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是中国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我国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来自农业面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基于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分析设施蔬菜土壤存在的次生盐渍化、酸化、连作病虫害、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障碍,并在已实施的改良技术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理措施和发展对策.
其他文献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的氮素积累特性,以10个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育期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N示踪技术,在框栽条件下分析大豆植株全氮累积规律,以及不同氮素来源,即土壤氮、肥料氮和根瘤氮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全株和各器官的全氮积累量,除了根部,均表现为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土壤氮和肥料氮占全氮比例与生育期负相关,即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不同生育期品种营养器官中土壤氮和肥料氮比例高于荚皮和籽粒;不同生育期大豆品
试验以菌糠、硫磺和腐植酸为改良基质,将黑木耳菌糠+硫磺+腐植酸不同用量组合与盐碱土混合,以盐碱土为对照,研究对盐碱土理化性状变化情况以及碱茅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苏打盐碱土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养分指标和碱茅生长发育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糠复合改良剂施入土壤后,土壤容重、pH值均有所降低,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22.38%和20.13%。菌糠复合改良剂对土壤交换性钠和碱化度作用效果较显著,
四氢噻吩常用作燃气的气味添加剂,用以追踪燃气的泄露.为建立一套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检测土壤中四氢噻吩的浓度,采用正交试验对顶空进样条件(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和进样压力)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顶空进样的最佳条件为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20 min,进样压力100 kPa;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的升温程序为:初始柱温60℃,保持2 min,以10℃/min的速率升至90℃,保持4 min,然后以20℃/min的速率升至200℃,保持10 mi
为提高烤烟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2018年在安徽皖南进行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对照)处理,在氮肥减少13%,磷肥和钾肥各减少30%条件下水溶性肥料追肥比例分别为50%、60%、70%、80%,共6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其对烤烟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追肥比例为50%~60%时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对照;随追肥比例的提高,叶部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2)随追肥比例的提高,氮、钾的吸收量呈降低趋势.(3)追肥比例为50%时烟株的氮、磷、钾利用率比常规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施骨炭、150、300、450、600 kg·hm~(-2)骨炭5个处理对土壤养分状况、小萝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 H值均随着骨炭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骨炭用量为450和60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 H值最高;与不施用骨炭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小萝卜生物量和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探讨油菜营养生长期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氨基酸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为油菜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设置5个化肥有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分析油菜根系和地上部的干重及其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根系分泌有机酸以丙二酸、乙酸和柠檬酸为主,其中丙二酸和乙酸受施肥影响最为显著,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二者分泌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配施显著减少了油菜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并不同程度降低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化肥有机肥配施比例为1:3时有机酸总量降低最明显,但生物量与单施化肥无明显差异.油菜根
以设施黄瓜常规滴灌水量为定额,设置5种不同的滴施肥量[T1(CK)、T2、T3、T4和T5],建立5种水肥耦合模式,滴施肥量从T1向T5呈5种不同梯度,以寻求肥水耦合抛物线的最佳拐点,确定适合当地设施黄瓜最优肥水耦合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设施黄瓜株高、单瓜重、瓜条长度,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等植株生长势和产量因子、维生素C、可溶性糖、全氮、全磷、全钾、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品质特性以及水分生产效率和施肥农学效率均在定额滴灌下,两个不同品种5个处理高效滴施肥耦合规律趋于一致,总体趋势为T3>T4>T2>T5>T1
近年来,我国缓释肥料产量和消费量跃居世界前列,包膜材料的安全风险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介绍了包膜材料的使用现状,分析了各类包膜材料安全性、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降解性以及膜材残留积累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安全风险;系统研究了包膜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生态毒性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标准指标;提出了包膜材料使用的安全风险划分等级,以期为科学评价包膜材料和合理使用包膜缓释肥料提供技术手段,降低包膜材料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风险.
通过对柑橘红蜘蛛喷施不同药剂处理,在施药后3、5、7d对柑橘红蜘蛛的虫口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红蜘蛛的防效均达到50%以上,因此,3种药剂处理在日常防治红蜘蛛上可以交替使用.
获取准确的土壤–环境关系是数字土壤制图的关键,目前遥感影像已作为环境因子应用于土壤–环境知识的建立过程,但单幅遥感影像所包含的光谱信息差异难以将不同土壤类型区分开来。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壤制图方法:选取红安县滠水河流域为研究区,以母质类型图、等高线数据和多时相哨兵二号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与土壤形成有关的环境因子,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获取土壤–环境关系,预测研究区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