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的表现形式有N种,但一旦套上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学生的身份,似乎立马就只有唯一的一种:学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戴黑框眼镜,穿宽松校服,成天趴在堆满了高过头顶的辅导书与试卷的课桌上钻研每一道难题。在一些新闻报道里,这些学生要么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连个鸡蛋都不会剥,要么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考试掉了名次就要死要活。
其实,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并不单是指呆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努力为高考多考几分。成功是多元化的,脚下的路在于自己的选择。只要你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并在知道自己的选择的全部真相以后不为这样的选择而后悔,而且在努力的过程中能使心灵感受到真正的愉悦,那么你的选择就是对的,你只要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你就已经成功了。
也许在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学眼里,这些同学做了很多对高考没有帮助的“傻事”,甚至有些“不务正业”,但没有了这些“傻事”,只有学习的青春岂不是太过单调了吗?
这些同学虽然身处重点高中,但他们在学习之余,依然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小梦想,继续着自己倾心的小爱好,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维度,就像是一个魔方,每次旋转都会产生一面新的图案。
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社团都是学生群里最关注的话题,不管你是文艺青年,还是学习青年,都有大把的文学社、电影社、街舞社、英语社……等着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培养一点小爱好,或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的社团生活
我成立音乐社的初哀带着点赌气的性质。想加入学校音乐社,因为满员而未遂,索性自创了一个。
新的音乐社成立后,为了超越之前的那个音乐社,我招了4个副社长,原想着可以群策群力,哪知人越多意见越难统一。每次搞活动,活动本身并不累,累的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刚开始,每次开完选题会我就委屈得想哭,觉得自己这个社长毫无威信可言。但认真比较了大家的意见,再借鉴别的校内活动,也就掌握到了规律,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和副社长们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少。
去年冬季招新时,我们采取表演形式,给每个人3分钟展现自己,预计招收50人,报名的有200多人。招新完成之后不久就是圣诞节,我们想开一个圣诞音乐会,我就先和老师商量了,去和校领导申请,校领导在我三番五次各种保证之后总算答应把学校礼堂借给我们。大伙儿高兴坏了,迅速地确定了表演形式、曲目和人员之后,就积极的抽晚自习前的那点时间排练,还通知了各路好友前来围观。
圣诞节那天,我领着参演者浩浩荡荡地赶到礼堂,才发现礼堂的大门紧闭着。联系领导,领导的解释是“圣诞”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眼见得外校的朋友就快到了,如果被拒之门外,这将是多大的尴尬?急得我大冷天出了一身汗,一直解释节目大多是中国古典民乐,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月光下的凤尾竹》……只是借了圣诞节这么一个由头而已。终于说服了领导,演出如期举行。
我的同班同学晓佳,是爱心社的社长。在他的游说之下,我的音乐社和他的爱心社结成了友好互助社团,我也兼职了爱心社的副社长。晓佳说,有了音乐社的帮衬,爱心社就可以更好地筹款了,组织献爱心时的形式也可以更多样。
签订合作协议后,我们第一次的共同活动制订了周末在市中心广场的表演计划,还找了一个语言培训机构打算拉点赞助。尽管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说辞,但是真正站在对方面前,我们俩还是不知道应该先从哪句话说起,最后自然是被人客气地请了出来。
回去我们大家一分析,觉得是因为对活动的介绍不够充分造成的,于是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冲印了以前社团活动的照片,准备了社团的背景资料,再把筹集资金钱改成筹集物资——宣传单、社员证、海报、奖品由赞助商提供,正面是社团内容,背面就是形象广告。下一次去拉赞助,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当即拍板。
