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的坐标更闪亮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的闪亮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崇尚英雄的话语,似春雷响彻云霄,似春风吹拂大地,似春雨滋润心田,抚慰着千百万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和他们的家属。
  “许昌三兄弟”正是把英雄当作心中的坐标,把崇尚英雄当作爱国拥军的践行,30年坚守用心做了一件事:用满腔的热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崇尚英雄,激荡着英雄精神,让民族坐标更闪亮,引领了时代风尚。
  血脉相承,他们离开了军营却把对英雄的尊崇牢牢刻在了心里
  这是一块升腾希望的热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3年,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道光明,航船破浪,气象万千,高歌猛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是新时代的中国习语,也是历史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追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和不懈奋斗,道出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力量所在。可见,尊崇英雄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
  人生有所贵,所贵有始终。
  爱国拥军,国之大事。30年前,“许昌三兄弟”就默默无闻地走上了由衷选择的路子,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自费数10万元不辞劳苦、风雨兼程,奔波数以万计公里的路程,向数十名不同年代牺牲的烈士的父母、妻儿捧出了滚烫的心,向数十名为建立、建设共和国浴血奋战的勇士们送去了温暖。
  岁月不居,一路有迹。他们三兄弟在全国不少爱国拥军志愿者协会里都大名在列,哪里需要哪里去。在鹏城深圳有他们尊崇英雄的声音,在中原河南有他们尊崇英雄的足迹,在高原贵州有他们尊崇英雄的身影,在七彩云南有他们尊崇英雄的步履,在西域新疆有他们尊崇英雄的佳话……
  让信念开花,让坚守永恒。“许昌三兄弟”锲而不舍,宣扬了一个硬核道理:只有尊崇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把英雄的品格融于精神血脉,才能凝聚强军力量。
  “许昌三兄弟”所做的事情一般人难以企及,平凡见证着特别与不同,映照出高尚与纯粹。
  昔日,“许昌三兄弟”告别了军营、告别了战友、告别了军装,但他们与千万个退役军人一样,只要把军旅生涯与人民、与共和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就是终身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荣耀,是情结,是永远抹不掉的底色。
  “许昌三兄弟”都曾是军人。在父亲的培养和主张下,哥哥张燕领,在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在许昌烟草系统供职,酷爱写作、摄影;弟弟张燕军服役于华北某装甲兵部队,在装甲兵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受过熏陶,在许昌军分区宣传科岗位上奋战过,后来成为公安战线上一名宣传警员;弟弟张国防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多次因见义勇为而立功受奖,其事迹被军报报道。后就职于深圳报业集团的张国防曾参与了国内不少重大新闻报道,被评为深圳市优秀党员,深圳报业集团优秀党员、抗震优秀记者,作品多次荣获广东省、深圳市新闻一等奖;2017年获广东省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奖。
  初心如雪,美好如素。
  让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和精神依靠,是父亲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他们浓厚的军人情结也同样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和教诲。他们的父亲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受过洛阳、太原、淮海、渡江等战役的险恶考验,转入空军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荣获二等功。在军队服役了近10年的老父亲,把青春热血和汗水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和平。他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眷恋,家中五个儿子全被他送入军营。他们兄弟是听着父亲讲述那炮火硝烟和与敌顽强厮杀的战斗故事、看着父亲的军功章长大的,父亲的荣光,是三兄弟一辈子的骄傲,对军人尤其对英雄的尊崇从小就在他们的血液里隆隆作响。
  他们三兄弟爱国拥军的这种举动父亲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父亲总是带着满脸慈祥的微笑夸奖他们不愧是张家的后代。甚至,他自己因两次脑梗发病已经病倒在床了,还不忘嘱咐孩子们去看望远乡一个退役的老兵战友。父亲去世前,已昏迷多时,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摸出了珍藏的抗美援朝证书给了儿子张燕军,这是无言的希冀和精神的传递。父亲去世后,三兄弟决定为父亲“隆重”送行。不是常见的送别逝者的吹破天的国乐队,而是要给父亲身上覆上一面鲜艳的党旗,以示给父亲最高级别的送行仪式。追悼会上,父亲安详地躺在花丛中,一面鲜艳的党旗盖在父亲身上,映红了整个灵堂,也照亮了父亲远行的路。别具一格的送别仪式,不是親缘私情,而是对一个中国退役军人、一个血战沙场的勇士离开人间的最崇高的礼葬,更是蕴涵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初心。
  三兄弟和父亲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退役军人。鲜活的情貌,刻录着军营的履痕;相同的血脉,凝聚着基因的传承;一致的三观,迸发着耀眼的思想火花!
