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验教师应深入研究实验教学,发现实验教学问题并大胆改进与创新,积极开发实验模型教具等,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教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因为生物学的大量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得。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上述原因,实验教师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实验教师,需要不断深入课堂,积极研究实验教学策略,为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提前做好预实验,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在学生开始实验前实验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实验,找出最合适的实验条件、时间或试剂浓度,选取最佳的实验材料提供给任课教师,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例如,在用天竺葵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课本要求“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一昼夜,然后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几小时”到底是多长时间呢?对于这个实验时间,实验教师要控制好。如果光照时间太长,有机物就会通过筛管运输到叶片的遮光部分,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在做类似的实验时,实验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实验,控制好实验各个环节的时间,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大胆改进与创新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实验教师应和任课教师一道对其进行大胆改进或是创新设计,以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可通过替换法、移接法、加减法等来改进实验或创新设计实验。
1.替换法:指利用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其他物品
来替换原实验的物品。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实验用品和实验材料的改进。一般替换的原则是易得、同效、实用、效果明显等。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从培养皿中取叶片时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用毛笔蘸取叶薄片,很容易粘在毛笔上,不能很快地把叶薄片放到载玻片的清水中,而如果用解剖针替换毛笔,就很容易把叶薄片放到载玻片的液滴中了。又如,在“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没有金鱼藻,可用其他的植物来代替,如水绵、青菜叶、菠菜叶等,效果也比较明显。
2.移接法:指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步骤,把其他实验器材或其他学科的实验器材用于该实验。例如,在测定食物热价时,原实验存在的问题有:①实验器材是试管,容量比较小,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容易将橡皮塞弹射出去,不安全;②试管需要固定在铁架台上,操作略显麻烦;③加热会把试管熏得很黑,不好清洗。这时可把化学中常用的锥形瓶、石棉网、三脚架等“移接”过来用,这样上述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了。
3.加减法:指增加或减少实验的某些器材或步骤等,使实验简单易操作。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中,课本提供的实验步骤是“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撕取薄膜,然后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撕取的洋葱表皮容易紧缩在镊子上,因为表皮有弹性,不容易展平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如果增加解剖刀和解剖针,就容易操作了。用解剖刀在洋葱内表皮先划出“井”字,用镊子从其中的一角取下即可,既能控制薄膜的大小也容易取下,还可以借助解剖针把薄膜展平,便于学生操作。又如,在“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的实验中,原实验是四组,豆子用量比较大,如设计成两组那么豆子的用量就会减少,在煮熟和萌发的豆子中分别插入温度计,可以观察温度的变化,不用漏斗、试管、玻璃导管,而用大注射器代替,先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直接从保温杯中抽取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而后再检验蜡烛的燃烧情况,这样设计实验更易操作,并且现象明显。
三、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生物实验第二课堂活动
新教材的内容较旧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拓展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对此,实验教师应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与任课教师一同开展生物实验第二课堂活动,以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实践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根的功能时,学生对“大量施肥会出现‘烧苗’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大量浇水”这个内容不太理解,对此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用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开展探究实验,具体做法是:把萝卜切成约1厘米厚的萝卜片,在萝卜的中间切下一样大小和形状的萝卜块儿,然后将萝卜块儿分别浸泡到浓盐水和清水中,3~4分钟后取出萝卜块儿,放回到原来的切口中,比较大小的变化,实验现象很明显,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块儿变小了,而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块儿变大了,学生就很容易用吸水和失水来解释该问题了。
四、注重开展虚拟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但虚拟实验也是对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虚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生物学中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微观的实验现象,直观再现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和原理。为此,实验教师应注重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再现米勒实验过程、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过程、展示脊蛙反射实验、解剖各种动物结构等,不仅能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微观现象,也避免了生物实验中血腥的场景。
五、开发制作实验模型教具
实验室中虽然配备有一定量的模型教具,但仍有不少缺口,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很有必要开发一些新的模型教具,以便于辅助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制作模型教具应遵循实用性、创新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可开发制作小肠绒毛模型、DNA模型、染色体模型、肾单位模型等静态模型,还可以做一些能够活动的模型,如呼吸运动模型、双受精过程模型、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模型、反射弧模型等。当然制作模型不应完全由实验教师来制作,而应以学生动手做为主,对学生做得比较好的模型,可以永久地留在实验室,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服务。这样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的主阵地,实验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只有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感受生活、体验学习,使生物课堂更加和谐、灵动。
[参考文献]
[1]李卫松.新课改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三大问题[J].中学生物教学,2015(1-2):58.