临近表演的前两天,赞助商突然来电要撤销赞助,说当初答应赞助是因为我们重点高中的名气,对方要求,如果我们能提供在校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和电话,赞助继续有效。原来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信息资源,我们断然拒绝。老师知道这事后,也提醒我们,今后一定要记得签合同,不管再小的事,都应该有个凭证。这一课的教训,我们是很难忘记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跟着爱心社一起佳社区养老院,感到很震撼,那么多苍老的生命,以一种近乎衰败的姿态存活着。有经验的晓佳小心地提醒着我应该怎么和老人说话:很多老人是不愿意提家人的,早逝的亲人或者不孝的子女是他们一生永远的痛:有些老人渴望和年轻人说话但是又不敢,这个时候就要主动上前摸摸他的手——晓佳说他一直无法忘却第一次摸到老人的手满是骨头的那种震惊;当然,也有健谈的老人,比如一个退役老兵,他就爱讲当年在战争里的风光,不管你听过了多少遍,都应该饶有兴趣地听他说下去——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乐趣了……
有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晓佳的做法,曾经还有同学说晓佳亏了:“又不是自己的亲人,干嘛去花那个时间?”但是晓佳坚持认为爱心社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在晓佳的感染下,我也越来越多地参加起了爱心社的送“爱心”活动,尤其是我们的音乐为很多人都带去了欢乐。“爱心”对于我来说以前只是一个词现在却变成了具体的感知,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学会了怎么去爱人、关心人,并且适时地表达。
“理工科第一名”,千万不要以为顶着这样头衔的女生绝对有着——嗯,怎么说呢——客气点说,就是让人毫无期待的颜值。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不少漂亮的女生,在不成熟的年纪里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在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班,遇见一个品学兼优还美丽的女孩,不异于是遇见百分百女孩。
模特女生 就是要才貌双全
早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廖银玥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就是“在奋斗中度过”。 当时,她所就读的高中是重庆市的重点学校,实行滚动分班制——一学期考两次,根据名次决定进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那时,在廖银玥心中,保住理科重点班的名次才是王道。 如果你以为廖银玥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那你就就大错特错了,学生之外,她还有另一个很潮的身份——模特。廖银玥从小就是个漂亮女生,进入高中,更是长得亭亭玉立,高挑身材,巴掌脸,五官清秀。
进入模特这一行很偶然,在高一寒假的最后一天,廖银玥和妈妈去中央公园玩耍,无意中看见一群摄影师在外拍。廖银玥受好奇心驱使,上前去看热闹,被一位摄影师看见并主动帮其拍照,还推荐她去参加《重庆时报》的“我要去西藏”模特选拔赛。
廖银玥作为唯一的一个未成年人选手,顺利入选,但是因为气候原因不能进藏,改成参加另外一个活动“摄之旅·美景秀”,再一次顺利入选。几天后,廖银玥就收拾行囊在妈妈的陪伴下去四川死海参加了主题拍摄。这一次的拍摄活动,相当于是一次免费旅行,廖银玥很开心,终于有能力让妈妈“沾一下自己的光”。这次拍摄活动结束后,她获得了“最上镜模特奖”。 但是廖银玥并没有把自己的外表当做成名的捷径,而是继续扎扎实实地进行着自己的学业,把模特作为了一项业余爱好。
廖银玥有着与生俱来的镜头感,但是,第一次在拍摄现场,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动作不是很放得开,表情也有点僵硬,一组并不长的照片拍了很久。不服输的她,回去之后查阅了一些拍摄资料,又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终于慢慢掌握了拍照的技巧,多拍摄几次还有点如鱼得水的劲儿,甚至能捕捉到每个摄影师的异同,比如说有个摄影师的相机是手动快门,比自动的慢,每次都必须在按了快门之后保持几秒钟的造型。
照片看上去很美,拍摄干起来很苦,夏天穿着薄薄的衣服,躺在草地上仿佛针扎,有时候靠在大树上,还会发现蜘蛛、天牛之类的女孩子的公敌。有一次去湖北神农架拍摄,几个小时的颠簸山路让廖银玥狂吐不已,到最后,实在是吐不出东西来。对于这些经历,廖银玥很是感激,因为正是它们让自己得以快速成长,胆量变大了,毅力也增强了。
为了保护女儿,廖妈妈坚持每一次拍摄都会全程陪同,不仅是照顾女儿,更是把好思想关,并且让女儿尽可能素颜出镜,以展现真实的自我,于是,尽管已经有了多次拍摄经验,廖银玥仍然文静而淡雅,平日里就穿牛仔裤和校服,扎个马尾,丝毫没有模特的“名利感”。
高三的时候,曾经有好几家摄影机构重金邀请她签约,廖银玥一一拒绝了。虽然酷爱镁光灯下的生活,但她并不想以模特为生,她要考重点大学,她要学自己最喜爱的专业——金融。一个人的美貌固然重要,但是难以永恒,只有内在才是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自己应该经得起这些眼前的诱惑。再说了,廖银玥的偶像娜塔莉·波特曼不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吗?要做美女,更要做才女!
