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因而,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有创新意识,多研究如何创新作业形式,多注重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思维,这样,枯燥的作业也变得多样有趣。
一、抓住契机,从做中学
(一)灵感来源
这项作业设计的产生也是灵感突发,要从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谈起……
初中课本中,女作家的作品非常少,尤其古代。所以,当要讲到李清照时,学生们表现出了十二万分的热情。因为好奇,再加上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人,总是向学生们渗透,所以学生们更加关注。当介绍完她的生平后,一名成绩最好的女生举手问:“老师,李清照漂亮吗?”其他三十几双眼睛盯着我,期待着我的回答。这个问题听起来与本课无关,但她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想逗大家一笑,违反纪律,因为那是一名很认真踏实的学生,一定有她自己的理由。我想她是对李清照太感兴趣了,才会想多了解她。于是我没正面回答,只说:“是个清秀的才女。”她看起来很满意我的回答,又若有所思。其他学生也善意地笑了。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引到了“才女”这个字眼上,这也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后面的授课非常顺利。我们学习的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分析完这首词后,有学生说:“老师,这不就是李清照自导自演的一部戏剧吗?”我一听,对呀!有时间,有人物,有情节。就临时决定:“既然这样,就把它改成剧本吧!好不好?”学生们点头说好,让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布置了这项作业将这首词改变为小剧本,三天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二)实施步骤
1.赏析文本
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
2.示例导航
教师介绍剧本的基本常识,再以《清明》这首诗为例,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编为小剧本,教学生学习如何将诗词改编为剧本,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诗歌: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剧本:
[清明时节。
[路上。
[雨纷纷。
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杏花村!
3.学以致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成六组,每组选定一名学生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搜集这首词和戏剧方面的相关知识;二是成员汇总,整合信息;三是按照示范,完成初稿;四是组长带领组员复审,修改内容和格式。完善剧本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给语文老师。
4.鉴赏评价
由语文老师组织课代表和小组长按评价标准投票选出优秀作品编入《班刊》,并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演。
二、多种形式结合,点燃创新之火
(一)将美丽瞬间定格
瞬间的美妙往往源于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入微感觉的调动,只有通过想象,让自己进入那一瞬间的情境中,指出回味真实情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有一次,刚下了语文课,一名学生马上找到我说:“老师,在我的位置上,正好通过窗口看到外面的景色特别美。天蓝得通透,飘着几朵白云,树叶绿得发亮。一阵微风吹过,柳条动了几下,静中有动。这时,一只燕子飞过,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词句‘一点飞鸿影下’。老师,把它拍下来吧!”我听了心中暗喜,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描述出来,作文的最高境界不就在于此吗?我说:“你用文字记录下来吧!你的语言一定比影像更加生动!”每次发现美的人、事、物或者对某件事有所感的时候,我都要求他们写在周记上,进行“钢笔录像”。这样,周记这种作业形式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到了学期末,我将每人“作品”中的“精品”挑选并整理出来,带领“班级编辑部”的同学携手制作成《班刊》,让学生觉得每个人都是明星。
(二)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还尝试让学生扩写、改写。讲完《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后,我让学生将它扩写成散文。有的人“超额”完成任务,还配了幅画:乌鸦停在枯树上,漂泊的游子牵着马,远远地注视着“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把《桃花源记》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改写,效果也很好。至今,他们印象最深的文言文依然是《桃花源记》。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件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事。教学生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们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们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门学科,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名学生自己有条理地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毫不懈怠,创新作业形式,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好作业,践行“减负提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契机,从做中学
(一)灵感来源
这项作业设计的产生也是灵感突发,要从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谈起……
初中课本中,女作家的作品非常少,尤其古代。所以,当要讲到李清照时,学生们表现出了十二万分的热情。因为好奇,再加上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人,总是向学生们渗透,所以学生们更加关注。当介绍完她的生平后,一名成绩最好的女生举手问:“老师,李清照漂亮吗?”其他三十几双眼睛盯着我,期待着我的回答。这个问题听起来与本课无关,但她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想逗大家一笑,违反纪律,因为那是一名很认真踏实的学生,一定有她自己的理由。我想她是对李清照太感兴趣了,才会想多了解她。于是我没正面回答,只说:“是个清秀的才女。”她看起来很满意我的回答,又若有所思。其他学生也善意地笑了。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引到了“才女”这个字眼上,这也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后面的授课非常顺利。我们学习的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分析完这首词后,有学生说:“老师,这不就是李清照自导自演的一部戏剧吗?”我一听,对呀!有时间,有人物,有情节。就临时决定:“既然这样,就把它改成剧本吧!好不好?”学生们点头说好,让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布置了这项作业将这首词改变为小剧本,三天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二)实施步骤
1.赏析文本
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
2.示例导航
教师介绍剧本的基本常识,再以《清明》这首诗为例,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编为小剧本,教学生学习如何将诗词改编为剧本,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诗歌: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剧本:
[清明时节。
[路上。
[雨纷纷。
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杏花村!
3.学以致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成六组,每组选定一名学生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搜集这首词和戏剧方面的相关知识;二是成员汇总,整合信息;三是按照示范,完成初稿;四是组长带领组员复审,修改内容和格式。完善剧本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给语文老师。
4.鉴赏评价
由语文老师组织课代表和小组长按评价标准投票选出优秀作品编入《班刊》,并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演。
二、多种形式结合,点燃创新之火
(一)将美丽瞬间定格
瞬间的美妙往往源于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入微感觉的调动,只有通过想象,让自己进入那一瞬间的情境中,指出回味真实情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有一次,刚下了语文课,一名学生马上找到我说:“老师,在我的位置上,正好通过窗口看到外面的景色特别美。天蓝得通透,飘着几朵白云,树叶绿得发亮。一阵微风吹过,柳条动了几下,静中有动。这时,一只燕子飞过,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词句‘一点飞鸿影下’。老师,把它拍下来吧!”我听了心中暗喜,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描述出来,作文的最高境界不就在于此吗?我说:“你用文字记录下来吧!你的语言一定比影像更加生动!”每次发现美的人、事、物或者对某件事有所感的时候,我都要求他们写在周记上,进行“钢笔录像”。这样,周记这种作业形式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到了学期末,我将每人“作品”中的“精品”挑选并整理出来,带领“班级编辑部”的同学携手制作成《班刊》,让学生觉得每个人都是明星。
(二)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还尝试让学生扩写、改写。讲完《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后,我让学生将它扩写成散文。有的人“超额”完成任务,还配了幅画:乌鸦停在枯树上,漂泊的游子牵着马,远远地注视着“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把《桃花源记》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改写,效果也很好。至今,他们印象最深的文言文依然是《桃花源记》。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件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事。教学生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们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们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门学科,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名学生自己有条理地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毫不懈怠,创新作业形式,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好作业,践行“减负提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