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几只眼看中国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路中国》,是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第三部,由三部分构成,“城墙”写变迁中的北方,历史与现实参照,农村与城市交错。“村庄”和“工厂”,以北方一农村、南方一企业为例,鲜活地再现中国经济起飞地方性因素的作用。Country Drving,这两个英文词,颇费了译者一番脑筋,反复商量琢磨后,转译为“寻路中国”,依我看,仍存在歧义。通篇下来,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既有“摸着石头过河”中,“ 一个国家”路在何方的追问,更有“一个国家”驾驶汽车飞奔在高速路上的情景描述(封面照片反映了作品中不断提及的场景,——一夜之间铺设起无数高速公路,但只能以泥塑警察管理照料,似含某种隐喻。)当然,显白理解,也包括作者车行中国,所见所闻,走马观花,一孔之见的谦逊。
  作者是以《纽约客》记者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身份,自驾游并辅以文献梳理,小角度切入,案例模式,寻访、记录变迁中的中国(2002-2008),作品在深广历史背景,波澜壮阔现实把脉基础上,对个人在近30年变迁中的遭际与应对,有着审慎却令人惊异的精准把握。海斯勒娶了中国媳妇,但并未流露出热爱中国的矫情,字里行间,绝无立场预设,对观察到的复杂甚至很是吊诡的各种现象,从不轻易作出结论。我无法甚而毋须确认作者是第几只眼看我们这个国家。作为读者,与他同行同思,同喜同怒,是最恰当的定位,因而享受得到最大的阅读快乐。
  三部分内容,各有一例,可谓现实中国两个极端重要方面的佐证:农村的衰败与基层政治潜规则的交互作用,经济崛起中地方性力量主导的秘密。关于前者,案例来自北京怀柔某村,后者的故事,发生在安徽的芜湖和浙江的丽水。关于前者,早已不是秘密——即便近在京畿的怀柔,农村年轻、精壮劳力的流失,与绝大部分地区一样地触目惊心,以至学校关闭,道路失修,整片住房空无一人。但农村政治舞台,并未死寂,甚至在某个时间点上,还风生水起。“村庄”结尾处,村党支部书记选举过程发生的种种故事,既显露了基层政治的真实面向,似乎隐蔽着中国未来基层政治的操作秘密。原本不用作者多说,我们大体可猜到事情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可当读到衰落戏剧这一幕时,仍有第一次被触动的感觉。
  作者重要的贡献,是讲述奇瑞汽车和丽水某妇女用品“ 配件”企业故事时,有意无意揭示出中国经济成长秘密中最重要的章节——地方力量是如何在与中央政策对弈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这一层秘密,海斯勒描述的也只是现象,但却有力证明了个别论者的“猜测”(见《信睿》四月号“中国成长的秘密”)。资本与地方政权结合,为自己找到了释放能量的合法性,地方政府推动的经济发展计划,在与资本结合过程中,得以有效落实。经济发展的伟力,蕴藏于广阔无边的民间;无数从人民群众中跃起的企业家,才是掀起经济飞速发展的真正动力。
  30年发展中的中国,蕴含着无以伦比的大故事,可惜我们作者群体多数像是打了磕睡,或喝高了大酒。来自一线的观察报告,不是没有,好读的不多。海斯勒自驾眼中的中国,不仅妙在他发现的许多秘密,还在于,你无法亦毋须费脑筋判断他用的是第几只眼睛看待我们似乎熟悉的中国。
  
其他文献
那里的水中全是毒药,然后我站在海面开始下沉;  我的歌声将会继续传唱,那场呼啸的大雨,大雨将至……  —— A Hard Rain’s Gonna Fall    4月初,70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首度在中国开嗓。以上这首他创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歌,如果听众不谙熟此曲1962年社会背景,老人似乎更像是在为一个月前日本大地震核事故的巫言震怒而吟唱祭奠。  尽管这个弹电风琴木吉他、带口琴架的
期刊
“很多人做事很迫切地想办成,生怕办不成,而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姿态放得很低,做最坏的打算,遇到问题不极端不回避,一起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反而做成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发起人郭净。    一切开始于200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云南省博物馆大门前,有人支起了一块大幕布,用露天电影的形式宣告“云之南”影像展的诞生。很难想象,一个专门播放直面现实的纪录片影展,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坚持近10年。    一