现在,廖银玥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一学生,我们相信,她这样才貌双全的女生一定会有着美好的未来。
高智商的理科男生似乎是每一所重点中学的标配,他们也许沉默寡言,一副所有的智力都花在了思考人类和宇宙关系上的模样;他们也许时尚活泼,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不忘娱乐运动。当然,还有那么一群爱好新鲜事物,热爱动手创新的理工男,把高中生活安排得比一般理科班的同学更精彩。
科技控们的另类世界
白色卫衣、休闲裤,隔得远远的,就能感受到曹家泺身上那种青春期男孩子特有的阳光和活力,原来高智商的理工男并非个个都是geek,身材挺拔的他还是学校国旗仪仗队的队长。
曹家泺的爱好很广泛,建筑设计、街舞、摄影、编剧……而科技,则是他最喜欢的项目。
在高中,曹家泺所在的团队曾经在RoboCup Junior全球足球机器人大赛里获得了冠军。一个团队总共3名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老师和学生根据比赛方的规定来共同设计机器人,再由学生组装,编写程序控制它在球场的动作。比赛用的机器人不是我们平日里看见的那种人型机器人,而是小车型的——因为人型机器人靠两只脚前行,要想保持平衡就得控制速度,而在足球比赛里,对机器人的速度要求是很高的,最快时可以撞得人手指骨折。
既然是小车型,轮胎自然很重要,这一次比赛,曹家泺的团队就差点吃亏在轮胎上。现场场地和模拟场地不一样,之前他们的模拟实验都是在硬地面进行的,而现场是软地面,很容易被运动的轮胎卷起来,各种纤维也容易被吸进轴承里。第一天的比赛他们自然都输了,当晚连夜想对策,重新改进轮胎,把空间间隙留大,并且半场比赛结束马上就像Fl那样换备胎,换下来抓紧清理,以便下一场轮换。终于,在40多个参赛国家里脱颖而出,获得冠军。
这次比赛给了曹家泺巨大的信心,又接着参加了“全国电脑制作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比赛,并且还获得了“科技创新市长奖”。
和主攻机器人方向的曹家泺相比,刚从南沙一中毕业的科技小狂人——李志锋的发明可谓五花八门了。手机散热片、“线圈炮”、目前难以破解的改进型电阻密码锁……这众多科技创新都来自于李志锋。他的“混合机械电子锁”在不久前还获得国家专利。
事实上,李志锋自小就对机械、电子感兴趣,他在家里捣鼓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工作台,堆满了各种图纸、零件和他的“奇思妙想”,一回家他就一头扎进去。在同学眼里,李志锋是一个为“科技”痴狂的“狂人”。
李志锋发明“混合机械电子锁”灵感来源于一部影片:打开宝藏只能用一把钥匙,不可复制。他突发奇想:我是不是能制造这么一把不可复制、不能破解的锁匙?于是,就有了把电阻加在钥匙上的想法,并开始了漫长的试验过程。第一代锁匙只是一把单纯的电阻锁,钥匙是圆形的,没有锁齿,要想开锁需要两电压测定值同时与预设开锁法则相符,锁才会打开。他兴致勃勃拿着锁请教锁业行家,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 “电阻锁太容易破解,软件一秒钟就可以试验数万种开法,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打开。”于是他又开始研发第二代、第三代钥匙。将电阻锁加上齿痕,同时具备机械锁的功能,开锁必须同时对应上电阻和钥齿才行。到16代时,加上了2秒延时功能,即便电阻和机械齿都对应上了,钥匙要延时2秒才会开启,也就是开电阻锁的软件要2秒钟才能尝试一种开法。加上机械锁的功能,这意味着这把钥匙目前基本不可能被打开,因为市场上还没有同时开电阻锁和机械锁的工具。 由于对机械研究的痴迷,李志锋在大学选的专业也是机械类,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高考的考场上,一分之差很有可能决定着你是一本还是二本,但是,就这么区区一点差距,有时候却实在是无法掌握,于是很多人改走“艺体道路”——做艺术尖子生或者体育尖子生。
理想的锋芒很耀眼
小提琴和剑道,听起来两个毫不相关甚至相悖的物事,都是我的最爱。
其实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开始父母只想着给我培养一项课余的兴趣爱好,而我也比较喜欢小提琴,然后就是一直去少年宫上兴趣班,也没有找过名师学习,琴也是挑便宜的买,直到上了初中,父母才在老师的建议下给我买了一把3000多元的琴。一直以来,因为想把普通甚至不怎么好的琴拉出和其他小伙伴的好琴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所以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还记得初学时,因为年纪小,见识少,对曲谱的理解有限,拉琴时只是一味地照着琴谱拉,技巧倒是掌握得很好,感情却始终不到位。而感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一样,老师无法言传身教,只能靠自己的悟性,细细琢磨。
为了训练台风,我找到在歌剧院工作的亲戚,一有机会就跟着歌剧院的乐队去演出。和乐队演出重奏讲究配合,自由发挥性远小于独奏,惯于独奏的我就更加放不开了。外行当然感觉不出来什么,但是老师们脸上细微的表情让我知道自己的差距,至于我后来究竟怎么练好的,当然和所有的励志故事差不多——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
升高中时,家里人经过商量,决定让我报考音乐学院,经过仔细思考,我还是选择了普通高中。音乐学院的学费太贵,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自己能够顺利地成为一名小提琴家,所以还不如利用现在的特长在一所不错的高校里换取一个艺尖生的身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现实面前我早早学会了成本分析。
一进高中,在学校的各种社团中,我选择加入了剑道社。很多加入的同学都说是受动漫的影响。我却不是。剑道这项体育活动在中国很冷门,不过我在初中时就接触过剑道。那时候,因为天天练琴肌肉酸痛,心理压力也很大,想通过暴力一点的方式来缓解一下,哪知道多练习了几次我竟然爱上了这种运动。
日本的剑道原本是一项武士的修行,所以为了锻炼武士般的意志,夏天的道馆不论多热,都不开空调。进行对抗练习时,那厚重而不透气的护具,真的会让人起痱子,相比起来,练基本功时穿道服就舒服多了。剑道也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运动,大多时候一节课两个半小时都重复一个动作,就算不走神也不容易控制力度。我就曾经在练习挥剑动作时,不小心把别人的额头打肿过,幸好是用的木剑,不然就是“现场开颅”了。
