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事求是全息赏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装置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装置,而是想背后的寓意。艺术品中的形式是用来“讲话”的,语音语调语种都要适宜。表现形式应随时代的审美步伐,艺术家艺术品从来都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时过境迁了,相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再次出现。
  提 炼
  乙未春天,亚里士多德朴素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沃土内紧挨几块顽石萌动出一伞娇艳的靓蘑。觅石者心动,觅食者却狐疑,有待查看有无毒素。《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中华经典老早把高于简单有形事物之上的规律概括为思想文化,又将思想文化提炼到了“道”的高度,同时指出了当下之要领未来之前途。而能言善辩的康德至少歪曲了“形而上学”词源的本意。令不少探头探脑者至今在西方哲学的符号游戏、语言学现象中迷失。海派赏石圈饱受侵害。
  形式千万种,美是真内容
  《中华奇石》近两期有关“观赏石形式与内容”的论点我粗略过目,先期作者好似自摆乌龙。只用“美”之一字便可点穴。强调了形式还讲“美”吗?因为美是高级感官思想内容享受。若再用赏石古典套路之“瘦透漏皱丑”来回应,那纯属狡辩。因为这里的“丑”已美得不行了!
  最典型直接的当代实用形式美专业,当数建筑、雕塑、摄影,拗造型、摆pose恰如其分。追求极致美感成为多数建筑师、雕塑家、摄影家的不懈宗旨。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他们更加偏重于形式美的创造,令人尊敬。西方蒸汽机工业革命随即引发了现代艺术狂飙突进,立体主义、达达、野兽、印象、波普、魔幻以及超现实等,流派纷呈。建筑界中包豪斯方盒子、密斯简约风、柯布西埃机械论、莱特有机论、贝聿铭几何体等不乏惊世力作。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古典建筑的传统美学原则。新技术新材料带来全新体验,他们用各自形式美的语言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主义题材。设计大师的娴熟技巧就是让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且不露痕迹。国内建筑界也在形式与功能内容关系的思想激荡中逐渐成熟喜迎盛春;雕塑艺术也从领袖英雄人物塑造,走向生态情景创造与个体人性关怀;借助于设备更新、观念递进、交通便捷,摄影艺术也从神坛精英走向大众时尚。美的历程在微小的个体人人中不断成就。由此看来,形式为美感而存在,意义非凡。
  旧文人赏石尤注重形胜,但受时空局限赏石体系相对静止。揣摩当时玩石的情境与流传至今的即兴雅句,我们不得不叹服赏石文化已深入骨髓。对每块心爱之物的诗性描述均翔实、具体,丝丝入扣,環境塑造与心境陪伴是其高雅意图。理论和实物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文人赏石该走出一条无愧时代的新路径,现代时空优势不容小觑,网络有海量文章朵颐,交通可东西南北相聚。
  赏心悦目是赏石活动中蛮好的表述。悦目者形式也!赏心者美之内容也!你能阻止眼睛与心的交流吗?至少现在的生物科技不能。这块龟背纹英石山子出类生奇,造型肌理有骨力有筋道,美得不同凡响(图一)。
  内容源于形式,形式归于内容
  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不能割裂,刻意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与形而上学有点不计后果、积重难返的味道。艺术流派中形式主义还仅是一个现象、一段插曲,思想界的形式主义总遭人诟病。赏石界的形式主义倒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小众偏好无伤大体。
