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界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m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 叙事技巧 文化表达 题材利用
  《尘埃落定》是阿来的成名作,也是阿来的代表作。在叙事学的意义上,它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成功地融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主体上运用第一人称外视角,并辅以视角越界,讲述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故事;在内容上,它书写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土司制度的消亡,展现了独特的藏地文化。仅鉴于这两者的成就,在当代的文学版图上,《尘埃落定》都理应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将它奉作经典、交口称赞的同时,我们也理应看到,作为阿来的首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和内容也并非无懈可击。
  一、叙事技巧的探索与局限
  (一)视角越界与逻辑硬伤 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典型特征是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通读阿来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神奇、怪诞的东西:通晓巫术的巫师、精准预言的僧人、四处游荡的魂灵、不可思议的视角越界……魔幻的风格体现出阿来对创作技法的重视和探索。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也曾致力于摆脱传统叙事的窠臼,但大量实验性叙事的后果,是对小说意义层面的漠视和损伤。90年代初的《尘埃落定》在做出这种探索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
  就视角越界的现象而言,在阿来的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根据申丹在《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中对叙述视角的划分,《尘埃落定》这部小说总体上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外视角,通过土司的傻儿子“我”的追忆来展现藏族土司制度土崩瓦解的历史。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之中,作者又多次使用了视角越界,采用全知视角对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不可能看到的情形加以叙述。正如申丹所说的那样“每一种视角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在采用了某种模式之后,如果不想受其局限性的束缚,往往只能侵权越界。在第一人称叙述中(无论叙述者是故事的中心人物还是处于边缘的旁观者,也无论视角来自于叙述自我还是经验自我),视角越界典型地表现为侵入全知模式”{1}。
  例如:“十多天后,他和自己的管家走在无边无际的罂粟中间。这时,艳丽得叫人坐卧不定的花朵已经开始变样了,花心里长出了一枚枚小小的青果。他的管家端着手枪问:‘那件事头人打算怎么办?’”{2}头人和自己的管家走在罂粟丛中,而“我”是不在场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头人和他的管家的对话,更不可能连“端着手枪问”这样的动作都清楚得如在目前,很显然,这里是运用了全知视角。本来小说中运用全知视角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但在这部小说中,通篇都是土司傻儿子“我”的回忆——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因此再插入全知视角,自然就只好理解成视角越界了。
  同样的例子在《尘埃落定》中还有很多处,比如“我”闭上眼睛睡在自己的房间,却清晰地看到那个复仇的杀手披上紫色衣服杀死哥哥等情节,都是典型的视角越界。这种视角越界和小说中其他超乎逻辑、亦真亦幻的现象结合在一起,也很有魔幻的味道。如果说,这些视角越界的超乎逻辑只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抑或者只是一种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吸收借鉴,目的是为了有效弥补第一人称回忆性叙事的不足,读者都还可以接受。但《尘埃落定》里另一些过度的“视角越界”,恐怕就难免不被怀疑那是叙事上的硬伤了。
  比如在谈到“我”的姐姐时,前文说“每年,我们都会得到一两封辗转数月而来的信件。信上的英国字谁都不认识,我们就只好看看随信寄来的那一两张照片”{3}。但后文再次提到姐姐時却出现了与前文相矛盾的地方:“在此之前,她给我们写的信口吻都十分亲密。就比如说我吧,她在信里总是说:‘我没见过面的弟弟怎么样,他可爱吧。’再就是说,‘不要骗我说他是个傻子,当然,如果是也没有什么关系,英国的精神大夫会治好他。’”{4}前文既然说不认识姐姐信里的文字,后文怎么又出现了姐姐在信里说的内容。如果这里不是作者的失误的话,那就只能解释为视角越界,但任何技巧的运用都应该有个限度,叙事视角也不应该过度越界,一旦没有了边界,作品的说服力也就削弱了。
  此外,在小说的最后,“我”遭父亲的仇人报仇被杀死,“神灵啊,我的灵魂终于挣脱了流血的躯体,飞升起来了,直到阳光一晃,灵魂也飘散,一片白光,就什么都没有了。”{5}到这里,连“我”的灵魂都已经消失了,但回顾却还在继续。小说到这之后却还有一段“血滴在地板上,是好大一汪,我在床上变冷时,血也慢慢地在地板上变成了黑夜的颜色”{6}。那到底是谁在回顾呢?“我”连灵魂都没有了,竟然还在回忆和叙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阿来不知不觉犯了叙述逻辑上的错误。
  (二)傻子视角与表达局限 在《尘埃落定》里,主人公“我”被设置为一个傻子,但奇怪的是,在文中几乎找不到主人公傻的表现。如果通读整部小说,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个傻子,顶多会觉得这是个思想单纯、头脑简单,甚至有着“赤子之心”的大智若愚的人物。相反,傻子不仅有不同于常人的独立见解和逆向思维,还有着罕见的好运气和令人惊异的预言能力。何况阿来以傻子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来记叙这段历史,为了能尽可能准确客观地表现历史,阿来就不可能将主人公“我”设置成一个真正的傻子。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为了塑造真正的傻子,可以一连好多页地给傻子设置混乱的内心独白,但在《尘埃落定》里,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行的。那么,阿来用了什么方式来将主人公“我”塑造成一个傻子?笔者认为,不是行为,也不是思维,而是语言。但也绝不是一般作品中的那种傻子的傻言傻语,而是通过主人公“我”以及其他人的语言不断地重复“我是傻子”“你这个傻子”这样的话语来不断地强调,始终在提醒阅读中的读者:这是一个傻子。在文中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最开始知道“我”是一个傻瓜就是通过这种反复强调,“桑吉卓玛骂道:‘傻瓜!’”{7}“真是一个十足的傻瓜!”