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如孟的特质是新加坡国家人才竞争力的缩影:华人血统的他精通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英语、日语、德语,他当过军人、国家公务员,同时在美国、欧洲从事过成功的投资工作,他受着正统的英国教育,同时对于中国历史甚至是《孙子兵法》有着认真的研究。
与记者随意侃侃而谈的许如孟看上去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西方人的商界修养与东方人的儒雅在他的身上均有着最明显的体现,当然,这种谦逊的性格与一个13亿美元资产的管理者之间却不一定有着必然联系,甚至,你很难将其联系在一起。
英国人在新加坡设立的莱佛士学院是新加坡主要政府领导人受教育的地方,同样,许如孟也不例外,在这里,他奠定了一生最好的起点。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他在政府部门长达八年的工作经历,这是他投资事业的起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在这个国家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有人夸张地说,是先有了EDB,然后才有了这个国家。许如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分管美国及日本的投资促进事务,1986年对于许如孟来说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他加入了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这是新加坡政府拥有的高达10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公司,他并被派驻旧金山的办公室,在四年的投资过程中,他完成了向Matrix,Sequoia Capital,KKR,TA Associates,Advent,Volpe &Covington,Technology Ventures,GolderThoma Kressy等著名公司的注资,从1990年开始,许开始负责GIC在欧洲的投资事务,着手组建伦敦办公室并完成了GIC在欧洲的第一批私募股权投资,例如Electra,Candover,Apax等等。1994年,他重回新加坡并负责华登国际、Transpac、Sea VI等公司的投资项目。
1999年,新加坡政府应对互联网狂潮的到来,组建了一只新的基金名为“techno—preneurship”, 专门投资新经济,这一基金一半交由国家科学技术局(NSTB)管理,另一半由GIC管理,许如孟负责GIC所管理的这一半techno-preneurship基金。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分而治之的这只基金集中管理,成立一只10亿美元的基金,名为TIF Ventures,许如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基金的CEO。
如今,TIF已经成为新加坡创业投资的一面旗帜,其功能不仅是将新加坡的创业资本投向全球各地,它另外也肩负着吸引全球创业资本人驻新加坡的使命。迄今为止,TIF已经投资了全球各地80多只基金,其中40%投向美国私募基金公司,40%投向亚洲,20%投向欧洲。这些基金包括:DCM,Pitango,Venrock,Baring rivate Equity Partners,StarfishTechnology,Terra Firma,AbingworthBioventures,MPM以及Giza VenturesFunds。不过自TIF成立以来,最令许如孟为之骄傲的业绩可能还不止如此,将国际上几家顶级的母基金带入新加坡可以说是TIF对这个金融国家最大的贡献,这些基金包括在国际上耳熟能详的的来自美国的Hamilton Lane, 来自欧洲的The Partners Group, Adam StreetPartners以及AXA Capital,他们均在新加坡建立了办公室并作为进入亚洲的桥梁,这与许个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与合作》:TIFFS.资的许多基金在中国市场均有着良好的业绩,那么你对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怎样评价?
许如孟:过去十年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私募股权领域仍然被看作是一个难以获得回报的领域,这是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退出渠道,最近一轮中国的IPO和M&A显示,私募股权仍然是可以获得充足的回报的,Eeachnet卖给eBay给早期投资者带来了5倍的回报,蒙牛因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而在两年内给早期投资者5倍的回报,携程、灵通、空中网和百度均给投资者带来了20倍的回报,仅2004年,就有24家风险企业募集了43亿美元资金,到2005年4月,已有18家企业在NASDAQ上市。
事实上,中国已经对美国的主流投资者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中芯国际2003年6.3亿美元的那轮融资就吸引了NEA、DOLL、硅谷银行等,在一年之内,NEA在中国5家企业身上投入了1.5亿美元。一些企业如诺基亚、IBM、思科、摩托罗拉、微软和西门子非常活跃地通过基金或直接地投入到企业中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趋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投资与合作》:从公开发表的意见看,你好像对GP团队拿到的基金管理费太高似乎有很多抱怨,你会努力去改变这种局面吗?
许如孟: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目前,GP团队所拿到的管理费最高能到5%,而收益分成(carry fees)大致是二八开,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团队过分依赖于管理费,一只创投基金假如规模为5000万美元,他的管理费高的每年能拿到250万美元,实际上他的成本很低,租个房子加上差旅费,凭什么有这么高的管理费呢?我的主张是降低管理费可以让GP更加努力地去赚收益分成,而这才是风险投资人应有的本分。
《投资与合作》:你们与GP团队的沟通存在什么问题吗?
许如孟:大多数的管理团队都会定期地向我们报告情况,但是相对来说美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要比亚洲公司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帮助一些新兴的企业学会与LP沟通也是我们一部分职责。
《投资与合作》:你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向风险投资基金承诺注资?GP怎样才能获得TIF的资金?
许如孟:我们对待GP团队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我们会与各种基金进行接触,除非这一基金明显不在我们投资范围之内,如房地产,除此之外,我们至少要给与人家接触的机会,即使我不一定马上就对它进行投入。私募投资领域必须一个好的工作网络。一般来说,他们应该完成了前次募资的80%的投资,这样他才会集中精力来处理新募集资金的投资工作,否则就不行。当然还有另外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看GP的投资业务是否与新加坡有一定的商业联系。
《投资与合作》:在尽职调查方面,你们会侧重哪些方面?