  形式论的形成可追溯到久远,原始社会的巫术道具、摩崖石刻等,古人是在假借一些连自己都不一定懂的符号标识等,来传达头领的意图蛊惑众人听命。这些被赋予神力魔力的道具符号极大地丰富了愚昧族群对于关系情感的想象力,客观上对维持族群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凝聚作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朝历代始祖、颐寿、神农、社稷、通市、铸鼎、文渊、世风的更迭演化中,有关美学仪式的内容、极致奢靡的工艺满满丰富了国家文明遗产目录。泱泱华夏也曾经为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耿耿于怀。这是怎样的悲哀呢?内容腐烂于囊,行尸走肉一样。为什么那么多的国粹艺术形式如京剧、书法等日渐式微,不是形式不够完善而是内容不再新鲜。上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离经叛道的胡适、陈序经等人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想弃用汉字改用洋码形式。这是何等荒诞的梦想,这又是怎样的文化巨擘啊!为什么梦魇般的红色海洋会在重庆重演?形式没有原罪,人心思想作祟。
  回看赏石界我且如法炮制:观赏石的形式分内在内容的存在形式和外在内容的表现形式,观赏石的内容分外在形式的呈现内容和内在形式的包含内容。说白了就是: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将观赏石的形式与内容分置考量实质是棒打鸳鸯。没有内容何谈形式,没有形式何谈内容。我的一方盘丝玛瑙“少狮”(图二),以其一目了然的生动体态展现出活泼吉祥的精神朝气。十足的气息秒杀观众,形式与内容动态协调融合升华。
  有脱离形式的内容吗?观赏石界有的是:夸大其词、牵强附会、过度解读、无端意淫,以一斑窥全豹,不论优劣全当艺术品。有不顾内容的形式吗?石界也有:按“谱”就班、斧巧夺天工,按套路觅石、千店一面。
  艺术家玩形式内容于股掌,没有必要提出形式与内容的分置独立。在我国的近代美术家中,吴冠中算得上唯美形式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等绝不简单写实,仰仗自己独特视角概括诗化,抽象如天籁,至真似童话。他画的狮子林是我见过最美的狮子林。祖国母亲的大地上他找到了中西合璧的绘画语言,形式内容高度契合,很好地感染了大家。
  从形式方法论走向全息“石界观”
  观赏石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实际很模糊。模糊并非坏事,而是更理性更准确。
  为何海派赏石容易有形式论的拥趸呢?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多少有些内在关联。这里开埠以来,人们眼界开阔、“头子”灵活、腔调十足,“模子”吃得开,“克勒”好生活,外表体面自信文艺范,内里勤勉节俭讲精致。而精英阶层的知“石”分子更是“狠”角色。以形式方法论改造石界。海派精雕底座、海派小品装置是两座高峰。新古典赏石与当代新艺术赏石的两条脉络在这里方兴未艾。还有极少数人以自身独特的视角、超感的悟性,得以在纷繁异样的奇石世界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赏石名家“而已先生”赵德奇就是其中佼佼者。赵先生身为律师,迷摄影、喜游历、好捉刀、擅相石,旁人不能及;鸭舌帽、三脚架、烟斗、围巾标准配置,潇洒无需比;雄辩的口才、犀利的眼光,颠倒众石生。《观赏石的发现与表达》、《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相互策应又各抒其表,几部人物专篇好评如潮,写活了人写活了石。拉开炮筒长镜头看赏石艺术家赵先生不失为一幅好风景。   《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发表在《中华奇石》杂志2015年3月刊中。赵先生提出赏石艺术行为中形式重于内容算是给自己量身定制。作为资深跨界玩家,知识、阅历、见地几乎不成问题,相一块小小的顽石内容驾轻就熟。随后很容易很享受地进入二度创作阶段,表达形式也是手到擒来。赵先生既然已经提出形式与内容的新关系,肯定会再有说服力强的作品等着亮相,我只是希望旁边添一告示牌:动作危险难度高,切勿模仿。起鲜的蘑菇赵老师肯定可以直接食用,自种自收天生具有免疫力。
