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理论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成三大部分,探讨了和諧社会构建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和谐社会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长期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始终围绕着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使有些内容中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也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培养大学生成为“生态人”的效果。
一、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让受教育者知晓生态的重要价值,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
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马克思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对人们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他人、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和滞后性,是影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该不断发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个方面,有关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微乎其微,虽有所涉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解读,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但并没有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以及现代哲学、伦理学、环境教育学等方面科学的方法与成果,并没有形成针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完整的教育内容。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在和谐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凸显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强调当前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针对现状的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现实客观依据。因此,关于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分别可以从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内容、改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式以及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优势三方面来进行。
当前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得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来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关于生态基本知识、生态意识、生态型教育内容等方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思维,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生态基本知识
加强生态基本知识的灌输。一是生态知识的普及。当前在缺乏生态科学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产生足够的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其实也是人们在了解生态问题后所获得的一个理性态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普及生态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法律法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等重要内容,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之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为了克服一系列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征服、支配自然向与其协调发展的转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将资源观、经济观、消费观和道德观的教育相结合进行。要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不能仅仅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要统筹兼顾,特别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树立“绿色经济”的观念。
第二,生态意识
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以使教育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观念上,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一个社会,其公众的生态意识的高低,是反映这个社会生态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这也是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因此,要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就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其次,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摒弃旧有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再次,要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的教育,使之真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负责。
第三,生态型教育内容
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必须拓展生态型教育内容。具体来说: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突出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殊优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这些公共必修课是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第三章中提及要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章社会公德提及了保护环境,教育者均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法律部分教学中要注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讲,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来强化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生态价值观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基础,能使生态价值观教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任福全,王扬.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1-75.
[2]杨然.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1:91-92.
[3]杜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06:53-5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和谐社会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长期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始终围绕着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使有些内容中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也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培养大学生成为“生态人”的效果。
一、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让受教育者知晓生态的重要价值,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
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马克思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对人们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他人、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和滞后性,是影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该不断发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个方面,有关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微乎其微,虽有所涉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解读,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但并没有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以及现代哲学、伦理学、环境教育学等方面科学的方法与成果,并没有形成针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完整的教育内容。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在和谐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凸显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强调当前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针对现状的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现实客观依据。因此,关于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分别可以从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内容、改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式以及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优势三方面来进行。
当前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得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来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关于生态基本知识、生态意识、生态型教育内容等方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思维,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生态基本知识
加强生态基本知识的灌输。一是生态知识的普及。当前在缺乏生态科学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产生足够的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其实也是人们在了解生态问题后所获得的一个理性态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普及生态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法律法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等重要内容,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之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为了克服一系列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征服、支配自然向与其协调发展的转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将资源观、经济观、消费观和道德观的教育相结合进行。要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不能仅仅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要统筹兼顾,特别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树立“绿色经济”的观念。
第二,生态意识
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以使教育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观念上,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一个社会,其公众的生态意识的高低,是反映这个社会生态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这也是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因此,要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就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其次,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摒弃旧有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再次,要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的教育,使之真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负责。
第三,生态型教育内容
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必须拓展生态型教育内容。具体来说: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突出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殊优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这些公共必修课是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第三章中提及要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章社会公德提及了保护环境,教育者均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法律部分教学中要注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讲,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来强化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生态价值观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基础,能使生态价值观教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任福全,王扬.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1-75.
[2]杨然.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1:91-92.
[3]杜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0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