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专业与生产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偏离市场需求与学生中心、师资队伍缺乏“双师”素质、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等问题,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53-03
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来,“订单式”人才培养凭其突出的优势成为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与企业以用人订单为依据,针对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与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企业就业,从而有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订单班”即为具体的培养形式,由企业提前预订的学生组成班级,学生接受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主旨,主要特征表现为突出的就业导向性、职业针对性、操作实践性,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多方面的滞后性,需要探索新思路与新途径以凸显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其教学实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滞后性
(一)教学目标忽视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订单式”培养则为行业企业量身打造适用人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更为凸显的重要性。职业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与价值观的综合,包括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与学习判断、革新创造、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与和素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它更多的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渗透,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授课时更注重突出“素质本位”,偏向理论说教,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脱离专业与生产实践。多年来全国本专科院校的思政课都是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缺乏专业性与职业针对性。同时,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理论色彩,实践性很淡薄。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科知识逻辑推演为导向,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实现,采用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专业与职业生产实践,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诉求格格不入,因而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政课抱以“枯燥无用”的观点与心态,不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偏离市场需求与学生中心。“订单式”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专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局限于教师“自编自演”的校园教学,没有整合利用企业的人力场地等资源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虽然思政课教学意识到了侧重理论灌输的弊端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施,但是很多实践项目的设计并没有基于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体验的需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师资队伍缺乏“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践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订单式”培养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做适用人才,不仅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配备一支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承担重要育人责任的思政课也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但当前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课教师,而大多数思政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实践能力不高、对企业市场了解匮乏、与职业教育脱节等情况,很难胜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
(五)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僵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评价考核指标并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岗位职业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不能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如书面考试,还必须注重过程性考核如平时思想行为、岗位表现。而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并倾向于知识考核,教师并不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岗位表现,评价机制单一刻板、有失偏颇。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作为高职教育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的相关岗位来制定的,因此它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着力于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实现。“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专门人才,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目标岗位化,根据“订单”所确立的就业岗位来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因而思政课教学应跳出过去“思想素质本位”的局限,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发挥好德育功能,更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即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法律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培养具备理性思辨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爱岗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设计紧扣学生专业职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由教材中心转向专业职业中心,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做法,将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需要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应当重视这一需求。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融入企业岗位能力的相关知识,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则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与岗位能力相关的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当前所有高校的思政课都是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脱离联系,没能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与岗位需求来整合教学内容,比如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结合学生专业而增加不同内容,进行法律基础教育时适当增加行业法律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时将思政课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实训实习等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对全体员工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等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应从企业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教学营养,例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充分利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把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及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向互动性、实践性转变。过去思政课教学以学校课堂与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习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说教有余启发不足,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抵触情绪,教学实效性受到极大限制。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这种学科型的“填鸭式”教学显然不可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學组织形式,同时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这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思政课应当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可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突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需要对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入专业特点、岗位要求与企业文化,设计合适的行动项目任务。
将企业岗位作为重要的教学基地与平台。突破传统的学校中心与课堂中心,思政课教师把课堂开到企业、工厂、实习实训基地现场,实现教学时空的转换。此外,还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或高层主管开设专题讲座、文化沙龙。教学时空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能力需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与职业习惯。
(四)师资队伍建设以“大思政教育”格局为理念。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要跳出“思政专业教师”的限囿,树立“大思政教育”思维,将师资拓延开来。“大思政教育”格局,即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拥有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不仅仅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思政教师也应当具备。思政课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掌握专业课教学、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基本情况,了解和熟悉企业文化与地方行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比较熟悉,请他们参与教授一部分思政课内容尤其是实践项目,可以弥补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学生专业和岗位需求情况这一不足之处。尤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参与岗位实习实训的工作任务,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最深入,让他们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可以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到更大程度。
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可为思政课提供教学场地、实践考察与培训机会,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好的来源。
(五)建立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在校时间大大缩短,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生产实训,甚至从第一年就开始进入企业学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很少,对他们的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终结性评价即书面考试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能力程度。因此,要建立起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
考评的内容与形式应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侧重课堂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岗位工作过程性考量。(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还要对他们在企业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商、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看思政课教师做出的评价,还要看学生小组内部的互评结果、实习实训基地带队老师以及企业师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邱浩,朱方来,张亚琛.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若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2]罗桂云.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改革路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与行动导向的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3]肖剑,姚奕.浅议“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和企业文化相结合[J].党史博采,2009(2)
[4]苏伟.构造“大思政”工作格局[N].大众日报,2017-06-0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2013JGB291)
