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本色是天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的人里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靠直觉,凭着自己的心里或者生理的需求,通过画面完成自己的内心诉求。这类画家凭的是热情,靠的是冲动,甚至带有下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伴随着良好的直觉敏感和本能,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地将所谓思想通过作品饱满地倾泻出来,靠画面去说话。另一类是凭着理性的思考,判断自己要什么或者不要什么。这种类型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甚至设想完成的最终效果,综合判断来修正自己的方向,意外不多,带有许多预设的成分,靠理念支撑,结果往往很好。我说的意思没有褒贬,人的性格与成长不同,所习惯的方式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世界。而一般来说,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或说明白的东西,往往才是绘画。邓静属于哪种类型的画家,她有她自己的说法和看法。无论这些道理正确与否,她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
  邓静骨子里有股子倔强的劲儿,她不是言听计从的那号人,她有她的主意和道理。我有的时候在想,她一定有一种底气是别人不具备的,而这个底气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脚的理由多的是,只要自己的理由是充足的,坚定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头脑是清楚的,就能踏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路来。当然,这不仅需要良好的直觉,还需要悟性、学养以及强大的内心世界。但凡经过在学院学习的人都有一个特点:老师说什么听着都会有道理,因为他是老师。我也曾在邓静学习的过程中按套路说话,同时也说给许多学生,不想她有着敏锐的过滤功能,她会自行删除,在她不需要的时候,她是不随便动别的盘子里的菜的。
  我所接触的年轻人中,对过去了的艺术感兴趣的不多,而真能读出奥妙和看出名堂的,大都是有主见或不追逐潮流的年轻人,邓静算是其中一个。她善于独立思考,从不盲从,更不为时下流行的东西所惑。对于社会所赋予作品的“好”与“坏”,邓静有着自己的定义和选择。在今天,艺术家们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年轻的艺术家们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更果断,也更决绝,他们不再轻易地牺牲自己,理想也在物质的驱使下进行务实的选择。邓静并不把艺术过分神圣化,也从不去卑躬尝试那些市场化的东西,她不遵从社会所规定的所谓艺术秩序,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她看来,艺术只是表现一种意图,使她在除了对绘画本质上的探索外,还有着一个女性对苦难的悲天悯人的视线。她作品中那些充满斑驳肌理的黑白色块,有力量的线条,使作品形式有一种永恒的蓄势。她坚信自己有个更强的东西存在,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中我猜出,那有可能是一簇烈火,也有可能是魏汉的雄奇,或是凛凛的大漠青铜。邓静喜欢浓烈,有时她画几幅她自己认为很女性的画,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浓烈霸悍,完全没有小女性的婉约与惆怅。较之她早期带有女性色彩的作品,实际上,她的意识已经超越了自传式的生命体验,扩展了自己作品更深入、更广大的艺术特质。
邓静/门No.2石版60cm×80cm 2012年

  对于邓静,绝不仅仅是美术课堂里或平庸评论中的修辞手法,我想有可能是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建立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观念。一个画家倘若有幸从上苍那里领取了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她的世界将一定是阔大丰富的,从宏观的角度和抽象的意义上说,也是永远不会孤寂的。
  我曾经试探着问过邓静,画这些画出于什么目的,有着什么说法,邓静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画画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画画本身就是目的。在这个充满矫情说辞和文本泛滥的年代,画画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就好比一次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于邓静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她追求自然的博大与壮阔,河流、树木、山川、土地,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
  邓静说过,她的画不追求“具体”,画面中说什么,想什么,全都隐匿。这些画面变得很恍惚,很混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都在这种状态里,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之一,一种“恍惚”的状态,一切似乎不真实,而又那么雄奇、伟岸,这就是邓静心中的荒原奇景,它是那么遥远而又充满力量。中国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一辈子写的人物,可能就是一个人物。直觉中邓静笔下的山川河流与荒漠,不论虚拟或真实,或许总和她自己有关,这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大一点,可以说是个人的心灵历史,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个片段记载。即便是自己的个人心路,也是这样隐秘,难以轻易叙述。艺术家尽可以以各种方式,去揭开那层表皮,渐渐地,纸面上、布面上的图画便铺成了一条道路,她自己的道路,生活的、绘画的道路上满是脚印,深深浅浅、坑坑洼洼。每个脚印,也许都是一段经历,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浸透着心情,都饱含着感情。你会发现,缓缓地注视这些绘画时,有一条关于自己的轨迹渐渐往前延伸,延伸到今天,延伸到今后。所以说,艺术是可贵的,因为它是源自心灵撞击的不懈思考。
鄧静/静海独幅版画50cm×50cm 2015年
邓静/一隅12独幅版画50cm×50cm 2017年
邓静/一隅15独幅版画50cm×50cm 2017年

