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传统“和文化”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要件,也是贯穿于中华传统文明发展当中的一条主线,在传统社会中作用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维护中国文明传承的重要因子,和文化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当中,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和为贵的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由这两个维度切入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有利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和”文化;天人合一;和为贵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文化体系,主要表现于本体论和价值伦两个层面,就本体论层面而言,“和”是一种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也是古人宇宙观的承载。将“和”的法则投射到人类社会当中是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体现,人类社会当中和的实质是在人自我身心调和的基础上,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经由某种共性而产生联系而实现共同沟通,相互交融,相互运动的形式。“和”文化在传统社会中作用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维护中国文明传承的重要因子。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时代,面积广阔,历史悠长,虽也有过分裂与纷争,能在数千年时间内大部分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以和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直接的联系。
  1 概说“和”文化
  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的集中体现,相比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西方文明,中国人相信只有保持人与人、人与天地的和平共处,才能更好的减少对立冲突的产生。“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与金文当中,将“和”上升到理念层次的的是春秋时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和”逐步演化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追求,内在的包含了和谐、协调、和平、平和等意蕴。道、儒、墨家的思想资源中都有所述及。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的核心思想是 “兼爱”、“非攻”,儒家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思想。
  本文认为和的实质是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拥有的建立在一定内在统一性基础上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正向矛盾运动,具有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意蕴。和不等于同,同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以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如果系统内部所有的要素都完全一样,相互间只存在共性而无差别性的话,系统就会失去活力而不再运动变化与发展,并走向衰亡。在和文化的语言体系当中,这样的情况被描述为“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因而和文化内在的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当中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系统性特征。在古代社会中“和”文化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以“和为贵”价值观两个方面。
  2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支撑,在先秦时期的宇宙观里就有了人们要敬天、畏天、效法于天的天道思想,这说的是人们要依据宇宙天地的运行法则来从事各种活动,此时天的位置居于人与至上的自然之间,在人效法自然的“上行”与自然法则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下达”之间起到类似中介的职能。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的位置急速上升,成为了具有本体论地位与能进行价值判断的至上性存在。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他提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因其内在的统一性致使天人之间能相通,进而交相感应,他指出如果代表天来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为天之子也即天子,他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的标准,否则如果在治国理政时违背了仁义的原则就会引来上天的报应,出现天灾;如果政治昌明,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会示现祥瑞之相以表鼓励。董仲舒的天人相应思想源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客观上既强化了统治者作为天的“代理人”来管理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又以天的神秘力量来警示统治者,促使其在天的神秘力量的震慑下,能施以仁政,成为明君。天人合一思想在汉代以后還被承继到后来的朝代中,为中国封建统治所用,成为主流的官方政治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和文化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点,经过儒家的包装及运用,成为维护历朝历代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贯穿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对普通民众而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上,这说的是人们如果要成就某项事业或让某事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必要前提做保障,天时与地利是人们在做事时的外部自然环境要能够对事物发展起到正面的推进作用,而“人和”在这个成功“三大前提”当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指的是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与和平相处,是人自己处于身心统一,内心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人能激发出很大的能动性,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人和”还表现为人与他人在交往过程当中,因为相互间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这些内在的一致性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的中介与桥梁,又保持了各自的个性,这样能形成正向的合力促进人们的交往和事业的发展。
  3 “和为贵”的价值观
  “和为贵”的思想,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也即在封建等级社会,人们要以礼的要求来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承现出来的相互间和平、和谐和包容的良好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儒家所推崇的最好的社会形态。钱逊先生认为“和为贵”的思想,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它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了一种道德思想它既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给人们指出了人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同时它也还包含了一套致和之道。[1]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和”在本体论与价值论两个方面都被赋予了意义。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和所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儒家认为,君王应以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再将这样的标准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之内,使符合礼的标准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要达到礼的要求,人们就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将自身的行为置于礼所框定的范围之内,当人们普遍能做到礼的要求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当中以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适当的方式来行为与做事,这样能君以君的标准来行事,臣以臣的标准来行为,达到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人们在封建等级制的约束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不越级,不逾矩,社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和谐、融洽和稳定的状态,这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当中也表达出类似的意蕴,即人们之间要相互团结友爱,互助互利,如果人们都将和视为一种较高的价值追求,人与人之间会减少很多矛盾纷争和战争,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带给人们幸福。儒墨二家虽然在很多方面的观点都是有分歧的,但在将和看作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点上保持了某种一致性。
