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课标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1 呈现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
师:同学们,(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爬楼梯)请你们用喜欢的方法准确的记下每种活动人数吧?
生1:好(高兴的)组织学生分小组统计。分小组汇报记录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记录方法。数数、符号、画“正”字……
请小组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列举生活实例。
师:没急于讲解画“正”字的记录方法。而是在学生介绍后问: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种记录方法吗?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比较中认识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正”字的记录方法比较简便。
2 合作探究,绘制统计图方法。
组合学生已小组为单位一起绘制喜欢每种活动的人数。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
欣喜的拿到空白的统计图(一个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兴致勃勃的开始分工绘图。
生:发现问题,老师,我们的图不够用了?怎么办呀?……
(喜欢滑滑梯的人数超过了10,而统计图最大的单位就是10。各小组绘图到一半时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师:观察各小组都发现了问题后,组织学生结束小组活动。问:刚才在绘图的时候有几个小组发现了问题。把你们的问题和大家说说好吗?
小组代表。老师,这只有10个格,可我们统计的喜欢滑滑梯有16人怎么办呀与其他小组马上呼应:我们也是!
师:看来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难题,让我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好吗?
拿来一组的统计图在实物投影上层示,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最左边的数字0、1、2、3……10,得出现在的统计图是1个格表示一个单位。
师:现在喜欢滑滑梯的有16人。你想出办法了吗?
生1:积极来到前面。指着实物投影说:喜欢滑滑梯的有16人。往上再画6个格就行了。
生2:不行,往上面没地方了。
(沉默了一阵子)
生3:举起了手,到实物投影边前边比划边说:“我想把1个格中间加一条线,这一个格不就代表两个人了吗!
师马上拿来一把尺子比着统计图高兴地说;是这样吗?在一个格里加一条线,(放慢语速,边说边画一条线,然后面向全班学生)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兴奋的)
师:这样一来,原来的一个大格表示一个人,现在变成了两个小格,就表示两个人了,想得真妙。但是改起来是有一些麻烦,有没有更巧的办法?
生4:老师,把1、2、3……10改成2、4、6、8、10……20不就成了!
师:他的办法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不加线了,只把数字改一下,变成了2、4、6、8、10……20行吗?(生:行)那样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了?
生:一个格表示2个人。
师:这样,我们能继续睡了吗?经过学生同意把统计图换成了单位是2。小组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继续绘图。发现单数时没法涂色了,组内讨论。
A 组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统计的喜欢荡秋千的同学有13个,图里没有13没法画。
其他各组纷纷抢答:画一半就行了!
生5:马上反对,自己拿着尺子“跑”到了投影前,边比画边说:不是画哪都行,要画在12和14的中间,最好用尺子量一下。说着真用尺子量起来,还指着刻度说大约画在这(中间的位置)就行了。
(此举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小组内顺利完成统计图。
[评析]
如何做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呢?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1 结合年龄特点,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统计喜欢每种活动的人数,本仅使学生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从而也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在学习、研讨、交流中,在教师的几次“设疑”中发现了要探索的问题。并由此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统计的过程。
2 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统计的方法。这节课有两个新知识:一是“正”字记录法;二是由一年级学习的“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发展为“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这两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中完成的,并且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习的全过程。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教学片段]
1 呈现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
师:同学们,(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爬楼梯)请你们用喜欢的方法准确的记下每种活动人数吧?
生1:好(高兴的)组织学生分小组统计。分小组汇报记录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记录方法。数数、符号、画“正”字……
请小组介绍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列举生活实例。
师:没急于讲解画“正”字的记录方法。而是在学生介绍后问: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种记录方法吗?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比较中认识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正”字的记录方法比较简便。
2 合作探究,绘制统计图方法。
组合学生已小组为单位一起绘制喜欢每种活动的人数。巡视并参与小组活动。
欣喜的拿到空白的统计图(一个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兴致勃勃的开始分工绘图。
生:发现问题,老师,我们的图不够用了?怎么办呀?……
(喜欢滑滑梯的人数超过了10,而统计图最大的单位就是10。各小组绘图到一半时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师:观察各小组都发现了问题后,组织学生结束小组活动。问:刚才在绘图的时候有几个小组发现了问题。把你们的问题和大家说说好吗?
小组代表。老师,这只有10个格,可我们统计的喜欢滑滑梯有16人怎么办呀与其他小组马上呼应:我们也是!
师:看来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难题,让我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好吗?
拿来一组的统计图在实物投影上层示,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最左边的数字0、1、2、3……10,得出现在的统计图是1个格表示一个单位。
师:现在喜欢滑滑梯的有16人。你想出办法了吗?
生1:积极来到前面。指着实物投影说:喜欢滑滑梯的有16人。往上再画6个格就行了。
生2:不行,往上面没地方了。
(沉默了一阵子)
生3:举起了手,到实物投影边前边比划边说:“我想把1个格中间加一条线,这一个格不就代表两个人了吗!
师马上拿来一把尺子比着统计图高兴地说;是这样吗?在一个格里加一条线,(放慢语速,边说边画一条线,然后面向全班学生)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兴奋的)
师:这样一来,原来的一个大格表示一个人,现在变成了两个小格,就表示两个人了,想得真妙。但是改起来是有一些麻烦,有没有更巧的办法?
生4:老师,把1、2、3……10改成2、4、6、8、10……20不就成了!
师:他的办法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不加线了,只把数字改一下,变成了2、4、6、8、10……20行吗?(生:行)那样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了?
生:一个格表示2个人。
师:这样,我们能继续睡了吗?经过学生同意把统计图换成了单位是2。小组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继续绘图。发现单数时没法涂色了,组内讨论。
A 组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统计的喜欢荡秋千的同学有13个,图里没有13没法画。
其他各组纷纷抢答:画一半就行了!
生5:马上反对,自己拿着尺子“跑”到了投影前,边比画边说:不是画哪都行,要画在12和14的中间,最好用尺子量一下。说着真用尺子量起来,还指着刻度说大约画在这(中间的位置)就行了。
(此举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小组内顺利完成统计图。
[评析]
如何做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呢?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1 结合年龄特点,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统计喜欢每种活动的人数,本仅使学生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从而也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在学习、研讨、交流中,在教师的几次“设疑”中发现了要探索的问题。并由此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统计的过程。
2 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统计的方法。这节课有两个新知识:一是“正”字记录法;二是由一年级学习的“一个方格表示1个单位”发展为“一个方格表示2个单位”。这两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中完成的,并且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习的全过程。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