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小学陶笛教学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3+1陶笛分级课程”,其中包含“小乐器进课堂”的普及教学、校本课程、学生社团三级课程和一个线上课程,每级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竞争机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陶笛的内动力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陶笛教学;课程开发
按照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学校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制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据小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工作,促使社团建设,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应组建学生社团。
根据以上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陶笛教学为主要内容的“3+1分级课程”,即“小乐器进课堂”的普及教学、校本课程、学生社团三级课程和一个线上课程。该课程含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级竞争评价方案,有助于形成层层递进的梯队教学模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陶笛的内动力。近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更加突显了自身的优势,为了实施“停课不停学”的陶笛教学活动,在“乐舞飞歌”微信音乐平台上开发了“陶笛线上教学”的相关内容,相信对陶笛教学的良性循也会有所帮助。
为了使陶笛社团能够在小学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环和发展,“3+1陶笛分级课程的构建,显得更加有必要,虽然万事开头难,但要想把一门课程形成自己的体系,还需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实践,形成一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体系。
(一)明確各级课程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点——校本课程(种子学生)
在“点”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拔“种子学生”。对于没有开设校本课程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形结合的形式进行选拔。一方面,通过“杯子节奏”进行身体协调能力的实践检验,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节奏能力,还可以更好的看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两种能力对学生学习乐器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通过简单的识谱读唱,掌握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这一点也同样很重要。陶笛和唱歌不一样,不需要太过于看中嗓音条件,但是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力还是应当具备的。
种子学生组成了校本课程的学生团队,每周进行一至两次陶笛校本课程教学,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设置“小小演奏家”的陶笛演奏环节,让种子学生在班集体进行表演和展示,演奏形式是跟着音乐伴奏吹奏陶笛乐曲,这样,就为每个班集体对陶笛艺术氛围的熏陶,提前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线——全年级普及教学(小乐器进课堂)
全年级普及教学是陶笛校本课程的升华阶段,也是开设陶笛校本课程的最终落脚点,让全年级学生都能学习一门乐器,不仅能学有所获,还能学有所用。全年级普及教学的时候,不像校本课程那么简单,需要对全年级几个,甚至十几个班级和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培优补差两个方面。
一方面,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纪律好坏直接影响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一些音乐老师认为:班级学生多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但是,只要转换一下观念,这个劣势也可能变成优势,例如:为了能让每个班的学生知己知彼,教师用几张A4纸粘连在一起,用磁铁将其吸附在黑板上,每张纸上记录一个班级所得荣誉,每次上课对纪律表现好的班级进行“小小音乐家”勋章的奖励,这样每个班的学生不但能看到自己班级的表现情况,也能了解其他班级的表现,有助于提升班集体的自律性。通过该方法的实践,成功将班级数量多的劣势直接转化为优势,音乐老师上课也不必再为课堂纪律浪费太多教学时间了。
另一方面,培优补差的评价管理。培优补差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全年级陶笛吹奏的平均水平,避免出现优等生越来越优秀,学困生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对于陶笛而言,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针对班里个别不会吹奏的孩子,师徒结队无疑是个培优补差的好办法。一个优秀的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辅导和提高的学生,课下进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陶笛演奏练习,如果下节课,需要帮助的孩子学会吹奏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给予一定的个人奖励,所对应的师傅奖励更多,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都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奖励机会,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主动提出来要给某些孩子进行课下辅导,以便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过程性奖励。
(3)第三阶段:面——陶笛社团
陶笛社团是学校陶笛教学建构中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作为教学形式中上层建筑,需要有陶笛社团、陶笛社区和普及教育作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根基更加稳固。进入陶笛社团的学生将会拥有很多优势和特权。陶笛社团成员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展示交流活动,除此之外,在音乐课堂中,还可以享受其他的奖励和特权,比如在师徒结队中,陶笛社团的队员可以担任师傅的角色,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扶持,不但增加了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陶笛的教学与辅导,当师傅听到徒弟某个地方演奏出现问题时,师傅自己在演奏的时候一定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大大提高了师傅自身的自我纠错能力。
陶笛社团之所以被称之为“面”,是因为社团队员可以是全校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只要对陶笛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但是必须要顺利通过社团考核,才可以成为陶笛社团的一员,这样一来,全校每个班级的“种子学生”也就应运而生了,再将这些种子播撒到每个班级,让陶笛的艺术之花得以在每个班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久以往,便形成一个陶笛教学的良性循环,然而在这个循环中,“点、线、面”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顺序不可颠倒,一旦颠倒就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甚至是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4)第四阶段:线上教学
近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更加突显了自身的优势,打破了乐器学习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虽说乐器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只是小众课程,但乐器的线上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为实施“停课不停学”的陶笛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利用“乐舞飞歌”微信音乐平台的图文信息功能,开发“陶笛线上教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实现了学有所用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每周上传的陶笛演奏视频作业,为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档案,形成过程性资料,以便通过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最终选出表现较好的学生,参与线上陶笛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真谛,还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最后,成为课堂陶笛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当学生在家需要复习和预习陶笛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参考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分析和说明,在实际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们传道受业,更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去学习陶笛,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学一门特长有什么用,顶多就是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如果孩子学一门乐器是为了考试,那么等考试结束后,孩子一定再也不想演奏这个乐器了,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找不到再继续学习的理由了。正常的孩子应该是将乐器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先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再考虑学这个是为了做什么,比如可以参加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者是可以演奏乐器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最后在由自己去决定要不要学有所成,如果不是这样的顺序,那么乐器的学习一定是一个痛苦不堪的过程和经历。