许如孟:如实告诉我们其投资业绩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那些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交易,我们特别也想了解其失败的投资案,如果试图遮掩这些失败的投资案,那是十分不明智的,你有两次成功的投资案例,却有着五个非常失败的案例,如果在事后我们才知道的话,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与记者随意侃侃而谈的许如孟看上去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西方人的商界修养与东方人的儒雅在他的身上均有着最明显的体现,当然,这种谦逊的性格与一个13亿美元资产的管理者之间却不一定有着必然联系,甚至,你很难将其联系在一起。
英国人在新加坡设立的莱佛士学院是新加坡主要政府领导人受教育的地方,同样,许如孟也不例外,在这里,他奠定了一生最好的起点。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他在政府部门长达八年的工作经历,这是他投资事业的起点。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在这个国家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有人夸张地说,是先有了EDB,然后才有了这个国家。许如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分管美国及日本的投资促进事务,1986年对于许如孟来说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他加入了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这是新加坡政府拥有的高达10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公司,他并被派驻旧金山的办公室,在四年的投资过程中,他完成了向Matrix,Sequoia Capital,KKR,TA Associates,Advent,Volpe &Covington,Technology Ventures,GolderThoma Kressy等著名公司的注资,从1990年开始,许开始负责GIC在欧洲的投资事务,着手组建伦敦办公室并完成了GIC在欧洲的第一批私募股权投资,例如Electra,Candover,Apax等等。1994年,他重回新加坡并负责华登国际、Transpac、Sea VI等公司的投资项目。
1999年,新加坡政府应对互联网狂潮的到来,组建了一只新的基金名为“techno—preneurship”, 专门投资新经济,这一基金一半交由国家科学技术局(NSTB)管理,另一半由GIC管理,许如孟负责GIC所管理的这一半techno-preneurship基金。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分而治之的这只基金集中管理,成立一只10亿美元的基金,名为TIF Ventures,许如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基金的CEO。
如今,TIF已经成为新加坡创业投资的一面旗帜,其功能不仅是将新加坡的创业资本投向全球各地,它另外也肩负着吸引全球创业资本人驻新加坡的使命。迄今为止,TIF已经投资了全球各地80多只基金,其中40%投向美国私募基金公司,40%投向亚洲,20%投向欧洲。这些基金包括:DCM,Pitango,Venrock,Baring rivate Equity Partners,StarfishTechnology,Terra Firma,AbingworthBioventures,MPM以及Giza VenturesFunds。不过自TIF成立以来,最令许如孟为之骄傲的业绩可能还不止如此,将国际上几家顶级的母基金带入新加坡可以说是TIF对这个金融国家最大的贡献,这些基金包括在国际上耳熟能详的的来自美国的Hamilton Lane, 来自欧洲的The Partners Group, Adam StreetPartners以及AXA Capital,他们均在新加坡建立了办公室并作为进入亚洲的桥梁,这与许个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与合作》:TIFFS.资的许多基金在中国市场均有着良好的业绩,那么你对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怎样评价?
许如孟:过去十年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私募股权领域仍然被看作是一个难以获得回报的领域,这是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退出渠道,最近一轮中国的IPO和M&A显示,私募股权仍然是可以获得充足的回报的,Eeachnet卖给eBay给早期投资者带来了5倍的回报,蒙牛因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而在两年内给早期投资者5倍的回报,携程、灵通、空中网和百度均给投资者带来了20倍的回报,仅2004年,就有24家风险企业募集了43亿美元资金,到2005年4月,已有18家企业在NASDAQ上市。
事实上,中国已经对美国的主流投资者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中芯国际2003年6.3亿美元的那轮融资就吸引了NEA、DOLL、硅谷银行等,在一年之内,NEA在中国5家企业身上投入了1.5亿美元。一些企业如诺基亚、IBM、思科、摩托罗拉、微软和西门子非常活跃地通过基金或直接地投入到企业中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趋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投资与合作》:从公开发表的意见看,你好像对GP团队拿到的基金管理费太高似乎有很多抱怨,你会努力去改变这种局面吗?
许如孟: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目前,GP团队所拿到的管理费最高能到5%,而收益分成(carry fees)大致是二八开,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团队过分依赖于管理费,一只创投基金假如规模为5000万美元,他的管理费高的每年能拿到250万美元,实际上他的成本很低,租个房子加上差旅费,凭什么有这么高的管理费呢?我的主张是降低管理费可以让GP更加努力地去赚收益分成,而这才是风险投资人应有的本分。
《投资与合作》:你们与GP团队的沟通存在什么问题吗?
许如孟:大多数的管理团队都会定期地向我们报告情况,但是相对来说美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要比亚洲公司做得更好一些,但是帮助一些新兴的企业学会与LP沟通也是我们一部分职责。
《投资与合作》:你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向风险投资基金承诺注资?GP怎样才能获得TIF的资金?
许如孟:我们对待GP团队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我们会与各种基金进行接触,除非这一基金明显不在我们投资范围之内,如房地产,除此之外,我们至少要给与人家接触的机会,即使我不一定马上就对它进行投入。私募投资领域必须一个好的工作网络。一般来说,他们应该完成了前次募资的80%的投资,这样他才会集中精力来处理新募集资金的投资工作,否则就不行。当然还有另外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看GP的投资业务是否与新加坡有一定的商业联系。
《投资与合作》:在尽职调查方面,你们会侧重哪些方面?
许如孟:如实告诉我们其投资业绩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那些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交易,我们特别也想了解其失败的投资案,如果试图遮掩这些失败的投资案,那是十分不明智的,你有两次成功的投资案例,却有着五个非常失败的案例,如果在事后我们才知道的话,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