  “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力重千钧,似春风吹拂着大地,荡漾着柔情;似春雨滋润着心田,催生着万物;似暖阳挥洒着温热,安抚着千万退役军人、英烈父母和后代,慰籍着九泉之下的英烈们。
  正因如此,三兄弟备受鼓舞,更以坚持本心的觉悟加倍践行着尊崇二字。曾是军旅新闻工作者的张燕军,用明亮的心和朴素的情,用饱蘸墨水的笔和长焦短距的镜头,以真实多彩的照片和铿锵有力的文字宣传颂扬着心中的英模先锋。如20世纪80年代,全国拥军模范、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的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轰动一个时代;又如“共和国卫士”马国选为捍卫共和国而壮烈牺牲的事迹催人泪下,感天动地……这些出自他手的新闻至今回忆起来还让人动容。
  在张燕军从警的日子里,草绿变成了湛蓝,军徽变成了金盾,青丝飘成了白发,可他对英雄的浓浓牵挂从未衰减,越发浓烈,凭着一颗火热的心把尊崇英雄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30年间,他时常带着哥哥和弟弟的重托,对抗战老兵和特困退役老兵送去无私关爱,一件件米面油,一箱箱瓜果蛋,一份份慰问金,一句句暖心的话,无不打动着老兵的心。张燕军车技不熟练,有不少时间,爱人杨丽不但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还主动驾车一同完成,再苦再累,从无怨言。夫唱妇随,璧合生辉,如玉如莹。是啊,传递温暖的队伍里多了柔情似水的女人,就多了份内在的支撑力,多了心灵疗伤的丹药。   朴实无华的情愫,是心灵的呼唤,是心灵的回应,是心灵的对话。如今,凡是知道了他们三兄弟事迹的人们,有的惊讶,有的不解,更多的是敬之仰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他们很了不起。
  的确,他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一念永恒,他们素不相识却延续着不是亲缘胜似亲缘的关系
  “燕军他们兄弟三个就是我的三个儿子呀!”这是全国战斗英雄、代理排长李海欣烈士85岁的母亲张俊峰老人挂在嘴边的话。
  南疆“李海欣高地”的枪炮声已经远去,铁血英雄李海欣的事迹载入了史册,似乎已是尘封的往事。然而有谁会想到,崇拜英雄、敬仰英雄、爱护英雄父母的行动像红彩带一样一直飘舞着。
  说起他们三兄弟与英雄李海欣父母的情缘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老山15名勇士的典型代表李海欣血染沙场壮烈牺牲后,他生前所在部队首长刘昌友将军来河南看望其父母,在许昌军分区政治部工作的张燕军一同前往。那一天,他目睹了一双父母失去儿子的悲痛,撕心裂肺地号啕,也感到了英雄的不朽。在一段时间里,张燕军每想到这一幕,心头一阵酸楚,有时半夜突然想起会流泪到天明。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微薄之力抚平英雄父母的心灵伤痛。
  信念入骨,这一结缘就是30年。
  从那时起,他们三兄弟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要去看望李海欣的父母,每一次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资和现金,还有一颗赤诚的心,是温馨的情。在李海欣父母家里,他们像孩子一样围坐在年迈的老人身边无话不说。临走时,两位老人总会拉着他们的手依依不舍,像当年送儿子离家参军一样企盼回来。时间久了,成就了非同一般的亲情关系,他们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为李海欣父母添置了生活用品和液晶电视。
  张国防身居深圳,仍然没有忘记英雄李海欣的父母,每次从深圳回到许昌,只要有机会都会与兄弟们一道去李海欣的父母家里看一看,为两位老人排忧解难。李海欣牺牲后,他的父母曾去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过,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弱,他们想趁还能走动再去看一眼长眠于南疆的儿子,每提到此事老人都会老泪湿襟,可因为经济拮据而久说未行。张国防把老人的心愿当成自己父母的事一样挂在心头,他们兄弟三人最终商议,决定资助李海欣的父母了卻暮年的心愿,帮助英雄的父母去南疆扫墓。
  诚信是金。2014年清明节前夕,张国防与哥哥张燕军悄悄为两位老人和李海欣的弟弟买好了去云南的机票,并陪同两位老人一起前往麻栗坡。在飞机上,李海欣的父母亲沉浸在忧伤与激动中,已79岁白发苍苍、两眼昏花的母亲看着空中的朵朵白云自言自语:“这么高还有种棉花的?”一起陪同她的李海欣的弟弟李红照看着母亲兴奋的样子,心里对张国防三兄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清明节那天,细雨蒙蒙的早春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天苍地悲,李海欣的父母再次见到了长眠于这里的儿子,感情的闸门崩溃了,母亲弯着腰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儿子的墓碑,随之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最后抓了一把李海欣坟头的土包起来带回老家,一步一回首,久久不愿离去。张国防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瞬间的圆梦悲情,也对英雄李海欣有了更深的尊敬。在云南昆明的刘昌友将军知道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特意邀请他们兄弟俩和英雄的父母一同到昆明家里做客叙旧。
