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流动的民族差异及其成因探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uieui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其职业流动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呢?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以广西为个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职业流动存在差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职业观念的影响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职业流动;民族;民族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95-0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劳工组织在2001年就业论坛上通过的《全球就业协议》明确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其职业流动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呢?这正是笔者力图去探求的主要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职业流动。所谓职业流动,就是指寻找和变换工作的过程 [2] 。职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笔者将代内流动操作化为是否流动和流动次数两个变量。对于代际流动,主要研究代际流动方向,笔者将代际流动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陆学艺认为,中国存在十种职业类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3]。排在前面的职业类型比排在后面的职业类型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在代际流动方向中,笔者以父亲职业为基准,如果个人目前的职业类型排在其父亲的职业类型的前面,就认为是向上流动,否则就是未向上流动。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4]中国有56个民族,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别。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一,广西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 839万,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8%,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 [5] 。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其中,汉族样本602份,占样本总量的52.1%;少数民族样本553份,占样本总量的47.9%。
  二、职业流动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关于职业流动状况的研究,学术界一般从职业是否流动、职业流动强度、职业流动方向和职业流动的原因四个方面来分析,笔者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描述职业流动状况。
  (一)职业是否流动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笔者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职业是否流动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汉族为52.3%,少数民族为57.0%,少数民族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比汉族稍微高一点。能否说明少数民族的职业流动比例比汉族的高呢?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民族和职业是否流动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46,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114,大于0.05,表明职业是否流动与民族无关,也就是说在职业是否流动方面不存在民族差异。
  (二)职业流动强度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频率统计的是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流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强度。通过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强度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总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5次,汉族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4次,少数民族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6次,少数民族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汉族。我们能否得出这个结论,少数民族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汉族,这必须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民族属于定类变量,职业流动次数属于定距变量,我们对其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其F值为2.258,表明职业流动次数与民族微弱相关,但其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133,大于0.05,因此,职业流动次数与民族无关,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职业流动强度不存在差异。
  (三)职业流动方向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方向,笔者将其分为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两种。这主要是针对发生过职业流动的样本,通过描述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方向分布状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职业流动中向上流动的比例汉族为47.5%,少数民族为50.3%,总样本为48.9%,少数民族样本在职业流动中向上流动的比例要高于汉族。对此,我们对其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民族和职业流动方向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28,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488,大于0.05,表明职业流动方向与民族无关,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职业是否向上流动上不存在差异。
  (四)职业流动原因民族差异的实证分析
  笔者把职业流动的原因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为个人原因,比如:提高收入水平、获得升迁机会、专业对口、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等;第二类为家庭原因,包括解决两地分居、结婚生子、照顾家人、辅导孩子等;第三类为社会原因,比如:组织安排调动、原单位倒闭、下崗等。通过统计分析及其检验发现,关于职业流动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存在差异。关于职业流动的个人原因方面,在获得升迁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专业对口、改善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也不存在差异,但在为了提高收入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少数民族的比例要明显的低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为44.0%,汉族为53.5%。通过列联表检验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94,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24,小于0.05,表明是否把提高收入水平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与民族相关,汉族在职业流动时与少数民族相比更加注重提高收入水平。
  三、形成职业流动民族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职业是否流动、职业流动强度、职业流动方向以及职业流动原因等方面几乎不存在差异,只是在职业流动原因的个人原因方面存在个别差异,汉族在职业流动时与少数民族相比更加注重提高收入水平。这与其他学者对职业流动民族差异的研究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广西是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壮族等少数民族的职业流动带来了比较大是正面效应,他们在职业流动中会获得一些比较优势,抵消他们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与汉族的差距。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职业,少数民族的职业意识觉醒,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积极参加职业培训,主动地去寻求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职业,所以在职业流动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几乎不存在差异。三是职业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由于自身的风俗习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有冲突,导致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观念和汉族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其职业流动的意识可能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汉族强烈。