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正突显了对这一点的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注重朗读预习,激发朗读兴趣;注重自主合作,培养朗读思维;引导感情阅读,激发情感共鸣;关注个性差异,丰富朗读体验,能够有效地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这一环节不可或缺,这也是保证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关键。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中,朗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视,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情感。
一、注重朗读预习,激发朗读兴趣
立足于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之前,教师应强调朗读预习,既要为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也要准确指导学生展开有效朗读,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情感,使学生饱含情绪融入朗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朗读意识。
以《我爱这土地》一课为例,这首诗具有突出的韻律感,基于朗读教学视角组织教学,首先需要布置预习朗读,可以分别基于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以及生字词、主题思想等不同的维度展开,确保预习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化辅助工具和手段,为学生制作辅助诗歌朗读的音频,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满感情地完整朗读;然后,结合学生对内容以及主题等层面的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重音及停顿,使其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梳理朗读障碍如生字词等,完成课前朗读任务,还要基于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中提及的“土地、河流、黎明”等词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样就能够立足于文本整体,了解其写作背景,梳理其写作思路,深入触及蕴含于其中的浓厚爱国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培养良好的朗读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根基。
二、注重自主合作,培养朗读思维
培养朗读素养的关键在于朗读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核心,为学生设置阅读问题,并利用自主与合作朗读相融合的方式创设积极良好的朗读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掌握多元的朗读方法,发展朗读思维能力,为课外阅读提供有力支撑。
以《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带领学生回顾相应的情节、环境及人物,明确主人公以及相关事件,例如,说明“孔乙己”这一名字的由来,标出描写其外貌的句子,概括相对应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本框架。这样学生便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充分发掘朗读潜能,训练朗读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确保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利有序开展。朗读问题的创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例如,孔乙己出场前后描写了哪几件事?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说明作者所使用的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角色怎样的性格特点,等等。之后,可以引入精读法及泛读法,指导学生展开合作朗读,重点可以聚焦于写作背景及段落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的赏析,了解具体的描写方法。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问题的解决情况,通过补充讲解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朗读方法及朗读技巧。
三、引导感情阅读,激发情感共鸣
感情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触及作者渴望表达的情感,因而需要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于文本中,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炼出个性化观点及态度,体会语言文字的力量,引发情感共鸣。
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对课文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段的朗读,必须紧抓其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通过仔细朗读,体会主人公由于残疾而带来的痛苦及悲愤之情;也要紧抓描写母亲语言、神态的词语,展现母亲对孩子的内疚及疼爱之情。通过充满深情的朗读,辅以相应的神态和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也有助于发展朗读能力。
四、关注个性差异,丰富朗读体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表现于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只要学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应给予认可或表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针对这部分内容,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课文内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蔡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其中还包含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是在分别时,为什么没有详细描述当时的情景呢?”也有学生认为:“既然如此喜爱这位老师,为什么没有对其近况作进一步交代呢?”还有学生提出:“蔡老师明显是一位女老师,为什么在开头称之为先生呢?”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认真阅读及深入思考后所得,不管最终答案如何,都能充分表明他们阅读时的用心和细致,因而应给予相应的表扬,而针对答案的探索,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共同协商。
总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关注与朗读技巧相关的知识,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科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
[2]高春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
[3]武晓翠.浅谈初中语文开展朗读教学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这一环节不可或缺,这也是保证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关键。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中,朗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视,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情感。
一、注重朗读预习,激发朗读兴趣
立足于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之前,教师应强调朗读预习,既要为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也要准确指导学生展开有效朗读,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情感,使学生饱含情绪融入朗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朗读意识。
以《我爱这土地》一课为例,这首诗具有突出的韻律感,基于朗读教学视角组织教学,首先需要布置预习朗读,可以分别基于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以及生字词、主题思想等不同的维度展开,确保预习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化辅助工具和手段,为学生制作辅助诗歌朗读的音频,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满感情地完整朗读;然后,结合学生对内容以及主题等层面的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重音及停顿,使其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梳理朗读障碍如生字词等,完成课前朗读任务,还要基于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中提及的“土地、河流、黎明”等词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样就能够立足于文本整体,了解其写作背景,梳理其写作思路,深入触及蕴含于其中的浓厚爱国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培养良好的朗读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根基。
二、注重自主合作,培养朗读思维
培养朗读素养的关键在于朗读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核心,为学生设置阅读问题,并利用自主与合作朗读相融合的方式创设积极良好的朗读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掌握多元的朗读方法,发展朗读思维能力,为课外阅读提供有力支撑。
以《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带领学生回顾相应的情节、环境及人物,明确主人公以及相关事件,例如,说明“孔乙己”这一名字的由来,标出描写其外貌的句子,概括相对应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本框架。这样学生便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充分发掘朗读潜能,训练朗读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确保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利有序开展。朗读问题的创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例如,孔乙己出场前后描写了哪几件事?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说明作者所使用的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角色怎样的性格特点,等等。之后,可以引入精读法及泛读法,指导学生展开合作朗读,重点可以聚焦于写作背景及段落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的赏析,了解具体的描写方法。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问题的解决情况,通过补充讲解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朗读方法及朗读技巧。
三、引导感情阅读,激发情感共鸣
感情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触及作者渴望表达的情感,因而需要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于文本中,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炼出个性化观点及态度,体会语言文字的力量,引发情感共鸣。
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对课文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段的朗读,必须紧抓其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通过仔细朗读,体会主人公由于残疾而带来的痛苦及悲愤之情;也要紧抓描写母亲语言、神态的词语,展现母亲对孩子的内疚及疼爱之情。通过充满深情的朗读,辅以相应的神态和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也有助于发展朗读能力。
四、关注个性差异,丰富朗读体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表现于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只要学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应给予认可或表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针对这部分内容,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课文内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蔡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其中还包含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是在分别时,为什么没有详细描述当时的情景呢?”也有学生认为:“既然如此喜爱这位老师,为什么没有对其近况作进一步交代呢?”还有学生提出:“蔡老师明显是一位女老师,为什么在开头称之为先生呢?”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认真阅读及深入思考后所得,不管最终答案如何,都能充分表明他们阅读时的用心和细致,因而应给予相应的表扬,而针对答案的探索,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共同协商。
总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关注与朗读技巧相关的知识,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科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
[2]高春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
[3]武晓翠.浅谈初中语文开展朗读教学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