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云南却有着丰富的农业产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云南自身农业实际和需要,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之后,云南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云南的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均已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然而,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所限,云南的农产品销售始终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与短板。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如何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浪潮,有效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云南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提供便利和条件,打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品牌,将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就成了云南各界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事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事关云南经济、民生、老百姓的收入。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勇,向他问询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及“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来临,将会给云南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采访实录,本刊记者(简称“记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勇(简称“李书记”):
记 者:我们知道,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根据自身农业实际和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云南力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作为云南农业科研权威机构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配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
李书记:作为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型、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一直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及农业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自2011年云南省委九届会议上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来,农科院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战略部局,以云南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主要目标和内容,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打造人才团队、加强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服务等措施,一方面加强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产后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研发,着力解决阻碍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院地共建高原特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区,院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专用型品种标准化原料基地等形式,强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总之,农科院一直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努力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挤压,以科技支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 者:在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现代农业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水平提升,“互联网+农业”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被明确提出,因此,最近“互联网+农业”成为各地讨论的热点。在您看来,云南高原特色该如何下足力气利用好政策优势,把云南的特色优势突出来?
李书记: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必将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多山少地、气候立体复杂的省份,云南省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政策、资金等的杠杆效应,加大政府购买互联网服务的力度,促进互联网各项相关技术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云南省农业的精准化管理,对云南省农业的区划、种植、采收、加工、销售、流通等进行实时的时间和空间管控,全程合理规划特色作物的种植,在合适的地方、季节种植合适的品种,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收加工,同时,通过前期的信息发布实现特色产品的预售,并进行全程生产管控,确保高品质、标准化等等,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总之,互联网的应用将会全面提升云南省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
记 者:相较其他兄弟省市区,云南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存在哪些短板?云南提出的“互联网+高原农业”,与兄弟省(市、区)提出的“互联网+农业”,有无本质上的不同?区别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
李书记:一是理念。很多人都把“互联网+农业”简单地理解为通过互网络卖云南的农产品,理解较为狭窄和肤浅。殊不知,其实互联网技术可以贯穿农业的整个过程。
二是人才。这是云南省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最难之处。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经济发展滞后,高层次、有水平的互联网人才难以引进。
三是支持力度。在目前情况下,新兴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一定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政策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硬件建设和软环境打造两方面下功夫。
按我个人的理解,云南省提出的“互联网+高原农业”和其他省区提出的“互联网+农业”其实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无非云南省地处高原,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也有自己一些特色农产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些自己的特殊需求而已。
作为发展“互联网+农业”,云南省以其说“有优势”,倒不如说“有潜力”更恰当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农业管理等当中的应用,虽然云南省在相关产业局部有些尝试,但确实做得很不够。与发达省市相比,无论从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还是发展环境、产业氛围、政策条件、人才储备等软件建设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就云南省农业全产业链来说,从科研到生产、销售等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得到改善和提升,互联网在云南省农业上的应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另外,鉴于云南省的地缘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互联网+农业”,在云南省的发展可以基于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样发展潜力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记 者:长期以来,云南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民生还是社会综合性建设,始终处于落后地位。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云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能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那么云南的经济、民生、社会整体性建设,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地区?
李书记:互联网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途径,使用它可以优化管理,使得管理更加精准、使得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等等,其本身不会对自然环境发生任何的作用,只是可以消减一些空间、时间上的障碍。云南省的经济、社会、民生等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很快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云南省的发展得靠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拼、去闯、去干。
记 者:自2012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企业和优秀品牌,但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在您看来,这种良好的势头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下去?
李书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良好势头不仅能继续保持下去,而且更多优秀的企业、品牌和新兴产业将会很快涌现出来,在云岭大地上百花齐放。互联网的出现,不是消灭传统、削弱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改造和提升,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增加更大、更多的可能,两者的融合,必将产生出“1+1>2”的效应。
记 者:最近几年,云南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打的是“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和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战略牌,您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对云南推行这些方针措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书记:通过互联网,一方面会使更多、更广泛的人认识我们的“四张名片”,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销售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提升云南省农业科研、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水平,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记 者:随着云南发展高原农业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云南发展农业,就是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并且信心百倍地提出了“到2016年,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较2011年实现‘3个翻番’,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分别突破400亿斤、2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如果能顺应“互联网+”的大背景,这个目标能否提早实现?
李书记:互联网是一项高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得到提升,但它不是一剂万能良方。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它必须和实实在在的实业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三个翻番”和“三个大关”还得靠我们脚踏实地去拼、去干。当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我们实现目标肯定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记 者: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共21类93个,并且还与7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共五大类110个……您预计这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将有多少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惠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企业?同时,也让云南的老百姓多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李书记:其实,农科院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了应用;后来又与云南省烟草公司一起开发了“植烟土壤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在云南全省烤烟种植管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一起打造的“三农通”移动服务平台,为服务云南“三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用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下一步,农科院将进一步整合院内外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农科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渠道宽,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让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等尽快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知晓,促进农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采用O2O(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更好地支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争取为农业增收、农村致富、农民奔小康做出更大贡献。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仿佛一夜涌到了人们面前,难免会给人们的思维定式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这股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浪潮,有人兴奋雀跃,有人惶恐不安。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放平心态,对“互联网+”既不能抱有不切实的幻想,也不能麻木不仁。正如文中李书记所说,“发展要靠我们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拼、去闯、去干。”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浪潮,我们既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迷失了方向,从而丧失掉坚守梦想与希望的初心;也不能在麻木不仁中错过了机会,从而错失掉把握梦想、开创美好未来的契机!
