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质疑 学会创新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09553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证明,质疑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方法之一。要使学生想问、敢问、乐问、会问,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学会创新。
  关键词:质疑;创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整个教育体系追求的目标。对小学生而言,凡是人的可能性得到开发、自我的潜能得到实现的行动,都可谓创新。因此,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但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历史使命,而且要在培育学生质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氛围,大胆实践,倡导质疑;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学会创新。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使学生想问、敢问、乐问、会问等方面的认识。
  一、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想问”
  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的现状,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拉回来,严重者还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我认为,想让学生质疑,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引发质疑,从而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课本上有三只猴子(大、中、小)骑自行车比赛的画面:大猴子骑的车轮是正方形的,中猴子骑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猴子骑的车轮是圆形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比赛的結果更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猴子最先到达终点?于是引出问题情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安在圆心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知识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初步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在“问”起来、“议”起来的过程中,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抓住“然”字,多让学生问几个“不然”“为什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指责过多,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首先,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口语表达以及肢体语言的应用,都决定着能否将学生带入知识的体验过程。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诙谐的小笑话,甚至一个别有寓意的眼神,都会走入学生心灵,放松他紧张的神经,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感受,真正将老师当作学习中的伙伴、知识迷途的向导和独立见解的倾听者,并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此时,教师即使聆听到的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甚至很荒谬的问题,都不要武断地做出否定的答复,而应适时地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了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摆脱了畏惧意识,就会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在练习比较“和”的大小时,大多数学生都用课本中“通分母”这一方法进行比较,但有一个学生提出用“通分子”的方法进行比较。刚一提出,其他同学便哄堂大笑——哪来的“通分子”?而我首先对该学生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探讨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认真分析、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比较分子较小、分母较大的分数的大小,用“通分子”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可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培养质疑习惯,使学生“乐问”
  习惯决定性格,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前提。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建立起知识的体系。要养成学生“乐问”的习惯,树立创新的自信,我认为,一要“激疑”。教学时,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只是仿照课本的推导方法,不思创新。“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求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二要“导疑”。所谓“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经过计算发现20×15 20×9与20×(15 9)相等时,我没有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而是让他们想一想,如果不计算,怎样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两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一阵沉默,大概不知从何入手,我及时点拨:“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学生顿悟后纷纷争着发言:20×15 20×9表示15个20的和与9个20的和相加,20是相同加数,一共有(15 9)个20,所以等于20×(15 9)……我又提出:你能自己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吗?然后,我板书了大量等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自动质疑,进而养成“乐问”的习惯。
  四、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想问、敢问、乐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作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其次,使学生明确从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最后,要教学生“会说”,也就是学会表述问题。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努力做到“不悱不发”,使学生一步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境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质疑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倡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其他文献
近期高二文科班阶段测试过程中有一道关于考察张之洞思想的选择题,有老师对该题中有关张之洞的主张以及试题选项提出了异议。笔者以此为例,谈谈“教师学术素养与新高考之间的联系”,盼同道师友赐教。  试题: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 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已认
【摘要】建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化管理教学能起到积极作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转换,把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主动性  一、新课改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知识的记忆为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变
【摘要】初中数学属于基础性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现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了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而进一步提出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备受关注。本文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需要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习者未来生活有关的知识及理解,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奥苏贝尔、布卢姆、威金斯、麦克泰等学者以及哈佛大学的“零点研究”项目都对“理解”作过出色且深入的研究。  是时候刷新我们对于“理解”的新认识了:  一是能不能建立起知
昆虫是一种生物。也许有些人很喜欢昆虫,也许有些人很热爱昆虫,也许有些人觉得昆虫很有趣,但是他们都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过昆虫,所以都算不上是真正的昆虫爱好者。  对昆虫的热爱,最令我敬佩的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昆虫记》。在这本书中,他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昆虫的真实生活情况,同时他还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法布尔精神”——探索真相,追求真理,可谓“求真”的精神。我们应该具备且要追求这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第一学段识字量大,学生年龄小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小组合作  结合我校《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
魏书生常说一句话: “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做到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做;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做,责任到人。”班上的工作、班级用品都有负责人、承包人,这样责任明确,便于管理。  笔者也常常以此为学习的榜样,但,面对一班天生好动、未懂世事的小学生要做到“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做;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做,责任到人。”的确不容易,要管好一个班级,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如下几点。  一、勤  作为小学生的班主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紧迫的任务。近期,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
英语对山区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到了高中,一旦陷入学习误区,学生的英语学习将“苦不堪言”。怎样调动英语偏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力、有效措施,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提升英语能力,成为考察我们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就此,我谈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找出原因,查出欠缺,指明解决之道  英语学习,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应用能力,都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练就深厚
【摘要】本文从力学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的“必杀技”:实验对比迁移、图像结合、情景教学、假设和分解受力分析、归纳总结结构图,对高效物理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对比;图像结合;情景教学  初二物理下学期全部是力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力学枯燥难懂,力学成为许多初中学生的“伤心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吃力。但是,力学在整个初中物理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考的地位从来