因为长期握剑,我的手掌一圈全部是茧,刚开始不懂,一看长了茧就想撕,哪知道下一次练习的时候剑鞘就在茧下面的嫩肉上磨来磨去,可谓血的教训。而我拉小提琴也磨出了茧,不过是在手指头上,和握剑磨出的茧相得益彰,我向好朋友戏称这是我的保护膜。
对我而言,除了强身健体,剑道还给了我很多其它的人生体会。比如,剑道是反对后退的,准备好了就要不断向前,不管对方有多强大,绝对不能惧怕,更不能撤退,只能毫不畏惧地拼劲最后一分气力。
再比如,道馆里面有严格的规矩,非常重视长幼尊卑。而道馆里这些“礼义廉耻”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而被忽视的,如果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是不错的收获。
因此,对我来说,小提琴让我更快乐,剑道让我更强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那么一种学生,从来都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对于他们而言,艺术才是自己的追求。不同于艺体生的功利,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发自内心,只为步入艺术的殿堂为高考加分。
舞出人生的精彩
同学都管曾琳晶叫“晶爷”,这个洒脱大气的女孩儿,也确实有着一种爷们儿风范。“没有一点霸气,Hold不住拉丁。”她说,“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跟着妈妈的好朋友学习拉丁舞。”
妈妈对曾琳晶的要求很高,任何动作看两遍就必须学会,并且随时都得挺胸收腹,注意正确的呼吸吐纳,因为长期穿高跟鞋练习脚尖内扣,曾琳晶的脚背明显比别人高一些,右脚肌腱也有一点受损。
每个舞种都有每个舞种不一样的美,但是基本功的枯燥都是相似的。拉丁舞是体育竞技舞蹈,极具技巧是它的特点,并且需要很强的爆发力,强烈突出的个人风格,拉丁舞想要练出好的效果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曾琳晶经常为了一个基本舞步,就需要来来回回地走两三个小时。更痛苦的是拉韧带,压大胯时,必须像一只青蛙一样趴在地上,老师一来就直接坐在背上。练习拉丁舞至今,曾琳晶接触最多的就是练功房和镜子,流下了数不清的汗水和眼泪。回忆起以前的往事,曾琳晶笑嘻嘻地说那时候不知道背地里偷偷哭了多少次,果然是当时让你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云淡风轻地笑着说出来。
曾琳晶至今还记得她的舞蹈老师对她说过的话:“学舞蹈是真正考验你个人的承受力,你想要成功,你一定要、勇敢、勤奋、执着、自信!”帷幕拉开,观众们看到的都是舞者辛苦练就下的成果,常人根本无法理解舞者真正的辛酸。
7岁时,曾琳晶第一次参加业余组比赛,报的9岁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小学6年级时,老师觉得以曾琳晶的现有水平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推荐了自己的老师——中国第一位拉丁舞世界冠军。从此,每个暑假曾琳晶都会去深圳接受专业训练。有了名师的指导,天赋出众的曾琳晶的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之后的每一次比赛,都赢得毫无悬念,曾琳晶一度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为了拉丁舞而生的,没有比自己更适合拉丁舞的人了。
直到初一,她参加了一个专业组比赛,报的是成人组,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曾琳晶得知名次的瞬间就傻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瓶颈期。老师认真地为她分析了比赛失利原因,父母也不断给她打气,最后曾琳晶终于慢慢平复了心情,决定通过更大的努力来超越自己。
16岁的时候,曾琳晶参加了全国舞蹈精英赛暨CDSF体育舞蹈大奖赛,顺利进入决赛。决赛总共5场比赛,在第2场比赛时,因为舞伴搭手时用力过猛,她的右手食指骨折了,当时眼泪就飙出来了,但曾琳晶还是坚持到一曲终了。下场后,医护人员及时急救,总算没有影响后来的几场比赛。
为了训练台风,曾琳晶还常常和舞伴一起去商演,比如说新楼盘推广活动、公司年会助兴、婚庆现场表演……一般是一曲舞一个人400元的报酬,有一次遇上一家五星级酒店搞活动,她领到了1000元的“高薪”。
曾琳晶的目标是在大学时期参加“黑池”(国际标准舞活动之首,由世界舞蹈组织主办,每年五月在英国北部小镇黑池举行)大赛,都没想得奖,只要能够入围就好。现在的她,舞艺精湛了,人却更稳重了,不再是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曾琳晶地说,人生就如同跳舞,跳着跳着就知道应该怎么放低重心,应该怎么加快转速,应该怎么塑造肌肉线条,她坚信自己会永远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舞出人生的精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戴黑框眼镜,穿宽松校服,成天趴在堆满了高过头顶的辅导书与试卷的课桌上钻研每一道难题。在一些新闻报道里,这些学生要么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连个鸡蛋都不会剥,要么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考试掉了名次就要死要活。
其实,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并不单是指呆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努力为高考多考几分。成功是多元化的,脚下的路在于自己的选择。只要你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并在知道自己的选择的全部真相以后不为这样的选择而后悔,而且在努力的过程中能使心灵感受到真正的愉悦,那么你的选择就是对的,你只要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你就已经成功了。
也许在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学眼里,这些同学做了很多对高考没有帮助的“傻事”,甚至有些“不务正业”,但没有了这些“傻事”,只有学习的青春岂不是太过单调了吗?