(二)完善各级课程的竞争机制
陶笛教学评价中的竞争机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当全年级或全校都开设陶笛课程的时候,教学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只是食物,而从内部打开才是生命”,各级课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制定相应的竞争机制。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选拔演奏陶笛的佼佼者,给予“陶笛之星”的荣誉,参与线上教学视频的视频录制;在普及教学中,可以设计陶笛成长档案册,每个学生通过成长档案册,档案册共有十个关卡,每通过一关,就把打印的乐谱粘贴在闯关页面,记录自己所闯关成功的演奏曲目,熟知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陶笛社团中,可以引导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公益性的展示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种竞争机制的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使学生在陶笛学习中不仅能“学有所获”,还能体验到“学有所用”和“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三)建立各级课程的电子档案
为了了解各级课程中,每位學生的过程性学习情况,电子档案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将每次课后学生在微信群或钉钉群内,提交的演奏视频作业进行归纳整理,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中包含每次作业的视频,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所有作业制作成每篇,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过程性学习就有了更加详细的记录,方便进行教学反馈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3+1陶笛分级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各级课程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还完善了陶笛教学在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梯队建设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竞争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陶笛教学凝聚了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结晶和精华。陶笛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陶笛教学自身内在的文化价值。在强调和弘扬本民族器乐教学的同时,学生们更加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以便能够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充满竞争性的社会生活中,审美价值观的日益转变,对陶笛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陶笛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鼓励创新;不但要关注传承,更要注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姚莎莎.?十二孔陶笛初级课程.
关键词:小学;陶笛教学;课程开发
一、构建“3+1陶笛分级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按照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学校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制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据小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工作,促使社团建设,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应组建学生社团。
根据以上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陶笛教学为主要内容的“3+1分级课程”,即“小乐器进课堂”的普及教学、校本课程、学生社团三级课程和一个线上课程。该课程含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级竞争评价方案,有助于形成层层递进的梯队教学模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陶笛的内动力。近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更加突显了自身的优势,为了实施“停课不停学”的陶笛教学活动,在“乐舞飞歌”微信音乐平台上开发了“陶笛线上教学”的相关内容,相信对陶笛教学的良性循也会有所帮助。
为了使陶笛社团能够在小学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环和发展,“3+1陶笛分级课程的构建,显得更加有必要,虽然万事开头难,但要想把一门课程形成自己的体系,还需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实践,形成一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体系。
二、“3+1陶笛分级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明確各级课程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点——校本课程(种子学生)
在“点”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拔“种子学生”。对于没有开设校本课程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形结合的形式进行选拔。一方面,通过“杯子节奏”进行身体协调能力的实践检验,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节奏能力,还可以更好的看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两种能力对学生学习乐器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通过简单的识谱读唱,掌握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这一点也同样很重要。陶笛和唱歌不一样,不需要太过于看中嗓音条件,但是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力还是应当具备的。
种子学生组成了校本课程的学生团队,每周进行一至两次陶笛校本课程教学,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设置“小小演奏家”的陶笛演奏环节,让种子学生在班集体进行表演和展示,演奏形式是跟着音乐伴奏吹奏陶笛乐曲,这样,就为每个班集体对陶笛艺术氛围的熏陶,提前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线——全年级普及教学(小乐器进课堂)
全年级普及教学是陶笛校本课程的升华阶段,也是开设陶笛校本课程的最终落脚点,让全年级学生都能学习一门乐器,不仅能学有所获,还能学有所用。全年级普及教学的时候,不像校本课程那么简单,需要对全年级几个,甚至十几个班级和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培优补差两个方面。
一方面,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纪律好坏直接影响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一些音乐老师认为:班级学生多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但是,只要转换一下观念,这个劣势也可能变成优势,例如:为了能让每个班的学生知己知彼,教师用几张A4纸粘连在一起,用磁铁将其吸附在黑板上,每张纸上记录一个班级所得荣誉,每次上课对纪律表现好的班级进行“小小音乐家”勋章的奖励,这样每个班的学生不但能看到自己班级的表现情况,也能了解其他班级的表现,有助于提升班集体的自律性。通过该方法的实践,成功将班级数量多的劣势直接转化为优势,音乐老师上课也不必再为课堂纪律浪费太多教学时间了。