  至今,在敬老院度晚年的英雄父母每提到此事,总是说:“多亏了国防三兄弟帮俺又看了海欣一眼,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他们三兄弟做事并不张扬,一切都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有时候张国防没空回许昌便委托哥哥嫂子们代他去看望李海欣的父母,并反复叮嘱买什么样的礼品。记着给老人零花钱。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情丝延续,至今不断。这种最美的不解情缘是许多人永远不懂的深情,像最美的风景一样大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绝境,像皎洁的月光一样大都出自清窈的山谷。然而,他们的行为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那个年代,总有一些不屑一顾的眼光和冷嘲热讽的闲言碎语,但终敌不过根植于张家三兄弟灵魂深处的军人情结,他们仍然像萤火虫一样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
  挚爱真善美,情倾英雄人。
  就这样,三兄弟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心情自由飞翔。
  牵挂在心,他们远隔千山万水却拨动了尊崇英雄的时代琴弦
  有情怀的人生自带光茫。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张家三兄弟对英雄先烈家人之悲喜苦乐,感同身受,千方百计施以援助,决不容许自己沉默!
  26年前,在张国防的心头总有一件事萦绕着挥之不去。
  1989年3月,风华正茂的张国防入伍到部队的第一个晚上看的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讲述的是主人翁、连长梁三喜在南国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杀敌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临参战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再三叮嘱:“我借了部队和战友的钱,如果我牺牲了,欠的账你一定要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这账可不能赖啊!还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无数人为之心酸流泪,这种诚实守信的军人品德曾感动过一代人。
  从那时起,张国防一直被触动着,难以忘怀。他常常想,梁三喜的原型是谁?英雄的妻儿身背债务如何生存,老母亲怎么度过晚年?他心里藏着一个久久拉不直的问号?有时想起不能入眠。并非冲动,而是源自内心的情感。如此激昂的青春,如此担当的勇气,使他萌发了寻找英雄家人的念头。谁知,这一寻找就是26年。
  影片中的“梁三喜”的家在山东沂蒙山,他把精力放在山东,然而委托上百人打听终无消息。 近26年间,他始终不放弃打听烈士家里的消息,这成了他今生无法放弃的牵挂。牵挂,没有功利,没有杂念,没有虚假。牵挂,是时代的永恒。
  2013年清明,他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时,又认识了不少退役老兵,从他们那里得知“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并不是山东沂蒙山人,而极有可能是贵州人,他又转向从贵州老兵那里找突破口。转眼又两个春秋,2015年9月,他终于从一个云南籍退役老兵“至诚大兵”那里获得了准确信息,原来他与“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是一个部队的,王发坤是炮连副连长,被批准转业后又奋勇要求上战场,后为救战友而牺牲的。他要到了烈士王发坤的儿子王远苍的联系方式。   喜出望外,不容迟缓!有牵挂天涯不遥远,有思念永远不孤独。
  2015年10月23日,张国防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车马劳顿,终于在漫山遍野盛开格桑花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新村,见到了王发坤烈士的妻子李金花。从深圳到此地近1600多公里,路程之遥,山路之险,都挡不住他的如火决心。他顾不得吃口热饭,顾不上多休息会儿,晚上在途中小旅店仅打了4个小时的盹儿就赶路了,连续奔波了两天。当他看到年已60岁的李金花看上去像80岁的老妇时,心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一样充满了来晚了的内疚。岁月如刀,“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阴阳相隔的思念与孤独令人痛彻心扉,李金花那布满沧桑的脸庞和充满忧伤的眼神,像一幅思念丈夫的悲凉图,让人伤感心碎。留给人们一份清楚的答案——军人牺牲了事业,英烈家属应该得到社会的崇尚和厚爱。
  时光的灰烬,散落于风尘,想见见不到,想忘亦更难。张国防从李金花那里听到了阴阳相隔36年的情感悲怆。王发坤牺牲时33岁,李金花26岁,正值青春年华。虽家徒四壁、艰难度日,她仍然拒绝了劝她嫁人的好意,孝老扶幼,倾力劳作,以瘦弱之躯撑起这个家。不给政府添麻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用11年时间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挣钱,履行丈夫的嘱托,还清了所有欠款,又给婆婆送终。人走账不赖,夫债妻还。她曾几次想去云南烈士陵园为丈夫扫墓,可家里穷困,好不容易攒了几个钱,紧了紧手又还债了。一个英雄烈士妻子的心里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茫,天地悠悠,感动世人!