所以,在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建立各民族之间和谐的就业与劳动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策方面对少数民族的职业流动方面给予关照与倾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为他们获取更好的职业。其次,少数民族自身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转变职业观念,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最后,全社会要形成关注少数民族职业流动的良好氛围,这样,中国各民族之间和谐的就业与劳动关系就可以建立,同时也为中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贡献。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批准号: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等.当代中国就业与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2]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2).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4]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不可逆的全球性问题,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国家,失能老人增长率也大幅增加,残障率(年均3.2%)及慢性病患病率(年均2.5%增速)居高不下。
  我国养老建筑体系分为三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提供长期居住和全日护理服务,入居人群以失能失智老人和高龄老人为主。然而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还缺乏系统的、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组团和护理单元设计研究。从建筑学范畴探讨,现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包括:护理组团规模与护理效率不匹配、空间设计缺乏对
大连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城市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保留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延续城市过往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保护与利用将有利于延续独有风格特征、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大连是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建筑名录的历史建筑却并未被发掘和重视;近代建筑保存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近些年来很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被拆建,导致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发布报告显示,至2018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8%,2040年将达到顶峰。养老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同时,人们的养老方式,养老需求也产生多种改变。受观念和经济水平影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仍是主流模式,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城市住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既有住区承担了养老的主要压力。
  既有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住宅快速建设时期留下的产物,至今仍占城市住区的较大比重,但已暴露了许多弊病,如缺少人性化设计、缺少活动和交往空间,建筑与附属设施老化、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大城市养老压力不断加剧的同时也给养老这一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客观趋势,创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观念和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成为引领我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方法。随着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加、养老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能够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产业模式被催生出来,其中城市老人去乡村休闲养老广泛受到老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养老趋势。乡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但近几年乡
共享概念是公共建筑本身存在的一种内在属性。而在共享经济和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共享”逐渐成为新的城市语汇,更鲜明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因此,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媒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其空间也开始基于“共享”有了发展和提升。然而商业综合体作为高复合性建筑,在高效的同时,也容易形成自我体系,导致空间内视的观念。缺乏设计编排和城市连续性的共享空间,使之成为巨构化的城市孤岛,甚至带来城市空间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城市发展视野下,需要对“城市共享空间”进一步界定和研究,通过共生理念的引入,希望对空间布局和特色体
摘要:民国时期,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们在装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为西方马首是瞻,竞相追逐。而这一现象却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他们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言论来抨击这些妇女,同时国民政府也采取了强制手段来干涉这些妇女,但却未能杜绝妇女们追逐时尚的现象。  关键词:女性时尚;认知;摩登女;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管理类学科,其本身的特点要求其学生,不仅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大学教育阶段,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不仅教会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点,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管理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学生素质;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期刊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当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对未来也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相关法律文件将原真性与完整性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在具体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对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的理解偏差,进而缺乏有效的保护策略。本文是基于同一性的视角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与保护策略研究。
  首先,选择同一性为研究视角,从同一性的概念与判断条件及其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关系展开研究。基于同一性视角探索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与完整性的本质内涵与适用条件,并引出传承性的概念。分别探索了原真性、完整性、传承性三者在不同类型、不
自改革开放以来,住宅领域成就巨大,当前住宅新建市场逐渐放缓,存量市场逐渐成为住宅市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既有住区建筑户外环境原始设计水平相对较低,各类要素也日趋劣化,逐渐无法满足居民日常使用需求。住区的管理权责不明确,户外环境无人管理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与日常维护。从十九大开始,国家提出将老旧住区的改造列入国家的住宅领域的重要内容,到2019年7月和2020年3月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均将老旧住区更新列入了国家重点民生项目,并在各地积极开展的试点项目。但是改造的具体方法和操作仍然
21c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数量及比例迅速上升。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如今已步入中老年阶段,我国养老正面临着严峻的压力。然而,由于早期我国发展的局限性,并没有足够重视养老产业,城市土地规划上也没有足够重视养老产业的规划,导致现有一些机构在原有老旧基础上改扩建而来,存在空间建设的诸多问题。随着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越来越高,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机构养老的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对于老人而言,当其步入老年阶段之后,其生理和心理都有显著的特征,虽然老年人逐渐脱离社会生产,身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