  当今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政治昌明,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是越来越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的时期,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所面临的诸如贫富差距过大,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各类生态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会使人民内部的矛盾加剧并使社会风险激增,在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回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去寻求那种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而为今所用的优质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当中饱含了很多能促进社会成员和睦相处,解决社会问题和调和社会矛盾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将其进行全面审视与评估后,筛选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容,再将这些内容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与体系化建构,形成兼具创新性的新的和文化理论体系,将有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钱逊,论道“和”道德,道德与文明,1997.05
  作者简介:钟澳,女,汉,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淮南子》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与其他理论著作相比,叙事是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淮南子》整体上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文采斐然。但是其过于注重结果就使得過程过于简单。“不言、少言”是其在叙事语言方面的特点,其语言的运用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最后从其叙事时间和叙事内容相互影响的角度结束了论证。  关键词:淮南子;道;叙事特色  对于一部历史著作来说,叙事是
期刊
摘 要: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80年代中后期引发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寻根”热潮,以及后来的“先锋小说。”90年代至今,不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的尝试,在范稳的《藏地三部曲》都可以找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范稳《藏地三部曲》在模仿《百年孤独》同时,也极力创新。《藏地三部曲》是范稳新时期中国文学魔幻写作的重要成果。文章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魔幻叙事的
期刊
摘 要:传统小说中,作家如上帝般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他们用“全知视角”井井有条地组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相关生活片段。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福克纳在其著作《喧哗与骚动》中采用多个人物视角,对核心故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该小说分别从康普生三兄弟的主观视角、迪尔西的客观视角,外加附录的概述,共同塑造了了凯蒂这一主要女性形象,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重要事件。小说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中深
期刊
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是教育事业的主流思想,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影响着我们。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儒家孔子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及吸收其精髓而应用,以便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并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体现材料,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是孔子教育观的体现,也是后人口耳相传的来源。经久不衰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也是民族的精华、国家的骄傲,我们要对孔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短篇力作《试金石》的分析论述,向读者介绍其作品里出现的英雄主义主题。文章分析了作者作品中悲壮而伟大的英雄主义的来源,本质上是由于作者早年的游历经历和法学教育背景导致的。文章进一步指出,尽管英雄主义是悲壮的,孤独的,它的思想价值至今仍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关键词:史蒂文森;《试金石》;英雄主义;主题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
期刊
摘 要:在千百年的历史当中,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至今未能盖棺定论。有人极力称赞他的军事才能,赞扬他“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灭如也”[1];但也有人称他是“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剥削元元,残贤害善”,[2。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不同时期对曹操的褒贬评价,并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曹操;评价;才能  1 历史评价  1.1 身前评价。曹操少年时期纨绔子弟的形象,却被一些人看中
期刊
摘 要:《申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其内容丰富,记载翔实,以文艺副刊影响最大。《申报》上发表的词作数量众多且内涵丰富。本文试图从民国词的数量及内容、词作者概述以及传播介质三个角度探求和还原《申报》在民国期间刊载的词作的概貌。  关键词:《申报》;民国;词  1 民国词的数量及内容  经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民国期间,《申报》上发表词作至少约有861首,涉及词人200余位。由于民国历
期刊
摘 要:《西游记》作为一部明朝的神魔奇幻小说,时人称之“以幻事言真理”。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苦难取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而“孙悟空”无疑是作者吴承恩塑造的最为成功的经典形象。作为创作者,他将内心的抱负与理想寄予这只石猴,并将其诉诸笔端构成一个完整丰沛的人物形象,同时在文本中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审美意象出现。孙悟空在整部故事中的经历亦是作者一场修心之旅,作者通过结合其个人经历不断将这一审美意象完善化。这一审
期刊
摘 要:音乐鉴赏是培养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高中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地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部分。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
期刊
摘 要: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儒家道家思想之间徘徊和选择的过程,是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天下无道,官场黑暗的现实面前,儒家固穷安贫的精神成为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他自然守真的追求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玄学的意味。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思想成因  说起陶渊明,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钟嵘在《诗品》中说他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1],南宋周紫芝有诗:“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归。”杜甫是入世的,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