  由于单体地域品种特色唯一性以及发现者的个性解读、观赏者的领悟能力(非唯一性)等诸多因素的差别,观赏石存在着复杂性与特殊性。赏石理论体系也有古今之分,中外之别。成文的口传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同样是复杂的矛盾的。观赏石原本天生,天然信息内容尤其重要,本身的天然形态与而后被赋予的表达形式都为更好地解读石头。至于能否引起强烈共鸣还要看大众的审美取向。极品石无需多说是常人都能看懂,其本身一定就是完美的形式,孬货不管如何倒饬也一目了然。真正的装置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装置,而是想背后的寓意。艺术品中的形式是用来“讲话”的,语音语调语种都要适宜。语焉不详引起糊涂猜测,胡言乱语误众欺神,大声喧哗遭人侧目。谦谦石道君子好难,做到了便可登堂入室。即使这样,仍然备不住有人会指指点点、小放厥词,称装逼假斯文之类。总而言之,形式固然重要却永远也替代不了实在的内容。形式可以千万变化主题一定积极向善永恒普世。如我的一块敦煌石“寿比南山”(图三),写意生动,与白石老人的习惯题材“老当愈壮”、“越老越精神”十分贴合,尽得大师画意。大师反复揣摩寻找的正是这样的天趣盎然。
  倘若观赏石落入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的窠臼,一定会生出许多丁丁当当琳琅满目的杂耍配饰,一定会看到洋洋洒洒云遮雾罩的推介误导。这样就真的被迷惑了。一路走来观赏石滋润了多少孤寂的心,装点了多少风雅居,好不容易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意哦,是“非物质”,与形式无一毛钱关系)。深藏在赏石行为背后的那些意蕴悠长的美好、联想,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任何形式美的原则都存在时空局限性以及对象差异性,环肥燕瘦各取所需。为什么古典赏石只在中国传承,为什么矿物晶体在国外始终风靡,为什么写意山水中国画家擅长,为什么毕加索佩服齐白石……深藏在表面形式背后的更重要的主题是民族国家、人文习俗、情感想象的历史演变。宏观的想一下,没有什么理念是僵化不变的。
  赏石人群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权威理论相对缺乏。也许压根无需绝对的权威与标准。单体精品奇石的出现具有不可预见性。表现形式应随时代的审美步伐,艺术家艺术品从來都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时过境迁了,相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再次出现。我们唯有怀揣梦想融入时代,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信在当下。赏石讲艺术凭兴趣,买卖靠人气待运气。奇石市场周期繁荣萧条着,石商们间或兴奋沮丧着,藏家们依然守候猎获着。表面上看是价格涨跌人气聚散,实质上是艺术永恒。这理应是未来观赏石逐步走进艺术殿堂的新常态。真正的精品奇石不缺受众不愁平台。奇石资源稀缺,以科学理性的心态拥抱赏石文化传承中的正能量,对无限夸大恶意炒作嗤之以鼻,对以偏概全心存芥蒂,远离过度包装。不片面,不局限,不极端,远离形而上学。
  形式与内容合成信息又活脱出感人的气息,穿越人心和时空。
  石不同,解不一,一切都在变化中。瘦透漏皱美还丑,质色纹韵理还乱。“石事求是”为正确态度,重形尚意、全息赏石是理想途径。
  愿石界真理常在,诗意永存!