责任编辑:吴安臣
目前,云南的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均已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然而,一直以来,受地理和交通条件所限,云南的农产品销售始终存在渠道少、推广难、运输慢、人才缺乏等困难与短板。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如何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浪潮,有效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云南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提供便利和条件,打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品牌,将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就成了云南各界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事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事关云南经济、民生、老百姓的收入。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勇,向他问询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及“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来临,将会给云南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采访实录,本刊记者(简称“记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勇(简称“李书记”):
记 者:我们知道,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根据自身农业实际和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云南力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作为云南农业科研权威机构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配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
李书记:作为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型、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一直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及农业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自2011年云南省委九届会议上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来,农科院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战略部局,以云南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主要目标和内容,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打造人才团队、加强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服务等措施,一方面加强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产后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研发,着力解决阻碍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院地共建高原特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区,院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专用型品种标准化原料基地等形式,强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总之,农科院一直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努力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挤压,以科技支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 者:在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现代农业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水平提升,“互联网+农业”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被明确提出,因此,最近“互联网+农业”成为各地讨论的热点。在您看来,云南高原特色该如何下足力气利用好政策优势,把云南的特色优势突出来?
李书记: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必将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多山少地、气候立体复杂的省份,云南省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政策、资金等的杠杆效应,加大政府购买互联网服务的力度,促进互联网各项相关技术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云南省农业的精准化管理,对云南省农业的区划、种植、采收、加工、销售、流通等进行实时的时间和空间管控,全程合理规划特色作物的种植,在合适的地方、季节种植合适的品种,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收加工,同时,通过前期的信息发布实现特色产品的预售,并进行全程生产管控,确保高品质、标准化等等,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总之,互联网的应用将会全面提升云南省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
记 者:相较其他兄弟省市区,云南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存在哪些短板?云南提出的“互联网+高原农业”,与兄弟省(市、区)提出的“互联网+农业”,有无本质上的不同?区别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
李书记:一是理念。很多人都把“互联网+农业”简单地理解为通过互网络卖云南的农产品,理解较为狭窄和肤浅。殊不知,其实互联网技术可以贯穿农业的整个过程。
二是人才。这是云南省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最难之处。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经济发展滞后,高层次、有水平的互联网人才难以引进。
三是支持力度。在目前情况下,新兴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一定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政策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硬件建设和软环境打造两方面下功夫。
按我个人的理解,云南省提出的“互联网+高原农业”和其他省区提出的“互联网+农业”其实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无非云南省地处高原,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也有自己一些特色农产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些自己的特殊需求而已。
作为发展“互联网+农业”,云南省以其说“有优势”,倒不如说“有潜力”更恰当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农业管理等当中的应用,虽然云南省在相关产业局部有些尝试,但确实做得很不够。与发达省市相比,无论从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还是发展环境、产业氛围、政策条件、人才储备等软件建设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就云南省农业全产业链来说,从科研到生产、销售等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得到改善和提升,互联网在云南省农业上的应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另外,鉴于云南省的地缘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互联网+农业”,在云南省的发展可以基于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样发展潜力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记 者:长期以来,云南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民生还是社会综合性建设,始终处于落后地位。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云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能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那么云南的经济、民生、社会整体性建设,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地区?
李书记:互联网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途径,使用它可以优化管理,使得管理更加精准、使得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等等,其本身不会对自然环境发生任何的作用,只是可以消减一些空间、时间上的障碍。云南省的经济、社会、民生等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很快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云南省的发展得靠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拼、去闯、去干。
记 者:自2012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企业和优秀品牌,但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在您看来,这种良好的势头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下去?
李书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良好势头不仅能继续保持下去,而且更多优秀的企业、品牌和新兴产业将会很快涌现出来,在云岭大地上百花齐放。互联网的出现,不是消灭传统、削弱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改造和提升,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增加更大、更多的可能,两者的融合,必将产生出“1+1>2”的效应。
记 者:最近几年,云南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打的是“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和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战略牌,您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对云南推行这些方针措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书记:通过互联网,一方面会使更多、更广泛的人认识我们的“四张名片”,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销售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提升云南省农业科研、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水平,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记 者:随着云南发展高原农业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云南发展农业,就是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并且信心百倍地提出了“到2016年,农林牧业综合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较2011年实现‘3个翻番’,粮食总产量、畜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产值分别突破400亿斤、2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如果能顺应“互联网+”的大背景,这个目标能否提早实现?
李书记:互联网是一项高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得到提升,但它不是一剂万能良方。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它必须和实实在在的实业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三个翻番”和“三个大关”还得靠我们脚踏实地去拼、去干。当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我们实现目标肯定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记 者: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共21类93个,并且还与7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共五大类110个……您预计这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将有多少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惠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企业?同时,也让云南的老百姓多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李书记:其实,农科院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了应用;后来又与云南省烟草公司一起开发了“植烟土壤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在云南全省烤烟种植管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一起打造的“三农通”移动服务平台,为服务云南“三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用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下一步,农科院将进一步整合院内外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农科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渠道宽,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让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等尽快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知晓,促进农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采用O2O(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更好地支撑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争取为农业增收、农村致富、农民奔小康做出更大贡献。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仿佛一夜涌到了人们面前,难免会给人们的思维定式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这股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浪潮,有人兴奋雀跃,有人惶恐不安。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放平心态,对“互联网+”既不能抱有不切实的幻想,也不能麻木不仁。正如文中李书记所说,“发展要靠我们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拼、去闯、去干。”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浪潮,我们既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迷失了方向,从而丧失掉坚守梦想与希望的初心;也不能在麻木不仁中错过了机会,从而错失掉把握梦想、开创美好未来的契机!
责任编辑:吴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