这些同学虽然身处重点高中,但他们在学习之余,依然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小梦想,继续着自己倾心的小爱好,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维度,就像是一个魔方,每次旋转都会产生一面新的图案。
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社团都是学生群里最关注的话题,不管你是文艺青年,还是学习青年,都有大把的文学社、电影社、街舞社、英语社……等着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培养一点小爱好,或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的社团生活
我成立音乐社的初哀带着点赌气的性质。想加入学校音乐社,因为满员而未遂,索性自创了一个。
新的音乐社成立后,为了超越之前的那个音乐社,我招了4个副社长,原想着可以群策群力,哪知人越多意见越难统一。每次搞活动,活动本身并不累,累的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刚开始,每次开完选题会我就委屈得想哭,觉得自己这个社长毫无威信可言。但认真比较了大家的意见,再借鉴别的校内活动,也就掌握到了规律,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和副社长们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少。
去年冬季招新时,我们采取表演形式,给每个人3分钟展现自己,预计招收50人,报名的有200多人。招新完成之后不久就是圣诞节,我们想开一个圣诞音乐会,我就先和老师商量了,去和校领导申请,校领导在我三番五次各种保证之后总算答应把学校礼堂借给我们。大伙儿高兴坏了,迅速地确定了表演形式、曲目和人员之后,就积极的抽晚自习前的那点时间排练,还通知了各路好友前来围观。
圣诞节那天,我领着参演者浩浩荡荡地赶到礼堂,才发现礼堂的大门紧闭着。联系领导,领导的解释是“圣诞”有崇洋媚外的嫌疑。眼见得外校的朋友就快到了,如果被拒之门外,这将是多大的尴尬?急得我大冷天出了一身汗,一直解释节目大多是中国古典民乐,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月光下的凤尾竹》……只是借了圣诞节这么一个由头而已。终于说服了领导,演出如期举行。
我的同班同学晓佳,是爱心社的社长。在他的游说之下,我的音乐社和他的爱心社结成了友好互助社团,我也兼职了爱心社的副社长。晓佳说,有了音乐社的帮衬,爱心社就可以更好地筹款了,组织献爱心时的形式也可以更多样。
签订合作协议后,我们第一次的共同活动制订了周末在市中心广场的表演计划,还找了一个语言培训机构打算拉点赞助。尽管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说辞,但是真正站在对方面前,我们俩还是不知道应该先从哪句话说起,最后自然是被人客气地请了出来。
回去我们大家一分析,觉得是因为对活动的介绍不够充分造成的,于是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冲印了以前社团活动的照片,准备了社团的背景资料,再把筹集资金钱改成筹集物资——宣传单、社员证、海报、奖品由赞助商提供,正面是社团内容,背面就是形象广告。下一次去拉赞助,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当即拍板。
临近表演的前两天,赞助商突然来电要撤销赞助,说当初答应赞助是因为我们重点高中的名气,对方要求,如果我们能提供在校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和电话,赞助继续有效。原来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信息资源,我们断然拒绝。老师知道这事后,也提醒我们,今后一定要记得签合同,不管再小的事,都应该有个凭证。这一课的教训,我们是很难忘记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跟着爱心社一起佳社区养老院,感到很震撼,那么多苍老的生命,以一种近乎衰败的姿态存活着。有经验的晓佳小心地提醒着我应该怎么和老人说话:很多老人是不愿意提家人的,早逝的亲人或者不孝的子女是他们一生永远的痛:有些老人渴望和年轻人说话但是又不敢,这个时候就要主动上前摸摸他的手——晓佳说他一直无法忘却第一次摸到老人的手满是骨头的那种震惊;当然,也有健谈的老人,比如一个退役老兵,他就爱讲当年在战争里的风光,不管你听过了多少遍,都应该饶有兴趣地听他说下去——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乐趣了……