其他文献
说石头就不能不提米芾,他被当代尊为赏石界的祖师爷。其实终其一生,这个祖师爷在官场是很屌丝的。至于他的拜石头,我认为也是一场政治秀,行为艺术。艺术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容我细细道来。  先看米芾简历:  21岁出道,浛光尉,相当于今天的英德县公安局长;  24岁~33岁,临桂尉,长沙掾,青龙监镇,杭州观察推官,都是些小官儿;  34岁,米老娘死了,守孝二年;  37岁,坐敞篷轿车,戴高帽,招摇过市,类
期刊
1、听人说张好几特别自恋,黄白黑从铜仁去怀化拜访他。  2、黄白黑毫不犹豫地拍了张好几的马屁,张好几很高兴。好几妻在一旁冷笑。  3、黄白黑接下来说的话,张好几有点没听明白。  4、好幾妻子听了来了心情,就跟黄白黑探讨关于石缘的问题。  5、黄白黑还没有讲完,就被张好几轰出来了。
期刊
藏者题名“天书”,如同藏石奏刀凿刻,朴拙天成的紋饰,已入审美深度。憧憬画面石为一个艺术时代到来的杨靖女士,将一方画面石与达芬奇自画像对比,称“会发现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是如何相似”。而温庆博教授称:仅以艺术元素的组织形式,也能独立地展现美感。艺术品的形式可以拆分成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包括元素特征的不同所构成的变化,比如一条线和一个圈之间,一个大圈与一个小圈之间的变化。以如此自然与艺术
期刊
人满为患的景区,过度开发的景点,无中生有的景色,被迫消费的行为,也许已让你倒足了胃口。无心再为一次毫无意义的旅行而浪费心情。乌兰察布的旅游资源丰富,一些尚未开发或处于半开发的地方,还保持着当地的原生态风貌,景色优美,是自驾游和休闲旅行人的天堂。不仅如此,各县(旗)的奇石资源,也让人惊叹。那么,我们这次的旅行,就从这些石头开始。  受乌兰察布奇石协会路春宣会长的邀请,我们参加了当地奇石展会,期间海誉
期刊
石艺具备形式美,是跨界认同的基础。是赏石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故此,我们可以不纠结于理论,而是找到当下赏石活动亟待认知与突破的问题所在。进而确立赏石活动健康发展的突破口:跨界,需要形式美!  提 炼  前 言  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话题已辩驳千年,今天终于与当代赏石艺术相遇,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德奇先生带了个好头。  勿庸置疑的是,任何艺术都会深深铭刻时代的烙印,这烙印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任
期刊
乱世的草民不如草,盛世百姓都是爷。古代只有王公贵胄,文豪大贾赏玩的奇石,今天却成了寻常人家也会饶有兴致的一炷馨香,几杯清茶与客品享可容山川与人事的灵物。这是国主英明,国民的洪福。上天好生,才有今天的好日子。黎民饱腹之余,自由潇洒地生活,成就写意人生。长此以往,在这些本应的享受过后,那源自人们心底的自省与良知会升华成一种宽容的善心来怜爱自身与这个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當这种自然与自身的融合意识形成后,
期刊
古人云:红袖添香夜读书。而我们,有时候把捡石头的过程也变成了红袖添香的浪漫之旅。  捡石头是个重体力活,是个苦活累活,最开始捡石头我们认为这只是男人的行为。慢慢地,渐多的收获和时常谈起的乐趣,开始吸引女人们。因为已是人到中年,各家的孩子都上大学去了,男人一去一天地捡石头,女人在家没有着落,便开始随夫出征。有时去一个,有时去两个,有时去几个。一进入河滩,男人们拎起蛇皮袋一头扎进石头堆中,专心致志地寻
期刊
前两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全球六大奇异陨石』,接下来这两期将带您走近『全球最美的几大陨石坑』,体验别样之美。  我们的行星点缀着众多的陨石坑,它们曾经经历并见证了过去众多天外来客的冲撞及带来的巨大爆炸。其中的一些陨石坑的痕迹如今还很明显,其它则已失去了踪迹。  1. 美国巴林杰陨石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直径约1200米,虽然不算太大,但保存极为完整。它形成于5万年前,开始被误认为是个火山
期刊
2015.3.15  到达马达加斯加的第一天。  菜场早市上独立又可怜的孩子,摆摊卖菜补贴家用。  其他时间,他们欢乐不断,冲着我的相机做鬼脸、摆拍。  清澈的眼睛,仿如马岛的玛瑙般晶莹。  2015.3.20  现在是淡季,河床的水没退,出水的马料并不多。但黑人却不放过这个机会,开始大胆地漫天叫价。普通的一块,价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马币(100万马币=500元人民币)。  这里的天空纯净得醉人,没
期刊
赏玩画面石,借鉴绘画当然是必由之路。可如果片面地、狭隘地理解绘画理论,想当然地套用绘画理论,则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