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是指有实际背景或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高度抽象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应用题的非数学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解应用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这一难关呢?
【关键词】应用题 方程模型 解决 灵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数学应用题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每次的测试中,应用题总是失分较多的。80%以上的初中学生都不喜欢应用题,他们都认为应用题较难,特别是看见文字稍多一点的应用题,总认为是做不出来的,或者随意去看一下,不加以深思,就认为无从下手。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这一难关呢?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已获得如下经验:
首先,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
应用题其实也并不是很难,关键是同学们没有走出心理误区,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总觉得应用题做不对的而置之不理。因而,必须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他们行,我就行,我一定能做得对。遇到应用题,必须从多方面去思考、分析、探究,只有“战胜自我”,才能“天宽地阔”。
其次,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
认真审题,把握关键,建立方程模型。应用题的解答步骤为: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等几个步骤。审题是关键。审题就是读懂题意,找到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模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的: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第二步,带着问题再读题。(此应用题属于哪类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最基本的关系式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三步,把未知量设为x,把相关联的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第四步,列表,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全部列举出来;第五步,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案例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甲比乙每小时多骑2.5千米,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分析:
题型:行程问题
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等量关系:甲骑的路程 乙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乙骑车的速度为xkm/h,则甲骑车的速度为(x 2.5)km/h。
依题意得:2(x 2.5) 2x=45
解之得:X=10
甲的速度为:(x 2.5)=10 2.5=12.5
答:甲骑车的速度为12.5km/h,乙骑车的速度为10km/h。
第三,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第四,主动学习,勤于总结
学习要主动,不要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去做作业,应把每次作业当成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应用题是做不完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勤于总结,分门别类,寻找规律,一通百通,大彻大悟。
第五,多思善解,力求创新
解题有一定的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大法、通法必须熟练掌握;小法、特法必须灵活运用;学习时应用多种方法思考,纵横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以创新意识解决数学应用题。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中考必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陈荣.过关斩将,中考复习必备.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应用题 方程模型 解决 灵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数学应用题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每次的测试中,应用题总是失分较多的。80%以上的初中学生都不喜欢应用题,他们都认为应用题较难,特别是看见文字稍多一点的应用题,总认为是做不出来的,或者随意去看一下,不加以深思,就认为无从下手。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这一难关呢?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已获得如下经验:
首先,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
应用题其实也并不是很难,关键是同学们没有走出心理误区,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总觉得应用题做不对的而置之不理。因而,必须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他们行,我就行,我一定能做得对。遇到应用题,必须从多方面去思考、分析、探究,只有“战胜自我”,才能“天宽地阔”。
其次,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
认真审题,把握关键,建立方程模型。应用题的解答步骤为: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等几个步骤。审题是关键。审题就是读懂题意,找到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模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的: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第二步,带着问题再读题。(此应用题属于哪类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最基本的关系式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三步,把未知量设为x,把相关联的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第四步,列表,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全部列举出来;第五步,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案例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甲比乙每小时多骑2.5千米,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分析:
题型:行程问题
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等量关系:甲骑的路程 乙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乙骑车的速度为xkm/h,则甲骑车的速度为(x 2.5)km/h。
依题意得:2(x 2.5) 2x=45
解之得:X=10
甲的速度为:(x 2.5)=10 2.5=12.5
答:甲骑车的速度为12.5km/h,乙骑车的速度为10km/h。
第三,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第四,主动学习,勤于总结
学习要主动,不要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去做作业,应把每次作业当成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应用题是做不完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勤于总结,分门别类,寻找规律,一通百通,大彻大悟。
第五,多思善解,力求创新
解题有一定的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大法、通法必须熟练掌握;小法、特法必须灵活运用;学习时应用多种方法思考,纵横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以创新意识解决数学应用题。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中考必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陈荣.过关斩将,中考复习必备.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