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悼亡词在先秦时早已有之,但在抒写心声上,纳兰词却胜人一筹。纳兰悼亡之作源自生活,主要是写给妻子卢氏的,其数量之多,为历代之冠,从潘岳《悼亡诗》三首,到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锦瑟》、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等,总和不及纳兰悼亡词多,且情真意切,后来居上。这与他自身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密切相关。纳兰性德认为,创作应直抒性灵,毫无矫饰,应该像“流泉鸣咽,行止随时;天籁噫嘘,洪纤应节”。他的悼亡词真纯深婉,凄美伤情。“‘悼亡’乃人之一生特定遇见的事,非人为可以炮制;所以,悼亡词固可感人心哀。”《金缕曲》是纳兰悼亡词中最具代表的一首。
  人鬼殊途,故只能借梦境一抒相思之情,这一点,众多学者都有研究,“纳兰的悼亡词多用梦的形式,在梦境中抒发对妻子的深情怀念以及渴望挣脱尘世的高洁性情——以大量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其悲喜交融的复杂心境——以象征美好爱情的物象反衬自己形单影只的情感失落。”妻死三年,仿佛大梦一场,惨痛的现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却只盼望能知道妻子在阴间过得可好,由生前恩爱,转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词人终夜辗转反侧,睹物思人,而于事无补,只好盼望来生能与她结个长久的知己。“词意悲切,而不假修饰,只如家常相对,倾诉衷肠。其一往情深、哀不自胜之处,感人至深。”全文没有生僻冷傲的词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深深地将一片离情跃然于纸上。
  “纳兰,其词可谓一字一泪,哀痛欲绝;其情则缠绵悱恻,清明如水,以其天生所禀赋的一份纤柔善感的词心,无待于这些强烈的外加质素,而自我完成了一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这一点在他众多悼亡词中都有体现。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很大成份上是以情来观照和审视自然界和社会人生,尤其是他从妻子的早逝体验到现实的痛苦和生命的忧患,于是在他生命的意识里充满着一种悲忧与哀怨的情调,这与他的贵公子的身份殊不相符。有人甚至断言,他的词之所以充满凄婉之音,是因为妻子早逝的缘故。其实并不尽然。纳兰性德才华横溢,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识见,也有远大的抱负。
   纳兰词浓郁的伤感情绪, 似乎同词人显贵的出身、顺利的宦途及康熙朝蒸蒸日上的国运不相协调, 但文学艺术毕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词人个人遭遇打下的烙印,他的悼亡词中也显露出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现实生活是其感伤之源,人生苦闷和存在的悲哀合成了他的悲剧情结。”
  纳兰性德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 富贵功名, 唾手可得。他虽然当上一等侍卫, 可是说到底无非还是皇帝的仆人, 刘德鸿先生在他的书中写到:“侍卫处处体察皇帝的意图行事,宛若奴仆家丁的职责和对皇帝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在人身上的依附性,则无异于给他套上了金枷玉锁,是他无法摆脱而又难以忍受的。”就连纳兰本人也曾给他的挚友张纯修写信说,自己“鄙性爱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秀肠。仆本疏庸,哪能堪此!”这样的生活给纳兰带来了无尽的苦恼。且“伴君如伴虎”,这样的职位看似风光却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并且作为侍卫, 跟皇帝到处东奔西走,旅程的艰辛使他心力交瘁, 病魔缠身。在漫长的天涯行役中, 纳兰消磨了青春, 荒废了事业,行役虽然艰苦, 却比不上岁月的流逝更令人胆寒, 何况前程渺茫, 命运未卜。可是更为重要的是纳兰性德在现实中始终没有找到足以让他施展才能的报国之门。御前侍卫,风光无限,可那并不是他想要的。
  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纳兰早已心字成灰了,高强红瓦像牢笼一样禁锢了纳兰的思想和感情, 怨愤和痛苦充盈胸腹。但他不能也不敢公开表露自己的心迹, 只好以词代言、长歌当哭, 聊且排解无边的忧愤! 在悼亡爱妻的同时,也为自己无力反抗的命运悲叹。正是因为纳兰词包含了他对生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也使得他的词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命运感慨的情绪的激烈与平静在他不同时段的悼亡词中各有体现,青年时激切凄厉,到纳兰晚期, 他的悼亡作语气已变得异乎寻常地平淡和沉静。
  综其一生,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笑;他始终以悲眼观物,生活在与所处环境产生的尖锐矛盾的夹缝之中,他把这种对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重重融合在词作中。 纳兰悼亡词就是这一悲剧性的产物。词主乎情,它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去表现和干预现实,但是词人之情又是一定时代下的产物,词人真实的抒情,也就将时代信息暗暗透露,将时代的生活作了折光的反映,所以纳兰词之无限低徊,无边怅惋,其无终的幽怨和无尽的伤感,也是他所生活时代的一种曲折反映。
  清代词坛中兴是短暂的,纳兰是当时词坛的主将,他的悼亡词真纯深婉,凄美哀伤,为丰富悼亡文学作出了贡献。它不仅表达了纳兰性德与卢氏之间个人的真挚爱情,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深处封建王朝末世的贵族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慨。
其他文献
和学生家长聊天时,我常常问:“孩子在家会看课外书吗?” 家长不无感慨地说:“哪有时间呀,作业都做不完。”是啊,对付课内知识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增长课外知识?可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枯燥、片面的课本内容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应该有更有趣、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但是,当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分析:   一、课外阅读观状分