  张国防看着王发坤探家返队出征前种下的一棵梨树已挂果满技,看着烈士妻儿居住的低矮的茅草房,他凝望远方……人战死沙场无归期,心头阵阵酸楚。精耕于自己喜欢领域的他,在深圳传媒界一直优秀,他要借助自己传媒优势,把烈士王发坤家庭的状况传播出去,让这个隐藏了36年的悲伤真情告白天下,以唤起良知千百万,告慰为国捐驱的王发坤,让烈士永远安息九泉之下。
  2015年10月31日,《晶报》一篇题为《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的独家报道横空出世。文章见报,如泣如诉,长歌当哭。如同一声响雷,让社会又看到了幾乎绝版的战争影片,惊醒了沉睡于闹市、习惯于灯红酒绿的人们,瞬间街头巷议;犹似一颗催泪弹,刺激了许多社会人士存于心底的善良,回眸定格的硝烟,瞬间泪湿眼眶……新闻的“现场感”和“介入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个人的眼泪,是孤独;两个人的眼泪,是悲伤;数个人的眼泪,是坚强。”作家诗人蒋巍的诗句似乎是预见。一个回顾英雄事迹、重讲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的民间活动再次复活,数十年不曾有的情形激荡人心。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原秘书长、王发坤的战友温天庆反复看了报道文章,每一次都是热泪盈眶。王发坤当年的教导员张三光从战友微信群中看到了报道,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失散36年的英雄家人了。”
  平静似水的生活有了新的沸点,各界纷纷伸出了友情援助之手——深圳市宝安区拥军联谊会的李新华会长、王剑副会长当即捐7万元,协会不几天又募集10万元捐款;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建议社区从基金中拿出5万元资助英雄家人;深圳市伟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清给英雄的孙子、孙女寄去了300套校服,给英雄家乡捐出价值50万元的校服;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及116家爱心会员企业,向李金花捐款20万元。正义的传媒有无穷无尽的感召力,关爱英雄家人的接力不停传递。2016年10月,贵州当地政府为李金花家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还特意在她家门前修了一条数公里的水泥路,也惠及了当地更多的老百姓……经霜又茂,凌寒仍开。李金花在寒冷孤独时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生活的阳光洒满了她的心头,她从精神上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当张国防第三次去看望她时,她已经戴上了“最美军嫂”的桂冠。
  大道不孤,应者云集。一次行动直抵人们心灵的美好深处,撩动了众人的心弦,唤醒了社会。精神上的追随,心灵上的认同,一个不忘英雄、尊敬英雄、传承精神、激发奋进的氛围悄悄形成。
  正如张国防在报道文章中所写:“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动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对英雄的缅怀、对烈士的追思,永远激荡在我的内心深处。”
  潜移默化,他们培育的引领时尚的家风弥久暗香
  心存明媚,岁月暗香。好的行为源于教养,好的家风源于润育。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名。没有惊天的豪言,没有动地的壮语,只有真心实意做事、脚踏实地做人。三兄弟是精神的富有者,是道德的传播者,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
  “我们崇尚英雄、关注英雄、温暖英雄的家人,不在于物资的多少,而是为让那些忠诚于国家,追求和平、无私无畏、舍身为民的英雄被社会永远铭记。”性情直率、坦荡的张燕军说这话时,近乎虔诚。
  “愿做冬天里的一缕阳光”是张燕领的真实之言,也是他们三兄弟优良家风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变化的是时间的渡口和季节的交替,不变的是那一颗纯粹的心和持之以恒的爱,真正地从心底迸发,非风中之烛。他们情系英雄,对英烈家人和退役老战士朴实无华的牵挂,是心灵的呼唤,是心灵的回应,是心灵的对话。
  不妨推出长焦广角去捕捉他们那多彩的画面吧——