【作者简介】宁 陶(1981— ),女,广西灵山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谢有长(1977— ),男,广西灵山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政治学。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53-03
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来,“订单式”人才培养凭其突出的优势成为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与企业以用人订单为依据,针对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与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企业就业,从而有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订单班”即为具体的培养形式,由企业提前预订的学生组成班级,学生接受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主旨,主要特征表现为突出的就业导向性、职业针对性、操作实践性,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多方面的滞后性,需要探索新思路与新途径以凸显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其教学实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滞后性
(一)教学目标忽视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订单式”培养则为行业企业量身打造适用人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更为凸显的重要性。职业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与价值观的综合,包括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与学习判断、革新创造、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与和素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它更多的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渗透,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授课时更注重突出“素质本位”,偏向理论说教,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脱离专业与生产实践。多年来全国本专科院校的思政课都是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缺乏专业性与职业针对性。同时,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理论色彩,实践性很淡薄。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科知识逻辑推演为导向,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实现,采用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专业与职业生产实践,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诉求格格不入,因而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政课抱以“枯燥无用”的观点与心态,不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偏离市场需求与学生中心。“订单式”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专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局限于教师“自编自演”的校园教学,没有整合利用企业的人力场地等资源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虽然思政课教学意识到了侧重理论灌输的弊端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施,但是很多实践项目的设计并没有基于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体验的需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师资队伍缺乏“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践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订单式”培养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做适用人才,不仅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配备一支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承担重要育人责任的思政课也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但当前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课教师,而大多数思政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实践能力不高、对企业市场了解匮乏、与职业教育脱节等情况,很难胜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
(五)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僵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评价考核指标并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岗位职业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不能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如书面考试,还必须注重过程性考核如平时思想行为、岗位表现。而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并倾向于知识考核,教师并不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岗位表现,评价机制单一刻板、有失偏颇。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作为高职教育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的相关岗位来制定的,因此它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着力于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实现。“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专门人才,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目标岗位化,根据“订单”所确立的就业岗位来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因而思政课教学应跳出过去“思想素质本位”的局限,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发挥好德育功能,更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即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法律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培养具备理性思辨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爱岗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设计紧扣学生专业职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由教材中心转向专业职业中心,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做法,将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需要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应当重视这一需求。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融入企业岗位能力的相关知识,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则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与岗位能力相关的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当前所有高校的思政课都是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脱离联系,没能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与岗位需求来整合教学内容,比如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结合学生专业而增加不同内容,进行法律基础教育时适当增加行业法律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时将思政课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实训实习等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对全体员工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等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应从企业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教学营养,例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充分利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把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及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向互动性、实践性转变。过去思政课教学以学校课堂与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习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说教有余启发不足,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抵触情绪,教学实效性受到极大限制。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这种学科型的“填鸭式”教学显然不可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學组织形式,同时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这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思政课应当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可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突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需要对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入专业特点、岗位要求与企业文化,设计合适的行动项目任务。
将企业岗位作为重要的教学基地与平台。突破传统的学校中心与课堂中心,思政课教师把课堂开到企业、工厂、实习实训基地现场,实现教学时空的转换。此外,还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或高层主管开设专题讲座、文化沙龙。教学时空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能力需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与职业习惯。
(四)师资队伍建设以“大思政教育”格局为理念。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要跳出“思政专业教师”的限囿,树立“大思政教育”思维,将师资拓延开来。“大思政教育”格局,即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拥有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不仅仅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思政教师也应当具备。思政课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掌握专业课教学、顶岗实习及社会实践基本情况,了解和熟悉企业文化与地方行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比较熟悉,请他们参与教授一部分思政课内容尤其是实践项目,可以弥补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学生专业和岗位需求情况这一不足之处。尤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参与岗位实习实训的工作任务,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最深入,让他们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可以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到更大程度。
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可为思政课提供教学场地、实践考察与培训机会,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好的来源。
(五)建立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在校时间大大缩短,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生产实训,甚至从第一年就开始进入企业学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很少,对他们的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终结性评价即书面考试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能力程度。因此,要建立起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
考评的内容与形式应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侧重课堂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岗位工作过程性考量。(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还要对他们在企业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商、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看思政课教师做出的评价,还要看学生小组内部的互评结果、实习实训基地带队老师以及企业师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邱浩,朱方来,张亚琛.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若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2]罗桂云.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改革路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与行动导向的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3]肖剑,姚奕.浅议“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和企业文化相结合[J].党史博采,2009(2)
[4]苏伟.构造“大思政”工作格局[N].大众日报,2017-06-0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2013JGB291)
【作者简介】宁 陶(1981— ),女,广西灵山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谢有长(1977— ),男,广西灵山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政治学。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