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教学创新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育更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难,农村初中实践语文的课改更难。但现在发展教育的步伐加快了,创业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投身课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培养更好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时代发展需创新
  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是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和民族最需要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农村初中的基础教育任重道远,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好更多的具有极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又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但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却认识不足。能上完每节课就不错了,创新是陌生的,创新是遥远的,创新教育是专家学者的事。众多谜团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因此,农村初中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强国需要创新,富民需要创新,创业需要创新,课改也需要创新,育人也需要创新。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实践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个初中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打好基础可创新
  农村教育落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困难重重。创新教育从何入手呢?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好书本知识。因为背诵记忆、掌握好书本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本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初中学生必须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号语文的扎实基础,诸如汉语拼音、语法等的正确运用和文字的规范书写,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1、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
  2、追求教学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舒服,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
  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3、在科学发展观下,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
  “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一种自然美;《驿路梨花》是赞扬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重庆国民政府重建了海关总税务司署,并新设内陆海关.1942年1月1日,洛阳关正式成立.1942年至1945年期间,洛阳关的贸易与关税在国统区海关中具有重要地位,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
核心提示: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6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理念下“十三五”规划,将给百姓带来哪些看得见
期刊
依然是那熟悉而温和的笑容,依然是那亲切而平和的话语.“让我们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下子拉近了总理与所有参会代表的距离.3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闫福兴家里有这样一张照片: 一些日本友人与闫福兴一起,人手一支管乐器,做出吹奏的样子;闫福兴家里,还有这样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的都是外国人的留言,翻译过来是一些这样的话
工程伦理研究目前已经陷入瓶颈期,研究进展缓慢,其根源在于研究范式所具有的局限性。当前盛行的“形下”研究范式因其具体化、碎片化的点式研究特性,不易为工程伦理研究提供
死刑这一刑种在世界范围内存续已久,针对死刑存废的争论在西方国家也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张存废的双方各持己见,却始终未得出最终结论。我国的死刑存废之争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法制建设重新起步之时,但就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考虑,我国立即废除死刑还为时尚早,现在所要关注和讨论的,应当是如何有效地限制死刑的适用,完善中国死刑制度。这是履行国际义务之需要,也是促进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施工技术不断创新,整体施工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我国公路桥梁项目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对推进我国道路交通网络完善有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