有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晓佳的做法,曾经还有同学说晓佳亏了:“又不是自己的亲人,干嘛去花那个时间?”但是晓佳坚持认为爱心社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在晓佳的感染下,我也越来越多地参加起了爱心社的送“爱心”活动,尤其是我们的音乐为很多人都带去了欢乐。“爱心”对于我来说以前只是一个词现在却变成了具体的感知,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学会了怎么去爱人、关心人,并且适时地表达。
“理工科第一名”,千万不要以为顶着这样头衔的女生绝对有着——嗯,怎么说呢——客气点说,就是让人毫无期待的颜值。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不少漂亮的女生,在不成熟的年纪里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在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班,遇见一个品学兼优还美丽的女孩,不异于是遇见百分百女孩。
模特女生 就是要才貌双全
早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廖银玥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就是“在奋斗中度过”。 当时,她所就读的高中是重庆市的重点学校,实行滚动分班制——一学期考两次,根据名次决定进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那时,在廖银玥心中,保住理科重点班的名次才是王道。 如果你以为廖银玥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那你就就大错特错了,学生之外,她还有另一个很潮的身份——模特。廖银玥从小就是个漂亮女生,进入高中,更是长得亭亭玉立,高挑身材,巴掌脸,五官清秀。
进入模特这一行很偶然,在高一寒假的最后一天,廖银玥和妈妈去中央公园玩耍,无意中看见一群摄影师在外拍。廖银玥受好奇心驱使,上前去看热闹,被一位摄影师看见并主动帮其拍照,还推荐她去参加《重庆时报》的“我要去西藏”模特选拔赛。
廖银玥作为唯一的一个未成年人选手,顺利入选,但是因为气候原因不能进藏,改成参加另外一个活动“摄之旅·美景秀”,再一次顺利入选。几天后,廖银玥就收拾行囊在妈妈的陪伴下去四川死海参加了主题拍摄。这一次的拍摄活动,相当于是一次免费旅行,廖银玥很开心,终于有能力让妈妈“沾一下自己的光”。这次拍摄活动结束后,她获得了“最上镜模特奖”。 但是廖银玥并没有把自己的外表当做成名的捷径,而是继续扎扎实实地进行着自己的学业,把模特作为了一项业余爱好。
廖银玥有着与生俱来的镜头感,但是,第一次在拍摄现场,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动作不是很放得开,表情也有点僵硬,一组并不长的照片拍了很久。不服输的她,回去之后查阅了一些拍摄资料,又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终于慢慢掌握了拍照的技巧,多拍摄几次还有点如鱼得水的劲儿,甚至能捕捉到每个摄影师的异同,比如说有个摄影师的相机是手动快门,比自动的慢,每次都必须在按了快门之后保持几秒钟的造型。
照片看上去很美,拍摄干起来很苦,夏天穿着薄薄的衣服,躺在草地上仿佛针扎,有时候靠在大树上,还会发现蜘蛛、天牛之类的女孩子的公敌。有一次去湖北神农架拍摄,几个小时的颠簸山路让廖银玥狂吐不已,到最后,实在是吐不出东西来。对于这些经历,廖银玥很是感激,因为正是它们让自己得以快速成长,胆量变大了,毅力也增强了。
为了保护女儿,廖妈妈坚持每一次拍摄都会全程陪同,不仅是照顾女儿,更是把好思想关,并且让女儿尽可能素颜出镜,以展现真实的自我,于是,尽管已经有了多次拍摄经验,廖银玥仍然文静而淡雅,平日里就穿牛仔裤和校服,扎个马尾,丝毫没有模特的“名利感”。
高三的时候,曾经有好几家摄影机构重金邀请她签约,廖银玥一一拒绝了。虽然酷爱镁光灯下的生活,但她并不想以模特为生,她要考重点大学,她要学自己最喜爱的专业——金融。一个人的美貌固然重要,但是难以永恒,只有内在才是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自己应该经得起这些眼前的诱惑。再说了,廖银玥的偶像娜塔莉·波特曼不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吗?要做美女,更要做才女!