  之一,赵阳娃的感赞。在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当无妻无女的91岁的抗战老战士赵发友,接过他们三兄弟送上的米、面、油、蛋和慰问金时,激动得老泪纵横。在禹州市鸿畅镇95岁的抗战老兵方拴家里,在襄城县乔明贵、李振东、柳文妮、孟祥法、杨根来等年事已高的抗战老战士的家里,都留下了他们三兄弟的片片深情。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1942年入伍的104岁的赵阳娃,已经听力减退、记忆不清,他用迟滞的目光看着张燕军说:“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张燕军只好贴近他的耳边一字一字告诉他:“现在是习近平主席领导了。”赵阳娃似乎听懂了,脸上笑容微微,他慢吞吞地说:“习主席好、习主席好!”   之二,一个都不能少。他们把对英雄先锋的惦念当作自己的快乐。每逢年关,千家万户忙碌着准备过新年,南来北往的人流期盼与家人团聚,而他们三兄弟此时正奔波在看望慰问英雄模范的路上。2016年2月4日、5日已是春节在即,他们三兄弟同家人已经两天奔波于禹州市、襄城县看望6位抗战老战士了。2月6日晚,襄城县志愿者打来电话说,双庙乡抗战老兵罗发治家里十分贫困,看能否再来一趟看望一下。但考虑到7日就是农历除夕了,志愿者又犹豫了,说没时间了以后再说。“老战士的需求就是命令,一定要在春节前把温暖送到老战士家中!”三兄弟毫不犹豫,除夕上午,他们如期到了罗发治的家。这个昔日打鬼子再苦也没有掉泪的硬汉禁不住泪盈双目,离开时,罗发治站在寒风中向他们远去的背影举手敬礼。接着,他们三兄弟又马不停蹄继续西行到郏县,又看望了3名退役老战士,当他们返回许昌时已是华灯初上。
  之三,许昌的亲戚。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消防战士李远航牺牲的消息通过媒体传遍中原大地,李远航的爷爷失去唯一的孙子,他的父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他的叔叔婶婶和姐妹们都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中。刻不容缓!正在许昌休假的张国防坐不住了,他约两个哥哥一同驱车到30公里外的英雄家中看望慰问,陌生的一行人使烈士李远航的家人们倍感惊讶。后来,李远航的家人目送张燕军三兄弟很远,他的一个妹妹问爷爷:“咱家还有许昌的亲戚,我咋没听说过呀?”李远航的爷爷抚摸着孙女的头喃喃地说:“是呀,他们是咱家许昌的亲戚。”
  之四,赵斗兰的泪。2017年12月30日,张国防带着两个哥哥及家人的一番心意,专赴云南看望慰问烈士赵占英的妈妈赵斗兰和参战退役老战士王加才等30多名老兵。亲情无远,在那遥远的地方,已89岁高龄的赵斗兰接过张国防送上的生活物品和慰问金,看着被他挑满的水缸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忍不住流淌出感激的泪。在赵妈妈家里,张国防还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并为她拍了视频和照片。1984年4月28日清晨,21岁的赵占英在攻打老山的战斗中壮烈殉国。那些年,赵斗兰因家境贫寒,儿子牺牲20年了无钱去扫墓,曾有一篇《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的文章见于报端。她每天只能看着儿子的遗像发呆,沉浸在思念中,思儿断愁肠。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数千里外的中原许昌还有人记着她和儿子,还专程来看望她,并协商再一次赴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赵占英。赵斗兰于2018年3月2日凌晨走完了她90岁的生命之旅,虽然临终前她也没有能实现给牺牲的儿子扫墓的心愿,但她却被去世前几个月张国防三兄弟数千里之遥送去的慰籍温暖着。
  之五,两边都是娘。他们把李海欣的母亲当娘亲,有时胜过自己的母亲。2019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中午,三兄弟备好慰问品和红包准备去看望李海欣烈士的父母,出发时,他们的老母亲执意要帮忙往车上搬物品,因腿脚不便摔倒了,一下子急坏了全家人。在等待120急救车的短暂时间里他们商定:“两边都是娘,谁也不怠慢,定了就要去。”最终决定,张燕领、张燕军、张国防三兄弟去看望烈士李海欣的父母,留下小弟弟和妻子、儿子等家人送母亲去医院救治。在李海欣父母家,他们一边担心着母亲的伤情,一边像往常一样围着两位老人拉家常,把自己母亲摔伤的事强压心底。
  之六,王昌群的开心。2019年11月20日,曾一家六人上战场、牺牲两人、滿门忠烈的英雄母亲王昌群到粤港澳大湾区旅行。她的大儿子刘光本是侦察连副连长,却放弃留军校和省军区机关工作的机会要求回作战一线部队,在作战中冲锋在前不幸英勇献身。身为军分区司令员的父亲又把二儿子刘明送到前线,不久刘明同样牺牲在战斗中。为民请命,满门忠烈,连丧两子,王昌群悲痛欲绝。张国防、张燕军前几年曾去昆明看望过王昌群,得知她这次到深圳的消息后,张国防立即联系她,特意为她安排深圳行程,并将自己获得的见义勇为的3000元奖金捐献给王昌群,资助她游览更多的美景。在深圳期间,张国防还安排王昌群同前来深圳打联赛的女排队员朱婷等队员合影留念。离开深圳时王昌群拉着张国防的手深情地说:“国防啊,看到你我心里就舒坦,你们弟兄总是让我开心。”