{8},然后再通过“我”回忆性的语言进一步自我强调自己是个傻子,“在麦其土司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一个傻子”{9},“那个傻子就是我”{10}。最初让读者知道“我”是傻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一直到小说的最后,“我”将死的时候,作者还在用人物语言来强调“我”是个傻子,“她说:‘傻子啊,每次你都叫我伤了你,又叫我觉得你可爱”{11},“傻子呀,你的要求总是那么荒唐”{12}。   因为傻子是通过人物语言强调出来的,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傻子,但作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我”符合傻子的特征,还是得将傻子的思考进行特殊处理,来尽可能地让他有那么一点傻气,于是就出现了在“傻”与“不傻”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利的方面已无需多言,弊的方面正如陈晓明所说:“运用傻子的视点也是有利有弊的。虽然《尘埃落定》涉及了一些藏地的宗教背景,使得小说本身带有一定的神秘感,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非常超前和不简单了,但在今天看来,《尘埃落定》对藏地宗教的背景,对宗教思考还不够彻底。因为它主要的叙述过于依赖傻子的视点,而这就意味着小说本身无法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宗教的叙述和反思不够充分。”{13}麦其土司两次让行刑人割了翁波意西的舌头,但翁波意西最后还是接纳了宗教的虚伪以及藏地统治的残忍。小说也并没有就翁波意西涉及宗教的故事进行展开,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有其他想表现的东西,鉴于篇幅的限制而没有这么做。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小说傻子视角的使用,小说本身没有对宗教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
  二、普遍意义与特殊文化
  阿来在《尘埃落定》的“后记”中这样写道:“这个时代的作家应该在处理特别的题材时,也有一种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都不是为了特别而特别。在这一点上,我绝不无条件地同意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这种笼统的说法。我会在写作过程中,努力追求一种普遍的意义,追求一点寓言般的效果。”{14}
  阿来确实始终致力于在写作中追求一种普遍的意义,《尘埃落定》也确实有寓言般的效果。但问题在于,在对普遍性意义追求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特殊性的把握不够精准。
  2009年末,在如何评价当前文学价值的问题上,学术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论证的一方以陈晓明为代表,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经过了一个开创、转折、困境与拓路的发展历程,当下的文学已经达到了六十年内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陈晓明用以支撑自己的论断所列举出的作品中,阿来的《尘埃落定》赫然在列。而以肖鹰为代表的另一方则不认同,并对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涉及阿来作品时,肖鹰说:“我看过他的《尘埃落定》,写得很华丽,不过,我想说,真正的文学不能以华丽为标准。阿来并没有写出真正的藏族文化,而仅仅是把藏族文化以奇观异景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而已,以玩赏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他写出来的与其说是文学,倒不如说是旅游招贴,因为当中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样的文本是电视式的,是电视文学。真正的文学应该要面对媒体文化的挑战,作家写出来的应该是只有文学才可以表述的东西。目前,有很多作家都在效仿阿来,用做古董的方式贩卖文化。”{15}且不论在对当代文学价值的评价上,肖鹰的观点是否激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重要一点是肖鹰认为阿来的《尘埃落定》并没有写出真正的藏族文化,单就这点来说,应该还是中肯的。至于“旅游招贴”的说法,也许被肖鹰不幸言中,阿来就曾在成都碰到过将《尘埃落定》做广告词的事情,“有一家旅行社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招引游客前往四姑娘山、米亚罗温泉红叶景区旅游以及马尔康的土司官寨,广告词就是:游历畅销小说《尘埃落定》的地理背景与民族风情”{16}。
  阿来作为藏族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因为其出色的写作才能和神秘的藏族题材而被我们接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一切对藏族的表达都可能构成藏族以外的群体对藏族文化的印象和认识。如果我们抱着求真的态度对阿来的小说做出分析,就不免会疑惑,阿來小说中的藏族,包括土司、行刑人、喇嘛、风俗、风景等真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吗?阿来也表示“我想这本书特别是小说《尘埃落定》的出版, 使世界开始知道藏族大家庭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的存在,使我作为一个嘉绒子民,一个部族的儿子,感到一种巨大的骄傲”{17}。但阿来又说“从地理上看,我生活的地区从来就不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带。更因为自己不懂藏文,不能接触藏语的书面文学,我做一个藏族人更多是从藏族民间口耳传承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和寓言中吸收营养”{18}。在谈到《尘埃落定》时,阿来更是说“这本书取材于藏民族中嘉绒部族的历史,与藏民族民间的集体记忆与表述方式之间有着必然的渊源。我作为一个并不生活在西藏的藏族人,只想在这本书中做一些阿坝地区的地理与历史的描述,因为这些地区一直处在关于西藏的描述文字之外。”{19}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一、阿来的小说很自然的会成为读者认识藏族的一个窗口;二、阿来并不生活在藏族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且从小受汉文化的教育;三、阿来不懂藏文,不能接触藏族的书面文学。这样,阿来的小说是否就真正的带领读者抵达了藏族文化的文化核心?而不是带着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去认识到的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藏族文化。
  以《尘埃落定》为例,阿来创造性的使用了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回顾土司制度最后几十年走向灭亡的历程。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傻子视角也是如此。以傻子的眼光看世界,则世界不免多了一些荒诞不经的地方,傻子的思维又很难做到客观、深刻,这样《尘埃落定》在揭示土司灭亡的历史规律时就显得单薄而不够深刻,再现藏族土司制度灭亡的历史和展示藏族文化的时候就难免会不够真实,从而就将藏族文化进行了变形变质。