现在,廖银玥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一学生,我们相信,她这样才貌双全的女生一定会有着美好的未来。
高智商的理科男生似乎是每一所重点中学的标配,他们也许沉默寡言,一副所有的智力都花在了思考人类和宇宙关系上的模样;他们也许时尚活泼,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不忘娱乐运动。当然,还有那么一群爱好新鲜事物,热爱动手创新的理工男,把高中生活安排得比一般理科班的同学更精彩。
科技控们的另类世界
白色卫衣、休闲裤,隔得远远的,就能感受到曹家泺身上那种青春期男孩子特有的阳光和活力,原来高智商的理工男并非个个都是geek,身材挺拔的他还是学校国旗仪仗队的队长。
曹家泺的爱好很广泛,建筑设计、街舞、摄影、编剧……而科技,则是他最喜欢的项目。
在高中,曹家泺所在的团队曾经在RoboCup Junior全球足球机器人大赛里获得了冠军。一个团队总共3名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老师和学生根据比赛方的规定来共同设计机器人,再由学生组装,编写程序控制它在球场的动作。比赛用的机器人不是我们平日里看见的那种人型机器人,而是小车型的——因为人型机器人靠两只脚前行,要想保持平衡就得控制速度,而在足球比赛里,对机器人的速度要求是很高的,最快时可以撞得人手指骨折。
既然是小车型,轮胎自然很重要,这一次比赛,曹家泺的团队就差点吃亏在轮胎上。现场场地和模拟场地不一样,之前他们的模拟实验都是在硬地面进行的,而现场是软地面,很容易被运动的轮胎卷起来,各种纤维也容易被吸进轴承里。第一天的比赛他们自然都输了,当晚连夜想对策,重新改进轮胎,把空间间隙留大,并且半场比赛结束马上就像Fl那样换备胎,换下来抓紧清理,以便下一场轮换。终于,在40多个参赛国家里脱颖而出,获得冠军。
这次比赛给了曹家泺巨大的信心,又接着参加了“全国电脑制作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比赛,并且还获得了“科技创新市长奖”。
和主攻机器人方向的曹家泺相比,刚从南沙一中毕业的科技小狂人——李志锋的发明可谓五花八门了。手机散热片、“线圈炮”、目前难以破解的改进型电阻密码锁……这众多科技创新都来自于李志锋。他的“混合机械电子锁”在不久前还获得国家专利。
事实上,李志锋自小就对机械、电子感兴趣,他在家里捣鼓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工作台,堆满了各种图纸、零件和他的“奇思妙想”,一回家他就一头扎进去。在同学眼里,李志锋是一个为“科技”痴狂的“狂人”。
李志锋发明“混合机械电子锁”灵感来源于一部影片:打开宝藏只能用一把钥匙,不可复制。他突发奇想:我是不是能制造这么一把不可复制、不能破解的锁匙?于是,就有了把电阻加在钥匙上的想法,并开始了漫长的试验过程。第一代锁匙只是一把单纯的电阻锁,钥匙是圆形的,没有锁齿,要想开锁需要两电压测定值同时与预设开锁法则相符,锁才会打开。他兴致勃勃拿着锁请教锁业行家,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 “电阻锁太容易破解,软件一秒钟就可以试验数万种开法,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打开。”于是他又开始研发第二代、第三代钥匙。将电阻锁加上齿痕,同时具备机械锁的功能,开锁必须同时对应上电阻和钥齿才行。到16代时,加上了2秒延时功能,即便电阻和机械齿都对应上了,钥匙要延时2秒才会开启,也就是开电阻锁的软件要2秒钟才能尝试一种开法。加上机械锁的功能,这意味着这把钥匙目前基本不可能被打开,因为市场上还没有同时开电阻锁和机械锁的工具。 由于对机械研究的痴迷,李志锋在大学选的专业也是机械类,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高考的考场上,一分之差很有可能决定着你是一本还是二本,但是,就这么区区一点差距,有时候却实在是无法掌握,于是很多人改走“艺体道路”——做艺术尖子生或者体育尖子生。
理想的锋芒很耀眼
小提琴和剑道,听起来两个毫不相关甚至相悖的物事,都是我的最爱。
其实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开始父母只想着给我培养一项课余的兴趣爱好,而我也比较喜欢小提琴,然后就是一直去少年宫上兴趣班,也没有找过名师学习,琴也是挑便宜的买,直到上了初中,父母才在老师的建议下给我买了一把3000多元的琴。一直以来,因为想把普通甚至不怎么好的琴拉出和其他小伙伴的好琴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所以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还记得初学时,因为年纪小,见识少,对曲谱的理解有限,拉琴时只是一味地照着琴谱拉,技巧倒是掌握得很好,感情却始终不到位。而感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一样,老师无法言传身教,只能靠自己的悟性,细细琢磨。
为了训练台风,我找到在歌剧院工作的亲戚,一有机会就跟着歌剧院的乐队去演出。和乐队演出重奏讲究配合,自由发挥性远小于独奏,惯于独奏的我就更加放不开了。外行当然感觉不出来什么,但是老师们脸上细微的表情让我知道自己的差距,至于我后来究竟怎么练好的,当然和所有的励志故事差不多——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
升高中时,家里人经过商量,决定让我报考音乐学院,经过仔细思考,我还是选择了普通高中。音乐学院的学费太贵,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自己能够顺利地成为一名小提琴家,所以还不如利用现在的特长在一所不错的高校里换取一个艺尖生的身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现实面前我早早学会了成本分析。