  在当下画坛,自恋差不多成了艺术家中的传染病,以各种面貌出现的自恋,在作品中多角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病容。有的自恋于个人的爱,个人的恨,絮絮叨叨无外乎私人生活的小伤小痛,小情小感。另一种自恋走得更远,甚至连个人经验和情感也没有多大关系了,有的只是对技巧的迷恋,信手拈来,左右逢缘,不动心,不动肺,画什么都顺理,怎么画都成章,技术化的制作之下怎一个“画”字了得。邓静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对雄浑博大的自然赋予人性的关注,更在其努力超脱自己,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的情怀。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被一股充盈的活水荡漾起来,沉郁的笔尖又重现了丰富的浪漫意象。有经验的画家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好的创作状态下,往往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由此或可推测,邓静在她后期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找到了这种状态,使技法的转换和情感的辐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并不要人为地设计,这是一种多好的状态。

邓静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国家公派留学意大利国立卡拉拉美术学院访问学者。2015年版画作品《门》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多次举办个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画院及私人收藏。
其他文献
张树波/茶香五月180cm×97cm 2016年张树波/晨光茶记240cm×124cm 2018年  2010年我从山东济南来到了安徽淮北并进入淮北市书画院工作,临涣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便随着进入我的视野,而临涣茶馆更是常常听朋友谈起,于我总是魂牵梦绕。临涣棒棒茶取自六安茶棒,以临涣龙须泉水冲泡,茶色红透、茶香醇厚,回味悠长。茶馆的设施简单、随意,乡土味很足。而茶馆的茶客善良、淳朴、淡然。对于一
期刊
新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个我内心期盼而又未曾到过的地方,一个我迫切想要用画笔勾勒和描绘的地方……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疆的自然风光深入人心,但这只是新疆景色的一部分,南疆则是自然加人文的完美结合。这次有幸成为中国美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第四期小组的成员之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疆作为我采风的目的地,听从心底最强烈的声音,走进新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塔什库尔干  在我国遥
期刊
韦健勇  1997年本科畢业于广西艺术学院。  201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同等学历研究生班,师从陈再乾教授。  2013—2015年研修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工作室。  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艺术学校教师。
期刊
北海水彩画家群体自上世纪90年代形成之后,经过近30年的耕耘,已经成为我国水彩画阵营中重要的成员,也是广西绘画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然而,画家的艺术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体如何补充新鲜的血液?艺术如何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这是北海水彩画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得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欣喜地看到,这一困扰北海水彩画发展多年的难题,在“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创作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
期刊
和锦慧  甘肃兰州人,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职于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美术系实践教研室主任一职。  作品多次入選省级展览。在职期间获得优秀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商洛学院校赛银奖;指导学生作品入围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期刊
青绿山水画,发端于六朝之初,繁盛于隋唐两代,式微于宋元之际。青绿山水画是以其用色方法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来区分的,主要是指用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绘制的山水画,一般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自隋展子虔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唐有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宋有二赵(赵伯驹、赵伯骊),虽至于元因文人画崛起而致青绿式微,但无论元、明、清三代抑或近现代,源流至今,作为山水画支流的青绿山水画,成为在中国山水画延续创
期刊
陶振兴/云起青山3纸本彩墨68cm×45cm 2020年  当我们面对一个躁动不安的世界,总渴望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给予我们慰籍的精神世界。所以对于画家来说,艺术语言并非仅仅是追求元气淋漓的笔墨,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叩问现实,在感到迷惑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真正的归属,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生活穿梭的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曾经的小桥流水,曾经的袅袅炊烟……都已经悄无
期刊
画家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往往是伴随着多种不确定性,在广义的范围内可以将其形式、语言、材料、技法等看作是作品外部的呈现,而寓意则是作品最内在的部分,是埋藏在深处的一种自我表现,是一种智慧或是情感的传达。隐藏于作品的寓意没有逻辑性,有着谜一般的内在力量。我有时将所要表达的寓意隐藏起来,因为如果太过于直接地表达,恐怕使自己和观者都会觉得索然无味。我往往会将作品深处所隐含的寓意进行分解与重构,让它尽可能地多去
期刊
【摘要】对于高校民间美术课程体系而言,引入项目制教学模式,无论对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还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都具有诸多优势。项目制教学模式引入艺术教育,终究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摸索的教学模式创新尝试。  【关键词】高校;民间美术;项目制教学;创新模式  项目制教学(Project Teaching),指的是以项目为引导和教学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美术以“亲眼所见”为底线、以人文关怀为内核、以艺术家角色转变为保障、以艺术语言的革新为支撑,它们共同揭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关键词】亲眼所见;人文关怀;角色转变;语言革新  纵观整个中外古代美术绘画史,绘画风格的变化和个性化的冲击碰撞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艺术语言的革新。绘画语言的革新凭借着人文关怀、角色转变、主体意识、突破客体等形态转换,最终以“亲眼所见”的现实主义美术为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