弱,造型程式化,缺乏现代艺术审美特点,使传统民俗艺术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今能去消费剪纸的人也至多是为了婚宴能更加彰显喜庆氛围的目的,双喜、鸳鸯等符号才能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或是祭祀活动所必须购买的道具;品味甚佳的人还能在家中装裱几幅百寿图作为回忆一下那已经逐渐逝去的历史文化韵味这已经是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正面保护了。因为现代人已不再过多的需要通过这种图腾符号的精神寄托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心灵祈盼了,诸如鱼戏莲花、连生贵子、榴开百子这些剪纸符号,无论从意象造型语言和民俗内涵上都已经被完全看作了旧社会意识形态的落后产物,现代人哪里还需要这些对于生殖、子嗣繁衍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啊!市面上能买到的剪纸作品也仍旧是那些千古不变十二生肖图像,教化人伦的孔孟老庄讲学图、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而且,本土设计师在运用传统造型元素上也缺乏深度的认知,往往落入浅表的、貌合神离的低层次的形态组装之中,仍然难以摆脱浓郁的乡土韵味,使得本来就边缘化的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利用价值更加显得苍白乏力。如何从民俗文化语言中提炼出是现代审美韵味,锻造出属于本土时尚的新民族图形成为当下设计师亟待研究和探索的设计创新、文化传播问题。
三、结语
各世界民族文化差异的消失,将是全世界的损失。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本源和基础。在我国民间艺术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扬、传承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去它,就会松动甚至垮塌民族文化的基础,失去自己的文化。如果忽视文化缺失,任由强势文化的浸染,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类的民族文化就会失去自己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有把民族的内容如感情、自尊、自强以及历史文化经验等。正如此,我们才可能将中国民间剪纸和波兰剪纸区分开来。
传统民俗剪纸艺术中丰厚的人文内涵寄托于这些民俗文化视觉载体之上,它传递出人类对于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和理解,它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它为国人开启了寻找精神家园的大门,它们是一部鲜活的历史长篇巨著,记录了远古人类从懵荒年代一路走来所趟过的辛酸历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形式,而且要不断深化对这种活态文化的认识,重新激发民俗艺术的生命力,让民族的精神血液继续鲜活的流淌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传统民俗剪纸艺术在进入到繁荣的商业社会里所遇到的种种生存延续问题,是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逐步边缘化以至于消亡的危险信号,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文化、传统视觉语言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对待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上应该保持更加冷静理智的思考。
作者简介:邱灵,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