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特殊的语用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正确理解和分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能够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英语语言交流,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 非规约性 语用
  【Abstract】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people inevitably use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indirect speech acts correctly can help people to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indirect speech act; statute; non prescriptive; pragmatic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产物。它的交际功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所以,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往往并不对应,且受语言的内外环境的影响。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義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但是,这三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等的,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能不同,功能可能不同,那么,其言语行为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在现实的言语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语行为,即说话者未按其真实的想法来进行言语交流,他将他的实际想法用不同的背离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Searle对其实验和分析,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理论基础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L.Austin在1962年提出了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Austin在探讨语言缓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之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在以上三种话语行为中,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他涉及说话者的意图,这正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在Austin之后,美国著名哲学家J.R.Searle在继承和批判Austin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言语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他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或者说听话人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如何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意”。
  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也就是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表达用意。Searle认为在间接言语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Searle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人们之所以采用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出于对听话人的礼貌。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例如:
  A.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B. Could you pass me the book?
  C.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tap.
  D.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
  上述表达“请求”的例句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很常见。听者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说话者间接表达的意义,即“请求”自己去做某事。这类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交际过程中很少会造成交际失误。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比较复杂。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语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并受不同语境的影响。例如:
  The bell is ringing.Students in class are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comes in.
  Teacher:Too much noise here.
  Students:Yes,there is.
  Teacher:Be quiet.
  Students:(stop talking)
  在此例中,教师首先是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意欲让学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再用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表明其意图,学生最终得以领会老师此翻话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1.提出请求。向别人提出请求的行为一般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策略都可以来完成,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因为涉及面子问题,人们多数采用间接交际策略实现请求行为。祈使句等方式提出的请求或邀请在一些场合听起来让人很不愉快,不容易披别人所接受。鉴于此,人们常常用疑问句或陈述句来间接地提出请求。例如:
  Can you call me up at 7:00 tomorrow morning?
  对于听话者来说,用这种问句形式间接的表达请求,会显得既得体又有礼貌,因为这种问句具有双重功能,形式上是询问有无能力,实质上是一种请求。这样听话人既可以回答Yes,也可以回答No。因而听话人多了一份选择。即使被拒绝了,说话人也不会因此感觉自己的面子受损。
  2.表示礼貌。人们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交际双方均应该遵守合作原则。但是有的时候,在一些交际场合,人们说话或转弯抹角或避而不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例如:
  A. We’ll all miss Tom and Alice,Won’t we?
  B. Well.we’ll all miss Tom.
  这里B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没有回答足够的信息。因为A提到大家将非常想念Tom和Alice,而B只肯定了想念Tom,故意不提Alice,间接的表达了我们不想念Alice的观点。但是,如果B直接说出来“We’ll all miss Tom not Alice.”,这样就会使A和Alice很丢面子,因此,B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对A和Alice表示礼貌。由此可见,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守合作原则,还要遵循礼貌原则。
  3.暗示拒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别人的言行不可能一直都赞同,有时候也需要拒绝。在拒绝他人时,为了使他人不感到难堪,或最大限度的减少有损于对方的观点,我们一般不直截了当的拒绝,而是想方设法寻找托词间接的拒绝。如:
  Mother:Linda,somebody is at the door.
  Linda:I’m washing my hair.
  Mather:Mary,someone is at the door.
  Mary:I’m doing my homework.
  从Linda和Mary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女孩都理解了母亲“someone is at the door.”的言外之意,是间接的要她们去开门,然而Linda正在洗头,无法出去开门;而Mary正专注于自己的作业,不能走开。但是为了维护母亲的尊严,她们不能说“No”来直接拒绝。因而两个姑娘均使用陈述句陈述自己正在忙于做的事情,脱不开身,让母亲自己来推断女儿的陈述是一种间接的拒绝。
  4.强调陈述。当说话者觉得直接陈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为了强调他的真正意思,他就有可能说出与话语含义和字面意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真正想法,从而达到了强调或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效果。如:
  A. Who doesn’t know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B.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A句是以疑问旬出现的反问句,B句则是一般的陈述句。很显然,疑问句强调了事实,语气更为强烈。
  四、结语
  由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它在人们的实际交际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语言的间接性使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从语言外部找到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而且对于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和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成功的交际有着重要作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语句字面意思和话语意义两个层面的关系,揭示了语言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多元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言外之力的关系问题,为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兴兵,刘琴.门诊会话中的礼貌策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1,32(2):39-45.
  [3]J.R.Searle.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5]張小南.试论间接言语行为为理论[EB/OL].201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研究课题“METS口语考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秀娟(1977-),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朱久堂(1979-),男,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其他文献
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历史,教育当代,启迪未来的任务。本文浅谈了博物馆宣教工作在免费开放中的发展方向。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
以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城镇的金华市某小学高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体育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出高年级小学生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包括:
随着中国与各国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渐深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
保护地黄瓜嫁接栽培是近年来全国普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嫁接可以有效地控制黄瓜枯萎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增强植株抗低温的能力,增加产量和产值。而作为砧木的黑籽南瓜种子
●将少许尿液倒入一杯清水中,变得混浊或有油质浮于水面●在正常饮水情况下,夜尿在3次以上●小便无力,滴滴答答,淋漓不尽●早晨起床,眼睛浮肿 ● a little urine into a gla
梅州是客家人聚集区,是世界客都。本文详细阐述了梅州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措施,为梅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参考。 Meizhou Hakka gathering area is a world of pa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