  之七,第一时间赶到。2021年1月4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为解救落入冰窟的五岁小男孩不幸牺牲。正在喀什援疆的张国防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300公里外的英雄家里代表三兄弟及家人看望慰问英雄的父母、妻子和子女,表达深切的哀悼,并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英雄的家人对张国防的到来非常感动,出门时拉着张国防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之八,张卫华的奖牌。红色基因的传承代表着革命历史和精神的延续,张燕军的儿子张卫华从部队历练多年退役之后,对父辈们崇尚英雄的行为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他在郑州新密市公安机关上班,只要能抽出时间他都会参与父母亲的看望慰问活动。是家庭的熏陶,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军人的本色使他成了优良家风的新生代,他像父辈一样默默无闻地行动着。张卫华在工作中勤奋敬业,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先进个人,2017年4月《河南公安报》、《人民公安报》以《张卫华: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2017年11月,新密市给张卫华颁发了“好家风家庭”奖牌。2018年3月,新密市公安机关专程到张卫华许昌老家看望慰问,只因深感他们家风优良,事迹感人。
  家风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优良的家风是时代风尚,犹如山涧一枝梅浮动的暗香。
  尾声
  时光无期,岁月不老;唯有尊崇,初心弥坚。
  英雄先锋永远是陪伴我们前进的力量。守住基因之根,留住精神之魂。崇尚英雄先锋,让军人成为社会崇尚的职业,不能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全社会和每一个人心中崇高的道德经。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幸福,这是生命的广度……没有火焰,没有闪电,没有炫耀,“许昌三兄弟”情满天下,以崇尚英雄的痴情为共和国的英雄先锋唱赞歌,为英雄的昨天和今天鼓与呼,平凡之心激荡起崇尚英雄的浪花朵朵。
  无尘的心,一种家庭的文化现象,承载着时光的痕迹,荣誉与故事常在,步履与精神共留。是播种者,收获着希望;是传递者,连续着接力;是呼唤者,苏醒着沉醉;是先行者,引领着风尚。
  风永远不会忘记花的芳香。
  (责任编辑:孙燕丽)
其他文献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班的一间教室里。  客座教授管彤贤指着投影布上的一行标题:天人合一之ZPMC传奇。  他操着浓重的京腔开始了今天的演讲:  “同学们,知道‘天人合一’的含义吗?”  “知道!”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  天人合一的“天”,是指宇宙和自然,它们是大环境,“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小环境,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小环境要服从大环境,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宇宙和自然规
期刊
郏县渣园乡渣园村是个被国家住建部等部门首批命名的国家传统村落。在这个村庄中,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红石铺就的大街小巷,庙宇、古树、坑塘、老井,无不诉说着这里历史的厚重和悠长。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方,却是一片充满诗情的田园。  那地方叫婆娑园。900年前,宋朝诗人崔鶠曾经在这里隐居。  崔鶠,字德符,号婆娑先生。祖籍河南杞县,后随父迁徙禹州。1058年生,1093年考中进士。曾任筠洲推官,殿中侍御史,
期刊
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境内的浮戏山区,有一个叫明月村的村子。过去置身大山深处的穷山坳,今日整体融入城镇繁华街区,摆脱贫困奔小康。村支书马树忠说:“当干部40多年来,其实我只带大家走好了三步路。”可是明月村的党员群众却自豪地说:“俺支书这三步路走得悲壮、豪气、瓷实,就像咱浮戏山盛产的青石头一样,硬生生走在了咱老少爷们的心坎里!”  敢叫明月换新天  那一年是2013年。  马树忠争取到国家异地扶贫搬迁的