另一方面,培优补差的评价管理。培优补差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全年级陶笛吹奏的平均水平,避免出现优等生越来越优秀,学困生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对于陶笛而言,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针对班里个别不会吹奏的孩子,师徒结队无疑是个培优补差的好办法。一个优秀的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辅导和提高的学生,课下进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陶笛演奏练习,如果下节课,需要帮助的孩子学会吹奏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给予一定的个人奖励,所对应的师傅奖励更多,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都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奖励机会,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主动提出来要给某些孩子进行课下辅导,以便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过程性奖励。
(3)第三阶段:面——陶笛社团
陶笛社团是学校陶笛教学建构中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作为教学形式中上层建筑,需要有陶笛社团、陶笛社区和普及教育作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根基更加稳固。进入陶笛社团的学生将会拥有很多优势和特权。陶笛社团成员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展示交流活动,除此之外,在音乐课堂中,还可以享受其他的奖励和特权,比如在师徒结队中,陶笛社团的队员可以担任师傅的角色,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扶持,不但增加了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陶笛的教学与辅导,当师傅听到徒弟某个地方演奏出现问题时,师傅自己在演奏的时候一定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大大提高了师傅自身的自我纠错能力。
陶笛社团之所以被称之为“面”,是因为社团队员可以是全校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只要对陶笛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但是必须要顺利通过社团考核,才可以成为陶笛社团的一员,这样一来,全校每个班级的“种子学生”也就应运而生了,再将这些种子播撒到每个班级,让陶笛的艺术之花得以在每个班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久以往,便形成一个陶笛教学的良性循环,然而在这个循环中,“点、线、面”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顺序不可颠倒,一旦颠倒就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甚至是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4)第四阶段:线上教学
近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更加突显了自身的优势,打破了乐器学习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虽说乐器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只是小众课程,但乐器的线上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为实施“停课不停学”的陶笛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利用“乐舞飞歌”微信音乐平台的图文信息功能,开发“陶笛线上教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实现了学有所用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每周上传的陶笛演奏视频作业,为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档案,形成过程性资料,以便通过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最终选出表现较好的学生,参与线上陶笛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真谛,还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最后,成为课堂陶笛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当学生在家需要复习和预习陶笛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参考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分析和说明,在实际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们传道受业,更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去学习陶笛,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学一门特长有什么用,顶多就是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如果孩子学一门乐器是为了考试,那么等考试结束后,孩子一定再也不想演奏这个乐器了,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找不到再继续学习的理由了。正常的孩子应该是将乐器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先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再考虑学这个是为了做什么,比如可以参加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者是可以演奏乐器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最后在由自己去决定要不要学有所成,如果不是这样的顺序,那么乐器的学习一定是一个痛苦不堪的过程和经历。
(二)完善各级课程的竞争机制
陶笛教学评价中的竞争机制,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当全年级或全校都开设陶笛课程的时候,教学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只是食物,而从内部打开才是生命”,各级课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制定相应的竞争机制。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选拔演奏陶笛的佼佼者,给予“陶笛之星”的荣誉,参与线上教学视频的视频录制;在普及教学中,可以设计陶笛成长档案册,每个学生通过成长档案册,档案册共有十个关卡,每通过一关,就把打印的乐谱粘贴在闯关页面,记录自己所闯关成功的演奏曲目,熟知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陶笛社团中,可以引导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公益性的展示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种竞争机制的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使学生在陶笛学习中不仅能“学有所获”,还能体验到“学有所用”和“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三)建立各级课程的电子档案
为了了解各级课程中,每位學生的过程性学习情况,电子档案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将每次课后学生在微信群或钉钉群内,提交的演奏视频作业进行归纳整理,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中包含每次作业的视频,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所有作业制作成每篇,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过程性学习就有了更加详细的记录,方便进行教学反馈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3+1陶笛分级课程体系”的意义
“3+1陶笛分级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各级课程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还完善了陶笛教学在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梯队建设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竞争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陶笛教学凝聚了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结晶和精华。陶笛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陶笛教学自身内在的文化价值。在强调和弘扬本民族器乐教学的同时,学生们更加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以便能够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充满竞争性的社会生活中,审美价值观的日益转变,对陶笛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陶笛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鼓励创新;不但要关注传承,更要注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姚莎莎.?十二孔陶笛初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