一进高中,在学校的各种社团中,我选择加入了剑道社。很多加入的同学都说是受动漫的影响。我却不是。剑道这项体育活动在中国很冷门,不过我在初中时就接触过剑道。那时候,因为天天练琴肌肉酸痛,心理压力也很大,想通过暴力一点的方式来缓解一下,哪知道多练习了几次我竟然爱上了这种运动。
日本的剑道原本是一项武士的修行,所以为了锻炼武士般的意志,夏天的道馆不论多热,都不开空调。进行对抗练习时,那厚重而不透气的护具,真的会让人起痱子,相比起来,练基本功时穿道服就舒服多了。剑道也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运动,大多时候一节课两个半小时都重复一个动作,就算不走神也不容易控制力度。我就曾经在练习挥剑动作时,不小心把别人的额头打肿过,幸好是用的木剑,不然就是“现场开颅”了。
因为长期握剑,我的手掌一圈全部是茧,刚开始不懂,一看长了茧就想撕,哪知道下一次练习的时候剑鞘就在茧下面的嫩肉上磨来磨去,可谓血的教训。而我拉小提琴也磨出了茧,不过是在手指头上,和握剑磨出的茧相得益彰,我向好朋友戏称这是我的保护膜。
对我而言,除了强身健体,剑道还给了我很多其它的人生体会。比如,剑道是反对后退的,准备好了就要不断向前,不管对方有多强大,绝对不能惧怕,更不能撤退,只能毫不畏惧地拼劲最后一分气力。
再比如,道馆里面有严格的规矩,非常重视长幼尊卑。而道馆里这些“礼义廉耻”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而被忽视的,如果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是不错的收获。
因此,对我来说,小提琴让我更快乐,剑道让我更强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那么一种学生,从来都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对于他们而言,艺术才是自己的追求。不同于艺体生的功利,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发自内心,只为步入艺术的殿堂为高考加分。
舞出人生的精彩
同学都管曾琳晶叫“晶爷”,这个洒脱大气的女孩儿,也确实有着一种爷们儿风范。“没有一点霸气,Hold不住拉丁。”她说,“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跟着妈妈的好朋友学习拉丁舞。”
妈妈对曾琳晶的要求很高,任何动作看两遍就必须学会,并且随时都得挺胸收腹,注意正确的呼吸吐纳,因为长期穿高跟鞋练习脚尖内扣,曾琳晶的脚背明显比别人高一些,右脚肌腱也有一点受损。
每个舞种都有每个舞种不一样的美,但是基本功的枯燥都是相似的。拉丁舞是体育竞技舞蹈,极具技巧是它的特点,并且需要很强的爆发力,强烈突出的个人风格,拉丁舞想要练出好的效果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曾琳晶经常为了一个基本舞步,就需要来来回回地走两三个小时。更痛苦的是拉韧带,压大胯时,必须像一只青蛙一样趴在地上,老师一来就直接坐在背上。练习拉丁舞至今,曾琳晶接触最多的就是练功房和镜子,流下了数不清的汗水和眼泪。回忆起以前的往事,曾琳晶笑嘻嘻地说那时候不知道背地里偷偷哭了多少次,果然是当时让你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云淡风轻地笑着说出来。
曾琳晶至今还记得她的舞蹈老师对她说过的话:“学舞蹈是真正考验你个人的承受力,你想要成功,你一定要、勇敢、勤奋、执着、自信!”帷幕拉开,观众们看到的都是舞者辛苦练就下的成果,常人根本无法理解舞者真正的辛酸。
7岁时,曾琳晶第一次参加业余组比赛,报的9岁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小学6年级时,老师觉得以曾琳晶的现有水平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推荐了自己的老师——中国第一位拉丁舞世界冠军。从此,每个暑假曾琳晶都会去深圳接受专业训练。有了名师的指导,天赋出众的曾琳晶的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之后的每一次比赛,都赢得毫无悬念,曾琳晶一度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为了拉丁舞而生的,没有比自己更适合拉丁舞的人了。
直到初一,她参加了一个专业组比赛,报的是成人组,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曾琳晶得知名次的瞬间就傻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瓶颈期。老师认真地为她分析了比赛失利原因,父母也不断给她打气,最后曾琳晶终于慢慢平复了心情,决定通过更大的努力来超越自己。
16岁的时候,曾琳晶参加了全国舞蹈精英赛暨CDSF体育舞蹈大奖赛,顺利进入决赛。决赛总共5场比赛,在第2场比赛时,因为舞伴搭手时用力过猛,她的右手食指骨折了,当时眼泪就飙出来了,但曾琳晶还是坚持到一曲终了。下场后,医护人员及时急救,总算没有影响后来的几场比赛。
为了训练台风,曾琳晶还常常和舞伴一起去商演,比如说新楼盘推广活动、公司年会助兴、婚庆现场表演……一般是一曲舞一个人400元的报酬,有一次遇上一家五星级酒店搞活动,她领到了1000元的“高薪”。
曾琳晶的目标是在大学时期参加“黑池”(国际标准舞活动之首,由世界舞蹈组织主办,每年五月在英国北部小镇黑池举行)大赛,都没想得奖,只要能够入围就好。现在的她,舞艺精湛了,人却更稳重了,不再是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曾琳晶地说,人生就如同跳舞,跳着跳着就知道应该怎么放低重心,应该怎么加快转速,应该怎么塑造肌肉线条,她坚信自己会永远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舞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