期刊
漳河,追本溯源,起源于山西省东南部,流经河北省和河南省,算是两省的界河了。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引漳灌田,名为漳河十二渠。集东村,位于漳河古道北岸,坐落在邯郸魏县县城东南,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原本是漳河北面的一个渡口。明清时期,自然形成了一个叫北沙口的集市。随着天长日久,人口增多,慢慢地变成了集东村。邯山区驻魏县沙口集乡集东村扶贫工作队,就驻扎在这里。  2018年初,在区农工委工作的张微微积
期刊
饶全喜,退休干部,历任辉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辉县日报社总编、市委办公室副秘书长,2013年8月退休。退休8年来,他每天抽时间到公园、绿化带等公共场合义务拣烟头,累计80多万个。  我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给我念了一首打油诗:  共城老人学雷锋,  环保理念记心中。  随时随地拣烟头,  有為有乐夕阳红。  一  采访饶全喜的时候,他说话有时会结巴,后来才知道,他竟是位患过脑梗的老人
期刊
196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个由贫下中农管理的信用社》为题,刊发了河南省嵩县闫庄信用社的调查报告,豫西一个深山小县上了中央机关报的头题,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人民银行对此极其重视。  一时间,闫庄信用社成了热门之地,全国先后有13个省市和45个地(市)及一些县、公社近两万人到这里参观学习。信贷员张甲娃也成了名人,还应邀到陕西、山西、安徽、湖南等省作报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期刊
2015年10月的一天,带着20多名志愿者在襄城县王洛镇庙宋村帮扶老人时被冷嘲热讽时的场景,在宋红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久久挥之不去。  在那些纠结的日子里,宋红昌痛苦迷茫,甚至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好像失去方向的轮船在大海里飘摇不定。  发源于汝州市境内的汝河,可谓襄城县的母亲河。汝河在襄城县城西百米的地方由西转向东南,打着漩涡舒缓下来,绕着古城墙平静流淌,好像一改进城前暴戾的习性,变得温顺了许多
期刊
尽管郭仙生前有“丧事从简,尽量不给组织和亲朋好友添麻烦”的遗愿,但阻挡不了社会各界和她战斗过的山乡群众对她的崇敬和哀思之情,大家纷纷来到追悼会现场,一定要最后送一送他们心中的英雄——山乡的女儿。  郭仙生前曾表示:“我是山乡的女儿,是甘甜的山泉和五谷杂粮将我养大,我深深热爱生我养我的这一方故地热土。”  郭仙1938年出生在鸠山公社白龙湾村。那时山是秃的,田是贫瘠的,十年九旱,灾难频发,父老乡亲们
期刊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是李太白《秋浦歌》组诗中的一句。船的历史,说起来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船。几十年前的监利西门渊江边,就矗立着一座船舶制造工厂,为长江流域的客户提供了质量过硬的各种型号船只,在湘鄂赣三省名气很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船舶制造工厂搬到了新洲围堤外江边的新址。这个荆江大堤外的小洲,有20多平方公里,良田连片,风景如画。在28年前,是一个将近两万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始,收束是终;导入是开,收束是合。一始一终,一开一合,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一堂语文课的开展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安排得巧妙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样,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以没有小结(即收束)。精彩的收束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实践,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