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shu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三种层面的意义: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也是造就和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内涵 特征 影响
  [作者简介]马连华(1957- ),男,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主任编辑,研究生学历。(天津 30045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021-03
  
  一、“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题解
  
  “模式”这个词,在不同学科或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指向的含义。英文model可以有“模型”“模式”“典型”等意义。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模式”常表示为“反映客观事物真实情况的简化形式”和“能够表示社会或自然清静得实在的或假设的智力构架”。在一般汉语语义中,“模式”也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本文“人才培养模式”之“模式”概念,是以一般语义为基础的、具有行为科学意义的概念。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某种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范式,也是某一类型的育人教育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及为实现这一特定育人目标而设计的、符合这一类型育人规律、特征的智力构架(包括结构、功能、制度、关系、原则等)、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模式”创立和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与其说依赖于对现实的可靠反应,不如说取决于对问题提出恰当的方法论或研究方式,如指明关系,阐明思想及提出观点等”。因此,本文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具有三种层面的意义:其一,指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其二,指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方法、制度、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智力构架;其三,指对某一问题解决所确立和提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1.“工学结合”模式内涵的基本描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宏观与微观、广义与狭义之分。(1)宏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加速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论,以及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教育”办学思想、育人制度、运行原理与措施;微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可开发、创新、具体操作的一种以让学生拥有在真实工作环境与岗位上充分锻炼的,以“工作学期”为显著特点的“合作教育”方案、课程结构、运行计划及程序。(2)广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那些彻底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合作教育”特征,充分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产学结合、工读交替、工学并举、学用相长的职业教育课程方式类群;狭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有偿顶岗的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2∶1,或“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型课程计划和范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以就业为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思辨点、创新点而发展起来的“合作教育”范式。另外,世界所有“合作教育经常被称为‘以就业为方向的合作教育’(career oriented cooperative education)”。“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它不仅应该首先具有“以学生就业為方向”这一基本特征,还要强化、突出这一特征。
  2.以“工”与“技能”为中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工”,是提高职业技能。所谓“工”,即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学期”,及其“合作企业、车间、岗位、工作台+车间师傅技术指导+学生岗位工作”这一系统。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变革的是彻底纠正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工”与“提高职业技能”还是制订合作教育各项方案和措施的核心和落脚点。如果“工学结合”模式离开了“工”与“提高职业技能”这一中心、这一落脚点,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名存实亡,“模式”也不能成为模式。
  3.以“学”为根本。“学”是各类教育的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性教学过程,其实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到能够应对人才市场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真知识、真本领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默会知识”也好,“明确知识”也好,都只能通过主观能动地认真学习、反复练习才能得到。
  4.顶岗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种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设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上岗、就业的实际本领,就必须“真刀真枪”地到实际生产和经营岗位顶岗工作。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必须是经学校认定的,与学生的专业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企业对顶岗工作的学生也须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5.合理报酬。参加“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该是一种有薪金的实习劳动。合作企业或公司,要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付出的劳动及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均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合理报酬。可能有部分不景气企业不给学生应付的劳动报酬,或学校和学生为获得理想的实习企业及岗位自己申请“零工资”实习。关于报酬的额度,一般都是以企业所在城市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底线。
  6.额定时间。参加合作教育学生的“工”和“读”分段或交替进行。通常三年制在学期间,学生校外实习与工作经历总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学年,两年制不少于一个学期。
  7.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合作教育模式的一大鲜明特征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而这种合作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这种计划和方案,通常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岗位技术标准为导引,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的程序。此法优势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距离,避免了闭门造车,增强了计划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学生的顶岗与就业。
  8.双方分段管理,学校全程监控。所谓分段管理,就是实施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班级和学生实行校内教学“段”由学校管理和考查评价学生;校外企业工作“段”由企业管理和考查评价学生的模式。所谓学校全程监控,就是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工作学期期间,指定班主任或督导员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计划检查和过程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学期的质量。