  刘再复受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启发,将文化分为原形文化和伪形文化。其中“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质原汁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伪形文化则是指丧失本真的已经变形变性变质的文化”{20}。刘再复指出不仅外来文化的冲击会产生使原形文化走向伪形文化的变动力,而且民族内部的沧桑苦难,尤其是战争的苦难和政治变动,也会使文化发生伪形。对此,周景雷作了补充和延伸,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其所面对的文化对象,而是对其进行有意无意的改变或扭曲,同样也会使文化发生伪形,有时甚至是立竿见影的”{21}。如果我们进一步引申,将藏族原来的文化作为“原形文化”,那么阿来由于受自身的文化视野限制以及傻子视角的使用和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借鉴,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藏族文化就已经是变形变质了的“伪形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出版看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最直观的莫过于版权输出了。但我国的版权市场严重失衡:版权引进远远多于版权输出。近年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图画书创作意识的自觉、创作队伍的扩大、本土图画书评选机构与奖项的设置,以及原创图画书获得国际青睐。但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需精准把脉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
2017年2月,美国媒体曝光2017年1月28日特朗普同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的通话全文,电话中,特朗普与特恩布尔就是否接受一项难民安置协议打起了“嘴仗”,特朗普越吵火越大,最后对特恩布尔说:“我整天都在打电话,这是最不愉快的一通!”说完就直接挂断电话。  就在同一天,特朗普还同墨西哥总统涅托在电话里吵了一架,特朗普不仅傲慢地表示“我不需要墨西哥”,还用威胁的口吻警告涅托,“如果墨西哥军队无力与贩毒
摘 要:《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是一个贫困铸就的犬儒主义者,他的身上影射出了巴黎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不幸流浪谋生的生活经历,粉碎了他的诗化理想,导致了极端的现实主义,集中表现为实用至上的价值观,同时怀疑一切的虚无理念,消解了价值与崇高,使甘果瓦成为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甘果瓦 犬儒主义 实用主义 利己主义  犬儒主义最初缘起于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内在的德性与价值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把”字句的习得进行偏误分析。首先,偏误分析是在“BC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句子的基础上,归纳出来五种常见的偏误类型;其次,对偏误进行归因;最后,结合国际中文教学的语法教学原则提出了有关“把”字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偏误分析 偏误归因 习得顺序 “把”字句  一、“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一个或者几个成分而造成的偏误。
摘 要:探讨《莺莺传》中爱情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要立足文本本身,辅之以历史背景。这段爱情悲剧形成于多重矛盾冲突的挤压之下,即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冲突,形成双向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建构。正是在重重矛盾的挤压下,崔张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完结。  关键词:爱情悲剧 主客体 矛盾冲突 双向构建  从《莺莺传》产生开始,人们便对其中所演绎的爱情故事议论不绝,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学
摘 要:宝庆竹刻源自于湘西南邵阳地区(古称“宝庆”),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宝庆竹刻饱受战争的摧残,虽依旧顽强存活了下来,却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参差不齐,让人目不暇接,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无疑会受到严重的挤压与冲击。目前,地方政府正对其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研究挖掘,但这还
摘 要: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不仅产量颇丰,而且作品在当时也多为畅销之作,然而后世的文学评论者却对他的作品鲜有问津。近年来这一情况得以改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说研究现状作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本杰明·迪斯雷利 政治小说 综述  一、作为政治家的小说家  近年来,不止一位政治家进入了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摘 要: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与灵魂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原作人物、原创人物和其他著作中的人物,是同人小说人物衍生的主导类型,这几种衍生人物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期待视野,又突显了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并且折射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生产的消费特质。  关键词:同人小说 人物类型 《哈利·波特》  不论精英文学抑或是大众文学,人物都是小说的灵魂,是故事的核心。同人小说又称“粉丝小说”,指同人参与者以原作中的人物、情节
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限度的爱,没有了仁爱的法律会变成僵化的形式,看似精确的推演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悖论。爱与法律不仅不相互冲突,而且还相互成全。法律的实质正义和法律的形式正义同为法律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