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读“字了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教学的历次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领巾教学法”,到60 年代的“精讲多练”教学法,到70年代的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法,再到80年代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和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从来没有忽视“读”的环节[1]。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技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2]时至今日,大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很重视“读”的活动,但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各种形式的“读”,包括朗读、默读、诵读、浏览、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具体的作用,也缺乏“读”法指导的方法和意识。
   最近,浙江省一次高规格的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分别展示了两节阅读课: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狼》和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两篇课文,一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文言文,一篇是现代的游记作品。两位青年教师教学素养都还不错,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读”的活动,有默读和朗读、诵读等环节。但笔者感觉到,两位教师都没有意识到不同形式阅读方法,其“读”的作用实不一样的,只是让学生为“读”而读,势必效率低下。在语文阅读课上,可以说无“读”不成课,但只有把“读”的时间恰到好处地用在紧要的学习点位上,用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上,才能够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狼》的教学设计,上课教师已经关注到教材规定的单元目标: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概括文章中心。所以,教师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为:积累文言词汇,学习用默读的方法理清故事思路,概括中心思想;了解汉文化中狼的形象。教师检查预习,学习文学常识之后,进入“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环节,发出的指令却是:请大家打开课文,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齐读课文,课件上有五幅插图,但已经被打乱次序,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给五幅画重新排序。《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教学设计,上课教师运用了“三读”环节:一读,理清所至;二读,关注所见;三读,体悟所感。课堂教学思路很清晰,也十分切中游记文体教学的肯綮,抓住游记文体教学的要点。但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教师发出指令是: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这篇文章中,作者带我们游历了那些地方。
   让学生大声朗读(特别是齐读),是我们教师比较喜欢的阅读方式,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怕“冷场”,一般不采用默读的方式。采用哪种方式读,我们如果不加细究,也发现不了有什么大错,但从阅读的学理上去分析,却会发现一些问题。不管是朗读和默读,都可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逻辑思路,体味细节描写,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在探寻文字语言意蕴、培养阅读语感、体会语言的韵律等方面更适合用朗读法;进行比较、推敲、概括归纳,反复思考,并要结合“钩玄提要”时,适合使用默读法。朗读和默读都指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初次接触语言文字时,用默读法更佳;熟悉文本后,利用朗读能更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狼》的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一致,教师对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目标达成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联度认识不足。教师要求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对五幅图画重新排序,这是一个对比、反复思考的过程,用齐读大声朗读的方式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梳理游踪,需要筛选信息,找到关键词语,钩玄提要,圈画勾点,这是“一读”环节,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学生用默读法能更高效达成阅读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朗读和默读之外,还要了解精读、略读两组概念。要对文本深入研读就需要精读,大略了解文本信息、获取重点信息需要略读,跳读、浏览等都是略读的变式。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也要学会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好阅读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
   统编教材以主题和语文学习策略来组合单元,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策略运用,把阅读的方法穿插在各个单元中,形成相对完整的阅读方法的体系。其中七年级教科书系统地安排了“读”的策略[3]:(见上表一)
   这些阅读方法在相应的单元中要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能掌握基本要領,八、九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直至熟练运用,得心应手,并在今后自主学习经常运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要教”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读”书策略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改革首先要从学习方法的变革开始,只有在“读”字上做足文章才能有效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教师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好阅读方法的训练,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把经典的篇目“读”起来,把经典名著“读”起来。
   其次,要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阅读方法。教师要深刻领悟、理解各种“读”法的作用,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文本材料采用相适应的“读”法,读出文本的深意,读出文本的内蕴;按照实际需要读出速度、读出数量、读出厚度,最终读出语文学习的效益。
   第三,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的技巧要领。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4]。朗读不能读破句,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字序,读得字字响亮,注意句中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等等。默读不能念念有词、不能以字为认读单位,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短时间内以短语、句子甚至句群为单位接收信息,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速度太慢容易分心走神,初中生1分钟默读一般要达到400-500字左右,当然默读的速度因人、因文而异。再比如,浏览一本书要让学生以扫描的方式学会读标题、读目录,读前言、读后记等等;浏览一篇文章要学会抓住首尾句,尤其是说明性为主或者议论性为主的作品,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段尾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中间部分推理、补充或者例子,像教材中的《苏州园林》就有此类特点;学会专注于关键词语,比如文中结构语,如“首次”“其次”“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等。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阅读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进行实践技法指导,不能空谈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孔义.三十年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6.
   [2][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3.
   [3]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童国强,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1999年出现话题作文以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的概念。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而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为了便于区分,人们自然地就把以前的那种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而把现在的这种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一般来讲,每一则材料,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客观上都包含有多种意义、多层意思,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作理解,但往往又会只有一种最准确的意思和理解。“旧材料作文”严格要求把所给材料中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007年第3版)的注解,选择词条精当,规范简约,但仍有改进的必要,尤其是某些词语,亟待补注。    一、方言语词补注    (1)必修一册《江南的冬景》:“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其中的“和暖原极和暖”须补注。  “和暖”为吴方言。“和暖原极和暖”,即“暖和倒是暖和”,但在北方的人读来,觉得繁冗,不如直说“极暖和”,却不知这是浙地方言。例如,《鲁迅书信集
《中学语文》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之一,自1958年创刊以来创造了辉煌业绩、发挥了巨大影响,如今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50个寒暑春秋。2007年12月6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座谈会”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湖北大学有关领导、杂志社数任主编、编委以及湖北省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喜迎《中学语文》50华诞,共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
社会悲剧指的是由外部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或者政治原因等造成的悲剧,性格悲剧指的是因主人公的性格导致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一直以来被解读为社会悲剧——这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对美满婚姻的破坏。此说肇始于游国恩先生,他在上世纪50年代指出,诗歌中“作者有意无意用积极或消极的手法一个个描绘出来,直接暴露焦母、刘兄等人的罪恶,间接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果如此乎?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
一、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新要求    较之于以前的高考语文大纲,2007年的大纲变化最大。一是纲名定为“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新课程理念在高考中得到确认;二是将试卷的结构形式改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呈现出多样件、选择性和探究件的特点。而试卷结构变化的最主要方面则是在现代文阅读上,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类。“必考内容”为一般论述类文体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读者在解读同一文本时,不同的切入点会得到不同的意义。  切入点一,侧看:“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心声》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许多教案都把它解读为《心声》是主人公李京京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认为李京京这么喜欢读《万卡》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表达他自己希望像万卡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温暖,而把李京京渴望读课文与程老师不让读课文的矛盾归结到程老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上。  这样来解读《心声》的主题,有它的道理,但比较肤浅。这样的解读把主人公李京
高三进入到紧张备考阶段,随着大密度高强度训练的开展,一周两次作文大练成为写作常态,这是提升考场文的关键时期,但若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易产生厌倦情绪,写出来的文章缺少新意。因此,作文备考后期,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重点予以方法指引,拟通过营造具体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案例】   为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提取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拟写作文题目,要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态问题关注颇多,所涉及的论文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语文课堂的不良生态予以揭露,另一类是从学理的角度对语文课堂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有“逻辑”、“自主”、“错误资源”三个关键词最引人注目,触及到了课堂生态问题的深处。本文拟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篇论文加以评析。    一、逻辑:语文课堂生态的理性立场    【评析文章】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