   9.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创新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原理、原则,还是范式、方法,都有极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创新性特质。它可以依据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资源、不同环境,做出适宜自己情况的多样化形式安排和计划,也即“一种原理、多种模式”“一种模式、多种类型”。比如,同为“工学结合”合作教育模式,这个专业可以走“2+1”之路,那个专业可以走“半工半读”之路。创新是发展的本质和第一推动力,“工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本身也为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留下了巨大嬗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创新性也是一个鲜明的特征。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工学结合”模式,特别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式提出,不仅为新时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找到和提供了更加符合规律、符合国情的走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标志着从1999年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开始走入成熟阶段。因此,它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理论和新思维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论(概念、命题、原理),在21世纪开始几年主要移植和套用了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与原理。尽管无论“产学研相结合”,还是“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其本质都为“合作教育”模式,都保持着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共同特征。但是,这三个概念又有一定区别,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在结构关系及逻辑上应该是: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发展目标。而实际上,我国的高职教育现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命题,就成了一个不好把握、不易操作的理论。而“工学结合”模式的概念,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重要命题。它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确切、易于操作,而且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创造和再创造的巨大空间。它消解了“歧义”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准确切中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水平尚差强人意的关键所在,也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为如何加快发展找到了根本出路,从而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发展水平、更易明了的新思维、新观念及新的理论导向。它必将对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工学结合”模式理论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与结构保障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制度决定发展,结构决定功能,而“工学结合”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和课程结构的创立。而这一新合作教育制度创建的意义就在于给定了人们必须执行的模型及如何执行的举措;这一工学结合的合作教育课程二元结构的规定性,也确保了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工学结合”合作教育的全面确立,必然会大大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法的彻底改革。尤其在改变课堂为中心,改变“压缩饼干”型,照本宣科,促进教学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工学结合”模式理论要求高职院校加速做实、做好校企合作
  目前,一些院校特别是非行业或企业办学的职业院校,其校企合作常常只挂在口头上,“沉睡”在案卷里。尽管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契约有数十百条,可真正的合作却几乎没发生过。但今后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已经在制度、结构,及其政策等方面堵住了以往的漏洞。学校必须寻找能可靠合作的典型企业,真实地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而学校也必须树立与实行依据市场和行业、企业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依据企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要求设计课程,依据就业为导向、技能为中心抓教學和人格素质培养。
   (四)“工学结合”模式理论要求加快推动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增强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和合作教育的实力,寻求特色化发展与深层次合作的专长资源优势
  必须明确,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绝不是慈善机构。能够与你合作的企业,也一定是你也拥有被企业看中的、可利用或可互补、可回报的某种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无论如何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先进的实训资源和体系加以保证。这不仅利于实习实训课程开发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校的专业开发建设,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工学结合”模式理论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权重日益凸显,并显现出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趋势
  因此,依据“工学结合”合作教育规律与特点,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结构再造和重组势在必行。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工学结合”,教师自身必须首先体验和践行“工学结合”。要在教学中突出实践为中心这一高职教育特征,除需大量引进“双师型”“师傅型”教师外,原有教师还必须通过学习,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再造重组。
   (六)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会引发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柔性程度的变革
  一必须变学年制为学分制;二必须实行学生的弹性学习制和学分银行制;三必须变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观念与方法。譬如,学生的修业年限与学制要建立柔性关系;学生可以在互认学分平台上跨专业、跨学校选择学习课程,等等。就考试制度而言,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依然沿袭了偏重理论知识主要指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心智技能,忽略“默会知识”主要指实践性和操作性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应试教育做法。此外,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手段,标准化为主的命题、制卷,期末矩阵云集式的考试组织等等方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也都显示出不能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的诸多弊端。因此,必须变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除上述六个方面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还会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改善学生的生存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与教育集团化建设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阐述了目前招投标活动中参与各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招投标管理制度。
为找邮行星摩擦轮无级调速电动机摩擦轮一再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断裂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用成分化验,硬度测试、宏观断口观察和金相显微组织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查甭了摩擦轮的
对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考核的必要性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施工监理企业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分析总结了国际合作项目成功管理经验(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经费及协议管理、督导评估管理)在云南省19个省级综合防治项目县中推广应用的具体做法及效果。
在单线铁路改造为双线铁路施工过渡期间,研究基于计算机联锁四线制改变运行方向电路,实现64D半自动闭塞过渡,能减少过渡期间计算机联锁软件修改次数,节省工程投资,缩短信号过
根据在越南两个通信信号现代化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审核和施工验收工作,总结施工图审核阶段、施工过程及检查验收阶段发现的有关计轴结合电路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方案和改进方案
分层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教育心理学、外语教育等教育理论出发,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客运专线信号安全数据网网管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的分析,提出了网络安全方案,从网管系统的网络结构,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的安全配置、维护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