期刊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是工业高速增长的时代,这期间出了一批白手起家的工业巨头。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安德鲁卡内基是苏格兰移民。十二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匹茨堡。那时,匹茨堡已经开始成为美国重工业的中心。父亲一时没有工作,十二岁的卡内基被迫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打了两份杂工之后,到了一家电报公司当信差,每星期工资两点五美元。  卡内基很快就记住了匹茨堡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小商业客户的名字,同时
期刊
最近突然想戒酒,原因很简单,一是连续战斗后身体吃不消,尤其清明节回家,亲朋好友相约不断,一晚上都在三场之上,晕乎乎睡下,早晨起来头昏脸肿关节疼,哪儿都不舒服,这时候如果已经有朋友安排中午的酒席,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第二个原因,是看到身边好友个个忙着健身减肥,也想跟风,结果去会所一量,我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超出了4岁,相信其中一大半是酒精的功劳。于是,灵魂深处闹革命,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戒酒了,起码不
期刊
上世纪1966年,随着《五一六通知》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同时公布,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那个特殊时期,报纸的编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那时报纸的“要闻”特别多,时间性特别强。不是“最高指示”,就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声音”。“最高指示”很明确,天天登、版版有,每条文字稿中,都会出现几句或几行黑体字(引
期刊
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比起来,张謇温和的改良,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渡口。晚八时许,状元实业家、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正准备沿江返回江苏,刚上船,突然望见,城里出了大事——  “武昌草湖门工程营火作,横亘数十丈不已,火光中恒见三角白光激射,而隔江不闻枪声。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熊熊烛天地也。”——就在当晚,武昌新军于全国率先起事,推倒了清廷覆亡的第一块骨牌。  
期刊
1967年,居伊索尔曼第一次来中国。那是个特殊年月。坐在汽车里,看到广州大街上游行的人群,他感到新奇又紧张。自那年后,他每年都来中国。每次来都感觉不一样,“中国变化很大”。  他说,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对此,他持有乐观的态度。六年前,他在书里说,中国没有令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只有暴富团体。但现在,他的观点变了。  作为法国著名的学者,经济学家、哲学家,曾任法国、韩国等多个政府的智囊,居伊索尔曼
期刊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如火如荼地举办,成为全球汽车业争相露脸的大秀场,从1987年我第一次采访上海车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过去。记得当时展场设在延安路上海展览馆,没有几辆车,国产轿车只有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连捷达、富康都还没有问世。  那时候,进口轿车最高征收220%的高关税,车价相当于国际价格两三倍。对绝大多数中国工薪族来说,一辆轿车的价格几乎是一生工资的总和!轿车和百姓无缘,看车展不少人
期刊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集体弥漫的当代情绪。  故乡,一直是这个古老国家历代的诗人们咏叹的主题词。尽管总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苦,但在农业社会里,故乡最终会成为游子们骸骨和灵魂的皈依之地。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诚然有着许多无奈与感伤,但也能从中读出隐藏着的如释重负与淡淡喜悦。  只是,在今天,仿佛是一夜之间,许多人再也无法体察这种持续了数千年的情
期刊
当一个儿童,  在土豆地里咿语;  穿过长夜守望者的梦,  它的清唱来临.  纵使你远远离开,  到世上最寂寞的所在,  往后的岁月,它执著的声音,  仍然会萦回在你的心里。  ——里尔克,民歌(节选)    故乡记忆  猫姐对于故乡常州和宗族最初的记忆,全部来自她喊婆婆的人。  婆婆姓华,常州西门外夏溪镇人。按猫姐的记忆,大概生于1902年。少女时代,因为长得漂亮,被强纳入常州瞿家做童养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