期刊
中学语文的诗歌教材,在整个结构布局上对古今中外的重要诗歌现象和重要作品进行了选定,并从基本文学常识上进行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系统的介绍,虽然对学生的要求还没有上升到诗歌理论的掌握,只要求对诗歌现象所涉及的背景、技巧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一些基本的理解,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诗歌及其诗歌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本质和本真。本文力求通过对闻一多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作品,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掌握语言运用规范,逐步地由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提倡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充分依托
期刊
点题篇:立根原在材料中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天,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在它的想象中,屋顶有绝佳的风景,于是开始沿着墙壁往上攀爬。在太阳和春风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么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落。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郁郁葱葱的绿叶,高兴的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
期刊
“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已逾十年。在这十几年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意识、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开始清楚的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人地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有个性特点的人。既然是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积淀:积淀人格魅力、积淀各类知识、积淀教学理论和技能,在稳中求变,有所适应。   一、积淀人格魅力   语文教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大量的实践证明,在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感觉到,面对一棵棵如幼苗般的学生,我们除了给予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外,还需正其形、树其德,先学做人,再谈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大写的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而班主任对孩子的教育与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可以成就一批孩子,一个不负责任的班主任,则可能使很多孩子抱憾终身,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则必须
期刊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专为“读书”而确定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有一些惭愧,因为作为语文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悦读”。  工作近六年的我,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都会坐在电脑前苦苦思索,也许我该做些什么?  我个人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悦读”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探索。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期刊
人世间,有一种举动总能感人,并持久地留在人们心中,那就是善良的举动,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善良的人,他们的言行充满善意、温暖和关怀,能感动他人,传递给他人,提升自身及他人的人生境界。在文学作品中,那些善良的人物形象,总是扎根于每位读者的心灵深处,令人震撼。   窦娥是元代杰出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这位备受中国封建社会迫害的典型代表,尽管她一生短暂而痛苦,但她的所作所为可谓“感天动
期刊
一、各个部分大同小异,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1.现代文阅读。新课标卷用议论文阅读代替了全国卷的科技文阅读,因为它是本试卷的第一题,为了让考生容易上手、消除对高考的恐惧心理,所以命题的形式全是客观题、讨论的主题多为考生所熟悉、内容的表述也比较平易。注重考查信息筛选与分析整合的能力。  2.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所选材料均为课外的人物传记和文言散文。考查范围涉及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意义、18个虚
期刊
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而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环节展开。    一、坚持以课本为主,辅以课外读物,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语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人如果仅具有课本知识,显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