[2]陈国琴.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4):79-80.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教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因为生物学的大量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得。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上述原因,实验教师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实验教师,需要不断深入课堂,积极研究实验教学策略,为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提前做好预实验,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在学生开始实验前实验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实验,找出最合适的实验条件、时间或试剂浓度,选取最佳的实验材料提供给任课教师,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例如,在用天竺葵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课本要求“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一昼夜,然后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几小时”到底是多长时间呢?对于这个实验时间,实验教师要控制好。如果光照时间太长,有机物就会通过筛管运输到叶片的遮光部分,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在做类似的实验时,实验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实验,控制好实验各个环节的时间,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大胆改进与创新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实验教师应和任课教师一道对其进行大胆改进或是创新设计,以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可通过替换法、移接法、加减法等来改进实验或创新设计实验。
1.替换法:指利用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其他物品
来替换原实验的物品。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实验用品和实验材料的改进。一般替换的原则是易得、同效、实用、效果明显等。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从培养皿中取叶片时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用毛笔蘸取叶薄片,很容易粘在毛笔上,不能很快地把叶薄片放到载玻片的清水中,而如果用解剖针替换毛笔,就很容易把叶薄片放到载玻片的液滴中了。又如,在“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没有金鱼藻,可用其他的植物来代替,如水绵、青菜叶、菠菜叶等,效果也比较明显。
2.移接法:指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步骤,把其他实验器材或其他学科的实验器材用于该实验。例如,在测定食物热价时,原实验存在的问题有:①实验器材是试管,容量比较小,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容易将橡皮塞弹射出去,不安全;②试管需要固定在铁架台上,操作略显麻烦;③加热会把试管熏得很黑,不好清洗。这时可把化学中常用的锥形瓶、石棉网、三脚架等“移接”过来用,这样上述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了。
3.加减法:指增加或减少实验的某些器材或步骤等,使实验简单易操作。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中,课本提供的实验步骤是“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撕取薄膜,然后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撕取的洋葱表皮容易紧缩在镊子上,因为表皮有弹性,不容易展平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如果增加解剖刀和解剖针,就容易操作了。用解剖刀在洋葱内表皮先划出“井”字,用镊子从其中的一角取下即可,既能控制薄膜的大小也容易取下,还可以借助解剖针把薄膜展平,便于学生操作。又如,在“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的实验中,原实验是四组,豆子用量比较大,如设计成两组那么豆子的用量就会减少,在煮熟和萌发的豆子中分别插入温度计,可以观察温度的变化,不用漏斗、试管、玻璃导管,而用大注射器代替,先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直接从保温杯中抽取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而后再检验蜡烛的燃烧情况,这样设计实验更易操作,并且现象明显。
三、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生物实验第二课堂活动
新教材的内容较旧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拓展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对此,实验教师应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与任课教师一同开展生物实验第二课堂活动,以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实践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根的功能时,学生对“大量施肥会出现‘烧苗’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大量浇水”这个内容不太理解,对此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用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开展探究实验,具体做法是:把萝卜切成约1厘米厚的萝卜片,在萝卜的中间切下一样大小和形状的萝卜块儿,然后将萝卜块儿分别浸泡到浓盐水和清水中,3~4分钟后取出萝卜块儿,放回到原来的切口中,比较大小的变化,实验现象很明显,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块儿变小了,而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块儿变大了,学生就很容易用吸水和失水来解释该问题了。
四、注重开展虚拟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但虚拟实验也是对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虚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生物学中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微观的实验现象,直观再现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和原理。为此,实验教师应注重开展虚拟实验教学。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再现米勒实验过程、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过程、展示脊蛙反射实验、解剖各种动物结构等,不仅能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微观现象,也避免了生物实验中血腥的场景。
五、开发制作实验模型教具
实验室中虽然配备有一定量的模型教具,但仍有不少缺口,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很有必要开发一些新的模型教具,以便于辅助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制作模型教具应遵循实用性、创新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可开发制作小肠绒毛模型、DNA模型、染色体模型、肾单位模型等静态模型,还可以做一些能够活动的模型,如呼吸运动模型、双受精过程模型、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模型、反射弧模型等。当然制作模型不应完全由实验教师来制作,而应以学生动手做为主,对学生做得比较好的模型,可以永久地留在实验室,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服务。这样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的主阵地,实验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只有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感受生活、体验学习,使生物课堂更加和谐、灵动。
[参考文献]
[1]李卫松.新课改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三大问题[J].中学生物教学,2015(1-2):58.
[2]陈国琴.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4):79-80.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